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國鐵路交通戰線傑出的領導者,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原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政治委員呂正操同志,于2009年10月13日14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歲。
呂正操同志1934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戎馬生涯
年少有為 20歲任張學良副官
1905年1月4日,呂正操出生在遼寧省海城縣唐王山後村。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遼東處於日俄的炮火之下。出於安全考慮,呂正操出生之後,就被母親藏到柴草垛中。
呂正操晚年回憶起童年深有感觸地説:“當時家裏窮得叮噹響,我從小放牛種地,後來又到小店舖當了學徒工。”
少年時期的呂正操目睹了日軍的殘暴。他家菜地靠近南滿鐵路,這條鐵路在日俄戰爭後被日軍佔有。村民經過鐵路時,經常遭到日本人的打罵,呂正操的祖父、大伯和老師,就被他們砍傷過。有一次,一個村民在過橋時,被日軍一刀挑死後推進河裏。呂正操自小恨透日本人,立志長大當兵打日本。他的學名是“正言”,被他改為“正操”,意思是操練好了打日本。
呂正操從小就有叛逆精神。還在讀小學時,他就在班中第一個站出來,剪掉了長辮。有一次他還掀下一根板凳條,狠狠地打了一下他的老師,然後跑到河邊壕溝裏藏了三天。因為家貧,他小學沒讀完即輟學,在一家繅絲廠做學徒。
1922年,17歲的呂正操加入奉軍,20歲時成為張學良的少校副官兼秘書。從1929年一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他一直都在張學良身邊或部下任職。
反對南撤 改編部隊投奔“八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時,呂正操與應邀前來西安共商國事的中央代表羅瑞卿等人常有接觸。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呂正操到國民黨53軍任691團團長。1937年5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秘密吸收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呂正操隨國民黨53軍南撤。此時,呂正操接到中共北方局指示:留在敵後,找地方黨開展抗日遊擊戰。
1937年10月14日,在一次對日作戰中,呂正操帶領部隊撤離到河北晉縣東北的小樵鎮,宣佈退出國民黨53軍。因暫未和中共地方黨組織聯繫上,部隊改稱“人民自衛軍”。
不久,人民自衛軍被納入晉察冀軍區領導。呂正操被任命為冀中軍區司令、第三縱隊司令員、冀中公署主任。
冀中根據地的創建由此開始,這是中共在平原地區的第一個根據地。憑著創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赫赫戰功,1955年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
軍部被炸 趴在床底僥倖逃生
著名的“百團大戰”與呂正操的一封軍機密電有關。
1939年末,日本侵略軍為了保證其戰略交通線的暢通無阻,加緊對正太路的控制,意圖把山東、河北、山西三地連在一起。此時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收到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在前線發來的軍機密電,報告了敵人的動向,接著八路軍總部發佈了《關於大舉破擊正太路戰役的預備命令》。
1940年8月20日,為時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打響。日軍在當時的作戰記錄中寫道:百團大戰是自開戰以來共軍採取與過去遊擊戰完全不同的戰術,日方從未想到中共勢力竟能擴大到如此程度。
“百團大戰”之後,日軍的掃蕩更為頻繁。1941年9月,冀中軍區司令部被日軍炸彈擊中,值班參謀和通訊員等人被炸死,趴在床底下的呂正操僥倖生還。
熟悉軍事地理的人都知道,6萬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缺少天然屏障,歷來被兵家視為死地,尤其是面對擁有汽車、裝甲車、騎兵的敵人快速部隊。在反掃蕩的過程中,呂正操以多種戰術與岡村寧次週旋,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交通戰等戰法。
但1942年日軍發起的“五一”掃蕩,迫使呂正操帶領部隊向太行山區轉移。
在日軍正式投降之前,八路軍接收敵佔區的工作就開始了。
1945年8月10日,朱德總司令在延安發佈命令,要求各解放區部隊向日偽軍送出通牒,限其于一定時間內繳出全部武器,並派兵接收敵佔區。
