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下午2時半,廣州市政協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會期間的即席發言。在3個小時內,共有17名委員“搶”到了話筒。發言的委員中,最具衝擊力的當數趙力軍委員。他提出人大政協會議分開開的建議,震撼了會場。(2月20日《新快報》)
“即席發言”更合潮流
報道裏説“據了解,以往的大會發言都是事先準備發言內容,指定了發言委員、規定了題目大綱,發言時‘照本宣科’,彼此間很難有碰撞和交流”。這種“照本宣科”,少不了“套話的套話”,這種“照本宣科”往往洋洋灑灑,別人想發言卻“搶不到話筒”;這種“照本宣科”,由於發言的人數有限,也使得會議“投入多,産出少”。
有的重要會議的“主報告”,事先擬一個“文字材料”未嘗不可;建國初期,一些工農出身的領導幹部由於識字不多,會前準備一個講話稿也無可非議。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今很多會議的發言者都是文化水準很高,卻也必備“文字材料”,且很多情況下,這樣的文字材料還是秘書“操刀”的。這种老氣橫秋的“照本宣科”,與這個充滿活力的時代發展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張傳發)
“敢説話”需形成氣候
筆者是西部一個城市的新聞工作者,這幾年,各級“兩會”報道了不少,在本地“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不是已經説了多年的老話題,就是全國媒體已經討論了好幾個來回的舊建議,面對鏡頭,全都是放到哪年播出都可以的“標準讚語”。筆者曾接到領導指示,要在本地“兩會”上抓一些“新東西”作報道,可大會閉幕了,我們還只能咬著筆桿皺眉頭———代表不肯説話,説話就是套話、官話,永遠正確是沒有問題的,毫無新意、毫無思考,卻讓人真的厭煩。
只有寬鬆的政治環境,才能形成“百家爭鳴”的代議局面;有了人人敢説話、敢質疑、敢辯論的“生動政治局面”,就沒有什麼建議、意見是需要“十分憂慮”的———錯話、不負責任的氣話,都會被大浪淘沙。生動、活躍的代議局面一旦形成,必將為中國的全面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普沙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