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旌旗獵獵,燕趙大地抗日名將、英雄無數。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追訪報道的那些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老遊擊隊員、抗日英雄,喚起了人們心底的敬仰和溫暖的記憶。此時,河北人民也更加想念抗日根據地的老將軍們,我們從家鄉到京城,從冀中到冀東一路深情尋訪,謹將此文特別奉獻給他們,以表達河北人民的敬意。
“人民永遠是靠山———呂正操”。
7月26日晚,北戴河休養地,大海的濤聲陣陣傳來,顯得更加靜謐。呂正操這位鶴壽101歲的老將軍,像每天一樣,看了新聞,寫好日記,但與往日不同的是,今天還實現了一個特殊的心願:面對我們帶去的冀中人民的問候,欣然提筆,一氣呵成這諍諍摯言,並深情地簽上自己的名字。之後,他鄭重托付本報捎給冀中的父老鄉親。
“我是冀中人民的兒子”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里,昔日冀中根據地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格外想念第二故鄉:“在冀中這塊土地上,我和人民群眾在抗日戰爭嚴酷環境中,生死與共達十年之久。冀中人民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了我們,沒有冀中父老的英勇抗爭和流血犧牲,別說抗戰勝利,我們這些人也很難活到今天。”
“1937年,在小樵鎮休整改編的時候我才19歲,當時呂司令的部隊還在我們家的東廂房住過呢。”在晉縣(今晉州市)小樵鎮,87歲的董久平老人也是念念不忘老司令員,小樵鎮是呂司令當年易幟的地方。7月7日記者在這里尋訪時,董大爺非讓記者給老司令員帶去一袋自己家里種的小米。
幾十年來,冀中平原上的父老鄉親一直感念著老司令員。因為他們一直沒有忘記,當年“呂司令”名聞冀中,和人民休戚相關、生死與共;“呂司令”在冀中平原上威震敵膽的傳奇故事至今傳誦著。
董大爺記得,那年10月12日一大早,和多數小樵鎮的村民們一樣,他一出門就看見街道里到處都是拿著槍的軍隊。他說,起初村民們看見那麼多當兵的封了城門,很恐慌。但是村民們很快又發現,這些當兵的和以前鎮上來過的軍隊不一樣,說是“呂司令”的隊伍,抗日的。
董大爺說,那天早飯後,包括他在內的村民們被集中到了鎮上的商會大院開會。開會時呂司令說自己是東北人,家鄉被日本人侵佔了,他帶的這些部隊都是抗日的。呂司令還講,頭一天晚上他們在梅花鎮剛和日本鬼子幹了一仗,打得日本鬼子落花流水。
呂正操1905年1月4日出生在遼寧海城,在日俄戰爭中,從小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他說,自己本不叫呂正操,入學時,老師給起名“正言”,他自己改為“正操”,意思是操練好了打日本鬼子。1922年參加了東北軍,一直在張學良身邊或他部下任職,直到西安事變。1937年5月4日在國民黨五十三軍任團長的呂正操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七七事變”後,不願再一次撤出抗日前線的呂正操繼續在敵後堅持抗日。
董大爺回憶說,呂司令的到來,讓小樵鎮抗日救國的熱情燃燒起來,籌款送糧,把部隊接到家里支灶搟面條。也正是在那時候,他的爺爺將呂司令的士兵接到了家里住了三天。董大爺還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包括他自己在內,小樵鎮當時有一批青年都在呂司令的感召下投身抗日。
就是在到了小樵鎮第三天———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率部宣布改編,從此脫離國民黨五十三軍,改稱“人民自衛軍”,在冀中平原上樹起了共產黨抗日武裝力量的大旗。那一刻,小樵鎮一片歡騰。
“那是一個秋夜,天空是那樣清朗,月光是那樣明亮,大家踏著皎潔的月光,走上抗日的徵程。”68年了,呂老仍清楚地記得那個歷史性時刻。
在此後和日寇殊死抗爭中,呂正操擔任冀中軍區司令員,率冀中軍民,創造了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上種種神奇的戰術,在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中,鑄就平原遊擊抗戰史上的一段輝煌的傳奇。地雷戰、地道戰,幾乎成了中華兒女不屈與智慧的代名詞。
直到1943年8月,呂正操奉命帶冀中部分主力去晉綏。
“我離開冀中的村莊和青紗帳,真是戀戀不舍。”
一次次探親回冀中
董大爺還告訴記者,1985年的時候,呂司令曾回過一次小樵鎮,他還和呂司令握過手。雖然呂司令當時已近八旬,但看上去仍然非常精神。董大爺說,呂司令當年在小樵鎮的時候,還是個三十多歲的英俊小夥。那時候他和戰士們在小樵鎮學校打球,很多村民都去圍著看,英姿颯爽得很。
