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統籌城鄉發展 集美新城奠基儀式舉行

時間:2010-03-29 14:28   來源:東南新聞網

  春風迎面,浪涌拍岸。

  科學發展的指向引領著廈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邁出戰略性的重要一步。

  一個以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品質的宏大構想正在轉化成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乘著胡錦濤總書記新春佳節考察福建和廈門的強勁東風,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海峽西岸經濟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把“城市更新”的創新性探索,引向更加廣闊的現代化生態型的“灣居生活”,為廈門贏取可持續發展再上一個新階梯。

  杏林灣!這是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 這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名字,這是一個註定在廈門建設全球先鋒城市的偉大進程中發光發熱的名字,更是廈門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加快島外農村城市化、實施引領城市雙中心結構的一個標向性的名字。

  今天,廈門市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動員大會暨集美新城奠基儀式就在這裡舉行。

  杏林灣,大軍雲集,千里連營;

  杏林灣,塔吊接天,旌旗漫卷。

  讓思緒穿過雲再穿過雲,廈門的明天似乎變得格外的清晰。就在我們站立的杏林灣商務運營中心的工地,涌動著勃發的生機,每天有幾千噸的鋼材正在往這裡運送,在不久的將來,包括一座高262米的“福建第一高樓”在內的12幢現代化寫字樓將在這片土地上崛起。在它的周邊,包括科技産業園、體育公園、水上運動中心等8個項目也將建成投用。

  想像著站在建成的這幢第一高樓俯瞰廈門,今天舉行動工儀式的這個片區,只是未來集美新城一個“角落”。從這裡起步,今後集美新城的建成區將達到約100平方公里,相當於廈門島內城區面積。我們還將看到,面積比西湖還大的杏林灣,成為一個市中心的景觀帶。

  再放大視野,在廈門版圖上的另一頭,隨著翔安隧道通車在即,一片已經完成規劃的“翔安新城”建設同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在同安,在海滄,不平凡的變化,同樣在發生之中。

  不出幾年,廈門的繁華城區,將不再集中于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島內部分,在島外上千平方公里上沿著濱海岸線佈局的各個組團,將開始爭奇鬥艷。

  豁然開朗。島內外一體化,其背後,深含著面向未來、審勢順勢、集約城市資源,重新打造産業佈局,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串聯海西城市走廊,形成財富新地標,提高區域國際競爭力,統籌城鄉科學發展的大戰略。

  風雲際會,揚帆出島。

  大幕,在海西加快發展的潮聲中拉開——

  [決策篇]

  出島 廈門發展大勢所趨

  歷史,把廈門城市發展的重任賦予2009年。這一年的8月,伴隨著中共廈門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的召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于偉國提出的一個嶄新的概念讓廈門上下振奮不已——島內外一體化。

  人們把發展的目光跳出島內100多平方公里的局限,投向1500多平方公里的廈門全局。

  緊接著,由六個世界一流公司設計的集美、翔安新城規劃初案與公眾見面,“島內外一體化”從概念轉化為圖紙。其後,在緊張有序、緊鑼密鼓的短短幾個月籌備之後,圖紙,開始進入今天我們看到的火熱的工地。

  由此,廈門島內外一體化戰略全面啟動。

  以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跨度來觀察,廈門市委市政府實施島內外一體化戰略,是對於廈門發展大趨勢的準確把握,更是海西時代廈門發揮龍頭示範作用的一個力作。

  全面走向島外,是廈門發展的大勢所趨,回首廈門城市一次次“放大”的過程,脈絡十分清晰:上世紀80年代,正是因為採納了新加坡設計大師劉太格的建議,大力整治筼筜湖,從而使廈門島的繁華區,由偏南一隅的中山路一帶,大舉北移到環筼筜湖一線,全島格局豁然開朗;90年代,“海滄是廈門的浦東”,在海滄建設新港區、新工業區、新城區,使廈門人第一次突破在島內“小圈圈”內打轉的束縛,把發展的目光投向島外,贏得了廣闊發展空間。進入21世紀,歷屆的市委、市政府,持續不斷推進島外海滄、集美、同安、翔安的建設和佈局。

  時至今日,無論是近年海西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的成熟,還是海西重要中心城市集聚輻射作用的要求,或者是廈門島內生存空間所面臨的壓力,全面走向島外,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

