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8月19日四川消息 地震災區彭州首筆善款來自一位化名為“劉琪”的少年,此後,不少災區人民自發捐款“不留名”。愛心在四川震區傳遞,溫暖兩岸同胞的心。
16日,“莫拉克”颱風重創海峽兩岸大部分地區的消息傳來,彭州市紅十字會立即行動,《關於向“莫拉克”颱風受災同胞緊急捐款》的倡議書當晚在彭州電視臺滾動播出。
17日早上9點,距離正式捐款活動啟動還有一天,彭州市西北市街5樓紅十字會辦公室的門便被敲響了。“敲門聲很輕,不仔細聽還真聽不到。”賑濟部劉麗萍打開門,一位身穿深色T恤、牛仔七分褲,眉清目秀的少年站在門口,有些羞澀地説:“阿姨,我想捐款。”
少年攤開手掌,現出捏在手心的一疊百元鈔票,邊角都已經被汗水浸濕。財務科的工作人員接過來一點,整整1000元。這是此次募捐行動中,來自極重災區彭州市的第一筆善款。
“按照工作流程,我們要做登記,並開出收據。”彭州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文儀説,可少年怎麼也不説出自己的姓名和就讀學校。
在工作人員的再三追問下,少年漲紅了臉,這才吞吞吐吐地説自己叫“劉琪”,是彭州中學實驗學校的初二學生,這1000元是自己存了多年的“壓歲錢”,通過電視和報紙看到臺灣和福建等地受災的災情,他決定捐款,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也支援自己的決定。不等工作人員再問,“劉琪”轉身一溜煙兒跑了。
“劉琪”實為化名,花名冊查無此人。
“劉琪”的舉動讓彭州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感動非常,“我們決定邀請他出席今天的募捐啟動儀式。”
17日中午剛過,工作人員便聯繫上彭州中學實驗學校,不料校方反饋:學校初二沒有名叫“劉琪”的男學生,彭州一中也是同樣的結果。紅十字會繼而聯繫彭州市教育局,通查在校初二學生花名冊,也查無此人。
昨日上午12時,記者來到彭州中學實驗學校實地搜尋,主管德育的李志傑副校長立即搜尋全校初一至初三的電子學籍,1000余人的初中學籍中沒有“劉琪”的蹤影。
李志傑隨後使用“地毯式”搜尋,致電初二每一位班主任,得到的結果同樣是:班裏沒有叫“劉琪”的男同學。“他肯定用的是化名。”文儀有些遺憾,“也難怪,少年看上去最多就十一二歲。”
用化名捐出第一筆善款,“劉琪”讓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印象深刻,“少年肯定是彭州人,我們都記得他的相貌,哪天在街上碰到,肯定認得出來。”
“劉琪”之後,彭州市紅十字會辦公電話成了熱線,上百位彭州市民打來電話諮詢捐贈方式和地址,電話那頭一句“明天一定來!”令人暖上心頭。(記者 高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