高福生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中國最大的政治活動,今年的中國“兩會”更像是一個“國際性會議”,格外吸引全世界關注的目光。目前,已有來自42個國家的225個媒體、共計843名記者報名採訪兩會,比去年採訪兩會記者的總數增加20%。其中外國常駐中國媒體的記者佔多數,專程由外國來華臨時採訪兩會的外國記者約50名。由於報名截止時間為3月5日,預計外國記者人數還會增加。(3月1日CCTV)
近幾年來,中國“兩會”開放的程度越來越大。尤其是今年,在去年多個首次的基礎上再次擴大了透明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首次為記者提供國際俱樂部和人民大會堂之間的“巡回巴士”;首次免費向媒體提供公共廣播電視信號和圖片服務;首次全程採用網路系統進行報名和聯繫採訪;首次採用手機群發短信的方式通知記者採訪安排、會議議程;首次向記者提供免費茶點……
這些跡象表明,今天的“兩會”已經不僅僅為中國人而開,它同時也是一場為世界和諧謀福的政治盛會。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僑報》近日發表文章稱,“兩會”的召開,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説是參政議政的重要日子;對世界輿論來説,則是關注北京、評説中國的時機。因為,中國人要向世界怎樣宣示自己的想法併為之努力,不僅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也影響著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
事實也的確如此。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因素”對世界的影響是全方位和結構性的。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等諸多領域,已經不同程度地融入國際社會,國際社會的許多利益與中國息息相關;中國的一些法律政策,也會影響到小至跨國公司,大至經濟體、政治體的決策;中國在短期間內取得的史無前例的發展成就和經驗,已成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借鑒的“樣板”……
對許多外國記者而言,政治問題雖然依然是他們關注的熱點,但早就不再是唯一的話題。他們還有很多更動聽的“故事”要講,那就是中國的機構改革、人事安排、北京奧運、經濟、民生、環保……隨著兩會的“更加開放、更加透明”,境外媒體不僅能採訪從中央到地方的政要,經濟學家,明星、大腕,甚至還可以與農民工代表“親密接觸”,在真切、直觀地感受中國的開放之後,更準確、更客觀的了解中國、宣傳中國。
可見,採訪“兩會”的境外記者越來越多,新聞報道的自由度越來越高,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變化,而是以無可置疑的事實説明瞭兩會盛況的空前透明,這是一種自信、一種謀略、一種能力,是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有為乃大的堅定感,更凸顯了民主政治氣氛的空前活躍,以及一個人口和領土大國在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後應有的胸襟。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關注中國“兩會”,就是關心中國未來的路線和前途;關注中國“兩會”,就是在關注世界的發展。“兩會”,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