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該學丹青應該學魯迅” 望吳冠中遠去的背影

時間:2010-07-28 15:44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我耕耘一輩子,追求未知,現在展出成果,奉獻人民,請人民評判。” 吳冠中對待藝術的真誠和執著使觀者無不感動。而今,斯人已去。藝術大師吳冠中于6月25日掩上人生畫卷之後,社會各界以各種形式紀念。中國美術館就在第一時間籌備了“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回顧過往,他曾説過:“我這一輩子都在尋找。”尋找的,是蓬勃飽滿的藝術生命,是認真狂熱的藝術激情,是永不停歇的藝術創新。正是這種尋找,使他成為具有深厚造詣和深邃思想的畫壇巨匠,使他本該進入老年的生命,呈現出向上跳躍的青春姿態。有人説他是一代大師,有人説他是一名戰士。他的畫作價值千萬,卻把大批畫作贈予美術館;他常常“口出狂言”,一語驚人,把畫壇眾人説得一文不值,但在後輩和讀者眼裏,他永遠是一身正氣。

  “我不該學丹青,應該學魯迅”

  身後是非誰管得,其實,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實的一份,偽造或曲解都將被時間揭穿。 ——吳冠中

  “身後是非誰管得,其實,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實的一份,偽造或曲解都將被時間揭穿。”

  生於1919年的吳冠中,曾自稱是“五四”的同齡人,並繼承了“五四精神”——敢講真話。

  “我講過很狂的話,齊白石是大畫家,我説過‘一百個齊白石抵不過一個魯迅’,儘管不好比,但我覺得齊白石少幾個對這個國家關係不是很大。但沒有魯迅,這個民族的心態就不行。”吳冠中非常推崇魯迅,一直把魯迅作為自己的精神導師,要做一個有脊梁的中國文人。

  在藝術評論家王鏞看來,吳冠中是一位有藝術氣質的畫家,他的一些觀點,聽起來很極端,但分析起來很深刻,“吳先生的理論是深刻的片面,他的藝術理論和實踐對中國未來藝術發展將起到作用,我們把他的精神遺産繼承下來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早在1979年便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的吳冠中,在當年的文代會上當選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在第一次理事會上,吳冠中對“政治第一、藝術第二”開火,整個會場沒有人敢接他的話茬兒。1992年,吳冠中所寫的《筆墨等於零》在《明報週刊》上發表以後,在美術界引起廣泛關注,還有人寫了《無筆墨等於零》來反駁。

  對此,吳冠中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筆墨只是工具,是為畫家服務的。但中國繪畫界逐漸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用筆墨來衡量一切,筆墨成了品評一幅畫好壞的唯一標準,“每個時代、每個時期的筆墨標準不一樣,怎麼衡量?比如唐宋的筆墨就不同,到底哪個比哪個好呢?不好説。所以我説,筆墨要跟著時代走,時代的內涵變了,筆墨就要跟著變化,要根據不同情況,創造出新的筆墨,還有其他新的手段,為我服務。”

  藝術批評家翟墨認為:“一個藝術家是不是老了有一個標誌,那就是愛惜自己的名譽而固步自封不再前進。”但吳冠中不是這樣的藝術家,他比年輕人都活躍。翟墨説:“藝術的密碼便是像孩子一樣充滿創造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人的藝術密碼會逐漸消逝,但真正的藝術家永遠不會把它們丟失。所以説,吳冠中老了,也小了。不管大家怎麼看,他只尊重內心深處的天性。”

  “我這麼一把年紀了,我要説真話。”

  “我軀體老了,但靈魂不老,感情不老,思想不老。靈魂和軀體不和諧,老年生活我進不去,這讓我痛苦!”

  “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於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功夫的人越來越少。”

  “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説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説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

  “不管畫的是具象還是抽象,都要有根線維繫著和人民之間的感情,要讓人看懂。”

  “現在市場上,我的假畫還是很多,三兩天就有人寄來照片。開始,我還告訴他們這些作品是真還是假的。但現在我根本就不管了。”

  “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於零。作為一種藝術,你不能總重復前人,沒有改變沒有獨創性。兒子孫子應該比爺爺強嘛……”(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