  “如果不是島內外一體化戰略的提出和實施,集美新城一樣會建設,三座跨海大橋已經建成,連接福廈和廈深兩條高鐵的廈門新站已經建設,條件已經成熟。但是如果不是島內外一體化戰略,集美新城至少要慢5-10年,力度不會這樣大,速度不會這樣快,規劃標準不會這樣高,因為現在是舉全市之力。”在工地的現場,集美新城的一個建設者這樣説。

  話説得很平實,卻揭示了島內外一體化戰略的核心要點。

  如何全面走向島外?島內外一體化戰略,展現的是一個全局視野,凝聚的是全市的合力,而其中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的“四高”原則,是我們解讀島內外一體化戰略的重要觀察點。

  于偉國在會見新加坡著名國際規劃建築設計大師劉太格博士時,曾經這樣説:“廈門的城市建設正面臨著重心向島外轉移的新的歷史階段。在新的起點上,廈門的城市規劃建設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廈門百姓,乃至子孫後代的檢驗。”其中寓意,發人深思。

  一位哲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更有人説:“城市首先是一個生命。有歷史,有記憶,有性格,它是一方水土的獨特創造,是人民集體的個性創造與審美創造。”從城市建設的層面上,要把廈門島內居民吸引到島外居住,島外一定要建得比島內更好,島外的建設必須是頂級的。

  從另一個層面上,廈門決策者在島內外一體化的戰略設計中,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清晰而明朗:如果佔廈門面積90%以上的島外部分沒有發展起來,如果佔廈門人口50%以上的島外群眾生活沒有提升起來,沒有統籌城鄉,廈門的長遠發展,就不可能是科學和可持續的。

  〔規劃篇〕

  島外 要建設什麼樣的新城

  體育路,廈門規劃展覽館,大廳內一個巨大的沙盤向人們展示著現在以及將來的廈門。在這個大沙盤中,閃爍在耀眼綵燈下的集美新城、翔安新城、環東海域新城與海滄新城,格外引人注目。

  按照市委十屆十次全會的戰略部署,今後廈門城市框架和基礎設施佈局將向島外延伸,力爭到2020年形成24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明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城區,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將擴大到330平方公里。

  島外新城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解剖正在建設的集美新城,人們或許會得到完整的答案——新城,遠不止是高樓大廈的建設和房地産開發,也不僅體現在設計上,更體現在高標準的公共配套,體現在生態環境的提升,體現在産業的整體佈局。

  “集美的中心區在哪?”過去有一次,省領導在考察集美時曾經這樣問,令集美區領導頗為尷尬,回答是“在規劃圖上”。現在,集美區的領導底氣十足。圍繞著集美西亭範圍6平方公里的核心區,也就是未來集美新城的中心,這片區域建成後同時把杏林和現在的集美城區連成一片,集美區委書記黃錦坤介紹:以此為中心,未來集美將連片形成約100平方公里的城區規模。在這座新城裏,市民中心、體育公園、旅遊度假、商貿服務、科技園區等應有盡有,市民生活安居樂業。

  第一次採用國際招標,建造全省第一高樓,第一次打造成片高端物業區……集美新城在眾多“第一”的背後,新城的高品質體現在方方面面。在過去的城市建設中,管線的單獨鋪設造成了破路的經常發生。集美新城核心區裏的不少道路將統一建設共同管溝,這裡的居民將來可以免受破路帶來的干擾。

  “要建就要建最好的”。再以就學為例,近年集美學校建設都採用與名校掛鉤的辦法,如灌口中學就是與廈門一中掛鉤,小學是與廈門市實驗小學掛鉤,這次即將啟動的濱水小學,就是辦成名校集美中學附屬學校,在硬體上標準看齊甚至超過島內,在軟體上配置集美優質教育資源。出行有快捷的公交,休閒有園博苑、體育公園…….公共配套資源一個都不少,建設標準一個都不低。用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的話説,是島外充足的土地為規劃留出了空間,為全方位的高水準建設提供了可能。

  新城是什麼樣的城?所謂城,不僅有“城”的形體,更在於支撐著“城”的産業,否則就只是一座空城。

  今年1月,預期新增投資4億美元的廈門正新新廠,正式簽約落戶集美後溪,這一我市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拓展對臺産業對接的“開門紅”喜事,其背後體現的正是集美新城強有力的産業推進步伐。這片面積達50萬平方米的用地從選址到敲定,再到現在即將交地,總共才花了1個多月時間。這個項目投産後的效益是,將培育出一條新的百億産值産業鏈,將填補我市轎車子午線輪胎的生産空白,使廈門成為品種齊全、結構完整的輪胎生産基地。正新只是一個側面,以新城建設為契機,集美發揮兩個臺商投資區的優勢,正在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要力爭在2017年實現每人平均生産産值比2000年翻兩番,超過2萬美元。

