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文的由來及特點

時間:2008-04-22 14: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4月22日電(記者張澤偉)走進西藏,就走進了藏語文的世界--商店招牌、指示路牌、售貨標簽等,無一不寫有藏文;打開電視可以看到藏語的新聞、專題、影視譯製片等各類電視節目;在報攤可以看到《西藏日報》等多種藏文版的報紙雜誌。

  藏族使用藏語文。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藏語主要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區。儘管方言各異,讀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統一的,書面語通用於整個藏族地區。

  藏文作為藏族人民的書面交際工具歷史悠久。有關藏語言文字起源的問題,學術界仍在爭論中,但主要形成幾種觀點。佛教界認為係吞彌桑布扎所創;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認為係苯教始祖辛饒米沃奇所創;還有學者認為係脫胎于伽濕彌羅文(今克什米爾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瑪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

  吞彌桑布扎創造藏文的觀點被普遍接受。佛教史籍記載,西元7世紀上半葉,吞彌桑布扎等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2代讚普(王)松讚幹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學習梵文和天竺文。由於水土不服,唯有吞彌桑布扎沒有病故他鄉,他先後從黎敬和拉熱白森格學習梵文和天竺文,其認真刻苦的敬業精神獲得天竺人的敬稱“桑布扎”(意為賢良的藏人)。

  回歸故里後,按照松讚幹布的旨意,吞彌桑布紮根據梵文字母以及藏語語音的特點,整理出藏語的30個輔音字母以及4個元音字母,被稱為藏語的30個子音字和4個母音字。吞彌桑布扎還編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頌》等,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規範工作。

  每種文字創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運用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漸規範,日益完善,藏文同樣有一個發展過程。據藏文史籍記載,藏文在歷史上曾進行過3次較大規模的厘定規範,分別是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葉、9世紀中葉、11世紀初葉。

  西藏和平解放後,為促進藏語的學習、使用和發展,國家和政府歷時近20年的研究,于1987年制訂了《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1988年西藏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由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人兼任領導。各地市均成立了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與此同時,藏文編碼國際標準于1997年獲國際標準組織的通過,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也便利了藏文的電腦資訊化。

  藏文有如下主要特點:

  ——它是一種拼音文字,屬輔音文字型,分輔音字母、元音符號和標點符號3個部分。其中有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符號,以及5個反寫字母(用以拼外來語)。輔音字母每4個字母為一組,共7組半。每個字母的實際讀音古今有別、方言有異,但均附帶有一個元音a。藏文標點符號形體簡單、種類少,共有6種形式,其中音節之間的隔音符號使用頻率最高。

  ——藏文字形結構均以一個字母為核心,其餘字母均以此為基礎前後附加和上下疊寫,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字表結構。通常藏文字形結構最少為一個輔音字母,即單獨由一個基字構成;最多由6個輔音字母構成,元音符號則加在輔音結構的上、下、正中。核心字母叫“基字”,其餘字母的稱謂均根據加在基字的部位而得名,即加在基字前的字母叫“前加字”,加在基字上的字母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字母叫“下加字”,加在基字後面的字母叫“後加字”,後加字之後再加字母叫“再後加字”或“重後加字”。

  ——藏文書寫習慣為自左向右橫寫。部分複合聲母採用字母上下疊寫的方法表示。字體分兩大類,即“有頭字”和“無頭字”,是根據字體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頭字相當於楷書,常用於印刷、雕刻、正規文書等,無頭字相當於行書,主要用於手寫。衛藏地區盛行無頭字,安多地區盛行有頭字。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