11日上午,朱德又發佈了第二號命令,對各部隊的任務作了明確指示,其中要求“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在日軍即將投降之際,呂正操意識到,共産黨接下來面臨的將是與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之間的爭鬥。在奉命北上接收敵佔區時,他心裏想的還是如何“把國民黨擠出去”。他剛到延安,毛澤東與他共進晚餐時説“冀中、晉綏,用‘擠’的辦法,快把日本人擠出去了。現在恐怕要有人來擠你們了。”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次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三天。在這前後,呂正操正率領部隊,爭分奪秒地展開接收敵佔區的工作。
呂正操率領軍隊在晉綏軍區接收了部分敵佔區之後,又率軍向東北挺進。東北關東軍積存的大量武器設備和其他物資,大部分都被八路軍搶先接收。這些武器設備在接下來的解放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生平簡介
呂正操,生於1905年,遼寧海城人,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
1922年參加東北軍。1923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第五十三軍連長、營長、少校副官隊長,第一一六師參謀處長,六四七團、六九一團團長。1933年參加熱河抗戰。1936年組織“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任總隊長,參加“西安事變”。
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冀中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1943年任晉綏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東北鐵路總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中央軍委鐵道部副部長兼鐵道兵團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副部長、代部長,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並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4年任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工地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1965年任鐵道部部長。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鐘欣)
和平歲月
主管鐵道部 開修青藏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呂正操任鐵道部副部長。
1958年下半年起,部長滕代遠病休,呂正操主持鐵道部全面工作。1958年9月,青藏鐵路第一階段開工,1960年鋪通97公里。呂正操向毛澤東彙報:最大的困難是解決凍土問題、經濟能力問題。1961年,青藏鐵路大規模建設第一次下馬。
1965年,呂正操任鐵道部部長。1977年12月,呂正操任鐵道兵第一政治委員、鐵道兵黨委第一書記。此時,青藏鐵路再度開工。1979年9月,由於“文革”原因,青藏鐵路二度下馬。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貫通。
晚年三好:讀書,打橋牌,打網球
“我這一輩子主要幹的就是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3件事。”回顧百年人生,老將軍這樣輕描淡寫。
呂老將軍至今還保留著中國網球協會主席的頭銜。説起這個頭銜,老將軍深有感慨地説:“在東北軍時,張學良打網球,我也跟著他練,就這樣,一直打到了90歲。後來實在打不動了就去給人家發獎。”
老將軍回憶説,上世紀50年代北京的網球場很少,會打網球的人也不太多。為了組建中國網球隊,呂老一直催問賀龍元帥:“什麼時候成立國家網球隊呢?”後來,他又找到同樣愛好打網球的萬里,與他們共同修建了北京最早的先農壇和體委訓練局網球館。
多年來,他外出視察之餘,總要和當地領導人、運動員和教練員打一會兒球。如果當地沒有網球館,他還會不客氣地批評幾句:“怎麼這麼落後,少搞點宴會不就能建個場地了嗎!”
除了網球外,呂正操還很愛看書。“讀書,打橋牌,打網球,這是呂正操晚年保持體力、腦力的三個有力招數。”老伴劉沙透露出了呂老的養老之道。
將軍愛情
從“不可能”到風雨相伴
1942年元旦,呂正操和劉沙結婚。
劉沙小呂正操13歲,在北平上高中時參加了“一二 九”學生救亡運動。1941年冬,劉沙已是冀中區婦救會宣傳部副部長,是不少年輕人的夢中情人,她卻按兵不動。
一天,黃敬(俞正聲之父)託人捎給劉沙一個紙條,表示呂正操想同她談朋友。劉沙説這事不可能。
劉沙開門見山地説:“跟大人物在一起,我受不了拘束,距離太大……”
“什麼大人物小人物的,都是共産黨員,能有多大距離?”呂正操開玩笑説:“要説有距離,就是有一點不方便——— 我身後總有警衛,説話不方便。”説完,兩人都會心地笑了。兩人從馬克思主義的婚戀觀,談到馬克思和燕妮的愛情生活。1941年年底,朱德和彭真來電,批准他們結婚。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據新華網、中新社、中國共産黨新聞網、《呂正操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