  在翔安,同樣的深刻變化正在發生。

  “我們將堅持基礎先行,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並將通過翔安新城的建設,把已經建成的文教區、工業區以及翔安新區2.6平方公里的起步區連在一起,不斷拉開翔安新區建設框架。”翔安區委書記吳南翔這樣介紹。

  在産業推進中聚集人氣,顯然,新城建設不是簡單的房地産開發,集美新城、翔安新城、環東海域新城與海滄新城,每一座新城都規劃有各自的産業支撐,都承接著不同的城市功能,它們與本島就像一個手掌的五根手指一樣,互相依託,互為作用。

  〔民生篇〕

  新城 目的就是提升人民群眾生活

  走出島外,建設新城。貫穿島內外一體化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讓島外廣大的農民,過上“城裏”的生活。

  集美區杏林街道西亭社區50多歲的老陳,看起來還像小夥子般精神抖擻,這段時間,他正琢磨著如何將他的水泥生意做大,激發他“二次創業”雄心的,便是集美新城的建設藍圖——作為集美的幾何中心,西亭是未來集美新城的核心區!

  幾天前,記者來到備受矚目的西亭。眼前的西亭,雖有不少村民蓋起了小洋樓,但仍有一半還是閩南的紅瓦房,很多已經破敗不堪,“西亭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發展、大建設中,西亭逐漸被遺忘,成為集美最窮的村落”,西亭社區書記陳育平告訴記者,西亭村民有1300多戶4700多人,以外出務工居多,還有部分村民辦企業、搞運輸、養殖,去年西亭村民的年每人平均收入約為9000元,在集美排在最後一名。

  集美新城建設大幕將啟,西亭“蝶變”在即,新城建設,對於西亭村民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前面是園博苑,旁邊正在建設的是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左邊是廈門新站,右邊是九天湖邊的安置房”,陳育平高興地告訴記者:“村裏人變城裏人,我們的生活以後將越來越好,以後小夥子要討媳婦都比較好討啦。”

  15%的發展預留用地,初步規劃做商場,今後將成為村民的“聚寶盆”,讓失地村民有出路,而西亭村民的“新家”——西亭安置房項目春節後即將動工,33層高,帶電梯,配套建設商業設施、衛生服務、幼兒園、社區活動用房、金融、郵電、配電、清潔樓、物業管理房等公共設施,總建築面積59.4萬平方米……在陳育平的描述中,一個高標準、高要求、高起點的安置房項目浮現在記者眼前。

  西亭村民憧憬的美景,不久後將成為現實。

  翔安南部新城的後村社區的人們,同樣感受著新城建設給他們帶來的變化。

  以前,後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被人流傳著一句話叫“土粘水鹹桶繩十八丈”,姑娘家都不敢嫁到後村。現在不同了,水泥路又寬又乾淨,下雨天,鞋子不會再粘土;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新鮮的自來水,再也不用擔心提上來的井水是鹹的;村村通電,早期臭味濃、煙味大的汽油燈早就不用了,換成了電燈或白熾燈。 64歲的郭秀霞忙著排練腰鼓隊,她樂呵呵地説:“以前,四五戶人家共用一間大屋,我們家6口人擠在一個小房間裏,還得分一半人去睡閣樓。如今,自家建了新房,既寬敞又明亮”。

  創新機制、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新城建設的同時,改善民生的模式不斷出現創新。

  徵地後,如何讓農民的集體用地有更大的升值?集美區以高標準的原則,創新了路子。現在的廈門新站片區,有一個叫聖果院的地方,為了讓農民集體發展用地能夠適應新站的規劃層次,更為了讓這塊用地的發展有個更好的起點,集美區進行了高標準的規劃,依託廈門新站未來繁忙的人流,主創人員巧妙構思,命名為聖果院商業中心,同樣公開面向境內外知名建築設計單位徵集設計方案,紅磚、綠瓦下的這片建築,不僅是集美區村鎮發展經典項目,而且還將鎖定新站片區的標誌性建築。

