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臺籍代表特寫:一位阿美女兒和她的“少數派報告”

  時間:2008-03-12 08:17    來源:台灣網     
 
 

 

人大臺灣團代表陳軍(右)在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現場(攝/徐波 全國臺聯)

  

 

  台灣網3月12日北京消息 在本屆人大臺灣代表團中,陳軍是很特殊的一位。高山族、新代表的身份讓她在兩會開幕前,就成為眾多媒體點名預定的採訪對象。

  3月5日,十一屆人大開幕當天,臺灣代表從轎車上魚貫而下,陳軍一身套裝,並不見預想中的高山族服飾。直到進入人民大會堂,她才換上民族裝。低調,是這位新代表留給媒體的普遍印象。

  “第一次當代表,不太習慣面對媒體,我還是要盡所能把職責履行好,不辜負臺灣鄉親的期望。”陳軍這樣表態。

  阿美人的女兒

 

  雖然是出生在大陸的第二代臺胞,但陳軍和島內親人的聯繫並未間斷、情誼從未消減。“記得第一次回臺灣,我的姑姑只憑著一張照片,就從人群裏認出了我。”如今每次去臺灣團聚,陳軍的姑姑都會堅持接機、送機,痛哭不捨。

 

    2007年春節前夕,陳軍和一些在京二代高山族同胞組團赴臺交流。此行不僅圓了高山族臺胞的回鄉之夢,更是在島內引起很大的轟動和影響。島內媒體多以“大陸高山族二代訪問團應邀來臺”、“臺灣原住民的後代回家了”、“大陸的二代原住民在臺灣”等為標題進行跟蹤報道。團員各自回到家鄉拜見了長輩族長,代父祭祖。每到一地,親人們早早在等在路邊,族人盛裝列隊,鞭炮夾道歡迎,團員們被長輩們抱在懷中,放聲痛苦,呼喚著逝去親人的名字,場面感人至深,觀者無不潸然淚下。

 

  除了與親人間的骨肉情,陳軍作為阿美人的後代,在與島內的少數民族交流時,特別能體會到手足意。
 
  2003年,陳軍隨北京市婦女訪問團一行15人去臺灣就女性議題進行交流,她的家鄉臺灣臺東縣縣政府和眾多鄉親舉行歡迎晚宴迎接同胞。“縣長第一句話説:‘熱烈歡迎來自大陸的14位優秀的女性嘉賓。’當時所有的人都覺得奇怪,明明是15位嘉賓,為何只歡迎14位呢?縣長解釋道;‘因為陳軍團長是我們臺東阿美人的女兒,她是我們自己人,她只能算回家,不能算是大陸的嘉賓。’”在場的鄉親們都熱烈鼓掌表示贊同,那個場景至今讓陳軍難忘。

  兩岸少數民族交流有優勢

  由於陳軍的職業就是做對臺工作,有比其他代表更多接觸臺胞的機會。身為少數民族中的一員,她深刻理解著兩岸少數民族間渴求交流的迫切願望。她認為:兩岸少數民族的交流有天然優勢。“每次接待島內原住民朋友,只要有大陸少數民族參與,他們就覺得貼心,願意敞開心扉。”

     在一次率臺灣原住民參訪團赴雲南納西村寨交流中,陳軍發現雖然大家初次見面有點拘禁,“但當篝火點燃,納西族鼓樂響起時,這些阿美朋友們開始跟著鼓點跳了起來,學得非常快。而當阿美朋友們唱起山地歌時,納西族的男男女女也馬上跟著哼唱。”大家迅速融洽,交流歡暢。

  陳軍告訴記者,當臺灣原住民朋友了解了當地少數民族所受到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以及一些扶助政策後,非常驚訝和感動。“就有阿美的朋友告訴我,在北京聽國家民委的領導講大陸少數民族受到的尊重和優待時,都不相信,覺得是在騙人。但來到這裡,看著他們的生活,聽他們親口告訴我們,就覺得可信、假不了。”

  履職——為臺灣少數民族積極建言

  正是鋻於這些工作經驗和體會,陳軍第一次參加人代會,就把涉及高山族同胞和臺灣少數民族的問題作為自己的建議主題,她的建議,堪稱一份名副其實的“少數派報告”。

  陳軍經過認真的調研發現:由於歷史和地域等原因,大陸高山族臺胞在工作、生活和受教育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部分高山族同胞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具有相應的知識水準和能力素質,適應新時期對臺工作的高山族幹部更是缺乏。因此,她認為:應高度重視臺灣少數民族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將相關惠臺政策向臺灣少數民族地區傾斜,決好這部分高山族同胞的學習生活問題,讓他們享受大陸少數民族地區同等的政策優惠及照顧,並加強對臺籍幹部特別是高山族幹部的培養與使用,使他們在與臺灣少數民族同胞的交流中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對於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也是陳軍關注的問題。她建議在北京設立“臺灣少數民族文物館”,收藏展出關於臺灣少數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風俗的實物與資料,增強大陸人民對臺灣少數民族的了解和理解。

  目前,陳軍比較迫切的願望是:以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邀請臺灣少數民族藝術團體來北京參加奧運會的相關文藝表演。 

 “臺灣廣大的原住民是寶島最早的主人,是我們應該努力團結的同胞,更是我們可以依靠和信賴的朋友。” 陳軍説。(李徽)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