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旅日僑胞看“兩會”:中華復興昂然啟程令人鼓舞

  時間:2008-03-17 09:25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3月16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道,連日來,隨著中國大陸“兩會”日掀高潮,部分在日華僑華人以三個“前所未有”來表達自己的切身感受,即對中國大陸的重要訊息的關注強度前所未有,對政經新氣象的興奮力度前所未有,對重大成就的自豪感前所未有。日前,在接受《日本新華僑報》電話調查中,大多數人認為21世紀昂然啟程的中華復興態勢“令人海外華人倍感欣慰和鼓舞”。

  在《日本新華僑報》電話調查的150名僑胞中,83%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一直在通過不同的中日新聞媒體了解正在召開的大陸“兩會”新聞,“這是近期最關注的資訊”類之一,因為“中國是否強盛,直接關係到我們海外華人的後盾問題,大陸的發展狀況也直接關連到在日華僑華人的地位和未來。”他們格外關注“兩會”傳遞的四個方面的資訊和傾向,窺探中國崛起、中華復興的步履歷程。

  一看“兩會”的開放程度。接受調查的許多僑胞對中國大陸人大、政協兩會成為世界媒體的“新聞盛宴”評介甚高,他們説: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議會開會,包括美國大選能夠這樣吸引傳媒注意力,一方面説明中國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説明中國的開放度在增大。曾在九十年代中期作為記者採訪過中國“兩會”的旅日學者吳先生説:“那時來採訪的外國記者不過百餘人,現在有來自42個國家的800多名記者,如此龐大的‘新聞大軍’只有重大國際活動才會出現,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議政活動完全呈現在全球媒體視界中,這種透明度和開放度可謂世界第一,也只有一個走向成熟的大國才能做到。”

  二看“兩會”的民主傾向。通過中外媒體報道的眾多熱門話題,許多僑胞了解到兩會充滿了“多種民意、多種聲音的交流和交融”,也是“一場議題的盛宴”。一些被調查者談到,話題多熱點多説明“兩會”具有充分的民主性,會場出現一些唇槍舌劍、面紅耳赤的爭辯場面是“好現象”,有爭議爭論爭鳴,才有民意的表達、民主的協商。正在九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陸女士非常留心兩會的議案提案,她説:“今年不斷有代表、委員‘炮轟’政府有關部門的質詢,甚至出現期望建國60週年特赦的建議,這些都是罕見的,説明人大的民主內容在擴張和深入,保障人權也成題中之義,是政治開明的體現。”

  三看“兩會”的民生情結。不少接受電話調查的僑胞對兩會的“民生熱點”印象深刻,他們有一個這樣的形象:“中國兩會雖然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但與民眾距離很緊,就好像是在百姓家裏的客廳裏,話題都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他們認為,溫家寶總理的報告也把物價、住房、醫療、就業、減稅等作為重點,使海外華人真切感受到這是一個足以期待的、有作為的親民政府。還有的人表示,過去我們總是在電視上看到日本的議員在國會上為一些諸如稅收、道路修整等“民生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現在終於看到中國的人大代表們也在熱鬧甚至有點激烈地討論“民生問題”了。去年4月開始在大阪一家貿易商社就職的洪先生説:“我很欣賞‘讓人民共用改革成果’的這種説法,國泰民安、富民惠民,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了,也有利於吸引更多海外遊子回流。”

  四看“兩會”的改革決心。在接受調查者中,約80%的僑胞認為今年“兩會”“改革的聲音多了,調子高了。”他們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破題”而欣慰,認為中國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雖然是步子還不大,但縝密而穩健,可以避免激進、冒進帶來的風險和混亂。在東京一家僑團擔任職務的楊先生説:“中國大陸的前30年改革使國家強盛了起來,僑胞腰桿也硬了,所以我們才對進一步改革抱有新期待。看兩會資訊,明顯感到不論政治改革,還是經濟改革都在有條不紊、循序漸進,民間有呼聲,代表有反映,當局便有回應,從善如流,紮實推進,使改革措施更加貼近了民意民情。”一些僑胞認為政府與民間對推進改革開放的堅韌性和進取性,將是中國大陸經濟和社會發展長久保持活力的重要保證。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