  民生是發展的目的,新城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群眾,在新城建設中,我市把保障民生作為思考問題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毫無疑問,不久後,廈門島外將崛起可與島內媲美的現代新城,未來,島內外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島外各組團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的城市新格局,將在我們面前展現,而人民群眾,將共用發展成果。

  [協力篇]

  全市 圍繞島外新城形成新合力

  一項戰略的提出與實施,總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相應的現實基礎。隨著島內島外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廈門的城市半徑與城市功能迅速拓展,政策的“磁場”效應升溫了廈門在海西的龍頭示範作用,一個大都市經濟圈正在形成。

  集美,一場被看作農村城市化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正在轟轟烈烈開展,這就是生豬養殖排放全面治理行動。進村入戶,發文告知,集美下達硬指標,今年要在生豬養殖排放整治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限期整改,限期達標。

  創造環境,激活城市。與集美區一樣,海滄、同安、翔安各個區都在推進有關新城建設的行動。海滄灣公園、海滄湖、海滄體育中心,濱海西大道,廈大新校區……一個個提升城區品質和功能的項目快速推進。

  島內島外一體化發展戰略同時在各個政府部門各個領域持續“發酵”,並化作一個個行動。發改委、財政、規劃、建設、國土、市政等部門擰成一股繩,共同促進島內島外一體化發展。以用地為例,隨著島外建設的快速發展,用地需求劇增。市國土房産局測繪資訊中心有針對性加強島外基礎測繪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各種專題圖數據庫的建設,使基礎測繪産品不斷得到豐富。去年中心還及時增加集美區工作點、海滄區工作點,讓島外業務就地辦理。市建設管理服務中心審批提速,讓島內外一體化項目建設在綠色通道中運作。

  在實際交通利好方面,推進島外新城發展的舉措比比皆是——去年7月底,海滄大橋西引道立交正式動工,引橋建成後,海滄生活區與廈門本島的距離將至少縮短大約6公里同樣是7月,成功大道全線貫通,為成功大道BRT專線的開通打下基礎;10月,城際列車所依託的快速客貨運通道——福廈鐵路全線鋪通,今年3月底4月初客運就將啟動;今年4月翔安隧道通車後,廈門島內至翔安的行車時間將從一個半小時縮短至15分鐘。

  時空距離的縮短,實現了島內島外的無縫對接,也讓敏銳的客商嗅到了商機。就在2月初的一天,中國水電建設集團、香港招商局集團和遠洋控股集團等三家大型央企,在鷺島不期而遇,他們的目的是通過考察,尋找到企業發展的新機遇。事後,中國水電建設集團總經理劉起濤明確表示,中國水電將把海西作為拓展重點,並把海西總部設在廈門。

  “這些項目,幹到退休都幹不完!”住宅集團的一個員工這樣説。政府在行動,企業也在行動。住宅建設集團,去年一口氣在杏林灣片區拿下多幅用地,用公司董事長陳飛銘的話説,公司就是看好杏林灣優越的條件,看好集美承接島內城市功能轉移的優勢,為島內島外一體化發展勇當重任。在翔安,繼萬科進駐後,去年12月8日,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又挺進翔安,該公司是北京首都開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房地産開發經營企業,具有國家一級房地産開發資質。不止於此,包括中海、保利等知名企業均前來考察,伺機進入市場。

  王智,廈門杏林建設開發公司總經理,在接受記者採訪前,他剛剛在辦公室裏接待了幾撥客人。他説由於搶得了頭籌,自從島內外一體化戰略提出來,前來洽談的客商絡繹不絕,僅總部企業就有10多家。

  共同的目標,相同的使命。建設島外新城區,促進島內島外一體化,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合力撬動發展的著力點。

  島內外一體化戰略的實踐,是廈門城市發展戰略的又一次昇華。它準確地把握了廈門發展的歷史必然,更契合了建設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戰略要求,也是國務院賦予廈門城市功能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海西面臨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東接長三角,西接珠三角,立足海峽西岸,連接海峽東岸,正在雄起為中國東南沿海又一重要增長極,正在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幾年間,溫福、福廈、龍廈、廈深、向莆等大力度的鐵路建設,密集的公路網建設,海西沿海大動脈將全線貫通。

  廈門統籌城鄉發展,實施島內外一體化,加速連接海西城市群,連接海西交通圈,必將為海西重要中心城市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

  揚帆出島。海闊天空。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