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
2009年10月13日,106歲高齡的呂正操老人與世長辭,歷史在此時此刻,悄然合上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作為東北軍抗日將領中碩果僅存的最後一位,呂正操的辭世,為風雲跌宕的東北軍歷史,悄然合上了一頁。雖然比“少帥”還年輕3歲的他,在東北軍所任的最高職務僅僅是團長,但作為西安事變時張公館的內勤負責人,張學良曾經的副官和心腹,他是那場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現代史軌跡大戲的最後一個重要參與者,“斷代為史”,如今一代風雲人物俱成既往,是時候為這段似乎就發生在昨天、卻已不覺變得越來越遙遠往事,作一番更深入、更客觀的研究了。
呂正操是八路軍的“後來者”,但憑藉著特殊功績,很快成為高級將領,這一特殊功績,並不僅指其率東北軍一個整團加入八路軍序列的舉措,更因其開拓冀中根據地,首創在平原建立鞏固抗日根據地的膽識。10年內戰讓中國共産黨人成為遊擊戰專家,更對山地遊擊戰諳熟于胸,但中原腹地,多平原、少山地,倘不學會在優勢敵人面前,站穩平地的腳跟,抗戰格局將變得促迫。行伍出身、受過職業軍校熏陶和長期正規軍經歷磨練的呂正操讓冀中平原成為8年抗戰、日軍始終摧不垮的模範根據地,豐富了中國共産黨的遊擊戰爭辭典,其歷史價值與貢獻,應得到公正的評價。
作為東北軍故舊、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呂正操是抗戰末期、朱德總司令對抗蔣介石“原地待命”指令,接連發佈七道“收復失地”命令中所提到的幾位八路軍將領中,最後辭世的一位,也是率先率部挺近東北的中國將領之一。憑藉特殊的經歷和身份,他為中國共産黨和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的立足、發展和壯大,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撫今追昔,應對他、也包括曾發揮同樣獨特作用的萬毅、張學思等,給予應有的評價。
作為中共最早的鐵路部門負責人之一,呂正操在戰火紛飛中草萊開闢,在艱難歲月裏苦心經營,在將中國由一個鐵路落後國,躍變為鐵路運營里程居世界前列國家的進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於此,後人蓋棺論定,應給予前人以公正、嚴肅的評價。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初任命的57名上將中,呂正操並非最年輕的一位,卻是辭世最晚的一位。他的去世,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10元帥、10大將和57上將全部成為歷史人物,也標誌著歷史的一頁悄然合上。
人們常説,當代史最難書寫,因為每一個書寫歷史的人,都不得不面對這樣那樣、錯綜複雜的情感、血緣和關係;人們也常説,中國當代史更難些,因為除了前述原因外,那出歷史大戲的某些摺子,至今仍未能完全謝幕,令修史者和後來人不免提筆躊躇,不知如何落筆。歷史一頁的悄然合上,也許可以幫助人們更客觀、更全面地書寫這段不平凡歲月裏,人和事的故事。
作為幾次戰爭、非戰爭波劫的倖存者,作為內戰、抗戰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的長壽翹楚,作為絕無僅有、能在幾十年風風雨雨後再次與“少帥”會面的歷史老人,呂正操的一生不僅豐富多彩,也仿佛倍受命運垂青,戰爭、非戰爭因素所給他帶來的創傷,隨著歲月的消磨,都凝結成歷史的音符,和光榮的紀念。呂正操老人是中國網球協會主席,當年曾熱心推動北京國際網球邀請賽的舉辦,讓國人在80年代末,便能近距離欣賞到阿加西等世界頂尖網球高手的球技,就在他與世長辭前2日,中國有史以來水準最高、規模最大的網球單項賽事——中國網球公開賽圓滿落幕,這也許是對這位世紀老人最後的祝福與安慰吧。作者: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