其實,幾十年來,呂正操將軍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冀中人民,早就想回冀中探望一同生活和戰鬥過的鄉親們。“我對冀中父老,一直念念不忘,至今聽到冀中的鄉音,還是感到格外親切。”
42個春秋後的1985年6月他終于實現了夙願。“冀中是我的第二故鄉。此行不是一般的訪問,也不是什麼視察工作,而是探親。”這次與夫人劉沙重返冀中探親,共8天,走了12個縣,看了11個村鎮。
呂正操當年在這塊熱土上的抗日熱情,得到冀中抗日民眾的熱烈響應,每個村莊都有很多人參加他率領的隊伍。如今5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他。
在晉縣、高陽、任丘青塔鎮、安平黃城、羽林、蠡縣辛興、安國、霸縣,所到之處,鄉親們都迎上街來,爭先恐後地拉家常打招呼。
“老呂!”小樵67歲的劉計學親切地招呼,他曾為呂司令開會打著燈籠找人。還有當年的自衛隊員、婦救會員、熟識的街坊、送兒參軍的鄉親,大家敘談起呂司令當年騎在高陽繳獲的大洋馬上、穿著大馬靴走在街上、打球時的情景,就像是說昨天的事情,那份親切,是一種兄弟般的深情。
在瑂城梅花鎮,年逾七旬的趙愛香老人迎上前:“打你北上打鬼子走了,村里人總盼著你有一天回來看看。”1937年10月10日,呂正操就是在這里激戰斃敵700多後,突圍北上的。
1995、1997年、1999年,呂正操或專程或路過,又幾次回冀中,白洋淀的千頃碧波、阜平的大山深處等地都留下他回家的身影。
那天,董大爺問記者:“呂司令現在恐怕已經有百歲了吧?”當記者告訴董大爺,呂正操將軍今年已經101歲、身板可硬朗了,並且記者近日還要去看望他時,董大爺非常高興,他趕忙讓兒子弄了一袋自己家種的小米,非讓記者帶給老司令員。董大爺說,當年呂司令的部隊在他家住的時候,戰士們吃的就是他家種的小米。
不尋常的夏天
冀中最壯麗的風景,要屬平原碑林。幾乎冀中每個縣都有陵園,有的縣還不只一處。那銘刻著先烈英雄事跡的墓碑,記錄了歷史,昭示著後人。
呂正操回冀中時,每到一處,總是首先拜謁陵園。他對這里的人民,這里的河流、村莊、田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深深懷念的。他更深深懷念犧牲的戰友和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每次站在烈士墓前,默哀致敬,然後細細地默讀碑文,專注而恭敬。
先烈的血不會白流,老將軍希望人民今天幸福。他認定,人民,是我們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最可靠的保證。
“冀中大變樣了!”老將軍一行坐汽車奔馳在冀中大地上,總會想起當年騎大馬時的情景。老將軍每次回來都有新的感受。“只要冀中人民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發揚光大抗戰精神和革命傳統,就一定能夠把蘊藏的潛力挖掘出來,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和阻力,保證經濟更加繁榮。”
呂老說,他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鬼子,一是管鐵路。建國後,呂正操歷任鐵道部副部長、部長,鐵道兵政委等職,一直到1983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他被授予上將軍銜。在“文革”中呂正操受了磨難,同“四人幫”頑強抗爭。劫後復出,老而彌堅,還曾代表黨和人民赴美看望張學良將軍,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其實,後來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打網球。至今呂老還保留著一個頭銜,中國網球協會主席。
呂老身邊工作人員說,在東北跟著張學良先生時,呂老就打網球了,一直打到90歲,實在打不動了,就去發獎。即使在冀中抗日時,戰況一緩,也要打上兩局。
好體魄是戰火中拼出來的。101歲的呂老,身板健朗,精神矍鑠。工作人員介紹說,呂老的日常生活,依然簡樸,但很有規律,他喜粗糧,愛吃生菜蘸醬,每天都要讀《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刊,電視看新聞,尤其重視高科技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當然,網球賽是必看的,每次還邊看邊評,興致頗高。這段日子每天還讀上一段《鬼子進村———1942年“五一”大“掃蕩”紀實》。
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0周年了,這個不尋常的夏天,呂老就在北戴河休養地靜候著,令人激動的慶祝日一天天地臨近,他想著冀中,想著那里的父老。
“人民永遠是靠山”,一字字蒼勁而親切,這深情的寄語,對冀中人民彌足珍貴。(記者 楊正犁 趙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