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虹霓與呂正操將軍合影
抗日戰爭中,冀中平原傳頌著一個讓日本侵略者膽戰心驚的名字。將軍回憶説,直到自己調到晉綏軍區任司令員時,還看到過日本人的報道説,他們捉住了冀中軍區的呂正操——
他曾任張學良的副官,參加了西安事變;他1937年加入共産黨,率東北軍691團抗戰。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他率部馳騁在冀中平原,鑄造了平原遊擊戰中的傳奇歷史。建國後他曾任鐵道部長兼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鐵道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到今年他整整100歲。他,就是開國將軍呂正操。在舉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日子裏,我趕往北京西三環邊上呂老的住所,在老將軍記憶的長河裏,感受那難忘的冀中抗日烽火。
改名: 把“呂正超”改為“呂正操”
1905年1月,呂正操出生在遼寧省的海城縣。時值日俄戰爭,一年多的時間裏,中國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俄國戰敗後,日本人不斷加寬南滿鐵路路基,佔地毀莊稼,受害人家敢怒不敢言。呂正操的祖父、大伯過鐵路時,都被日本人砍傷過。呂正操從少年時代起就目睹和經歷了日本侵略者對家鄉人民的壓榨和殺害。8歲那一年,呂正操在唐王山後本村上小學。那時,村邊有條人行橫道由日本人看管著不準中國人走,中國人必須繞很遠走一條大車道。呂正操曾親眼看見自己的老師過鐵路人行橫道時,被日本人用戰刀砍得頭破血流,那次氣得他直掉眼淚。還有一次,門前小河漲水,水深行人難以過往,又不許中國人過橋。有個鄉親從橋上走過,碰到日本人,結果被日本人一刺刀挑死推到了河裏。眼看著父老鄉親被日本人淩辱、屠殺,呂正操盼望著自己長大了可以當兵打日本,報仇雪恨。就這樣,呂正操原名叫“正超”,後來他自己把“超”改為“操”,意思是操練好打日本。懷著這樣一種心情,17歲那一年,他參加了東北軍。
在東北軍衛隊旅當上士期間,張學良發現呂正操的字寫得不錯,便推薦他參加東北講武堂的考試,呂正操考取了。
1925年,呂正操講武堂畢業後任過張學良的副官、秘書,到1936年西安事變,一直在張學良身邊工作或在他部下任職。張學良送蔣介石去南京後,東北軍內部矛盾重重。呂正操對當時的情況進行分析後,認為對674團的政治情況比較有把握,於是在張學良走後,呂正操乘第一班航班飛至鄭州,又坐火車趕回徐水團部,抓緊掌握部隊。早有接觸的共産黨北方局的孫志遠也趕到了團部,通知呂正操北方局已同意他加入共産黨。1937年5月,根據北方局的指示,呂正操決定服從改編,由他帶一個營到石家莊與119師654團的兩個營合編為130師691團。就在從定縣去石家莊的途中,5月4日的晚上,在一個帳篷裏,李曉初代表共産黨舉行了呂正操的入黨儀式。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抗戰爆發,對於691團全體官兵的命運,也是一個決定性的轉折——留在冀中根據地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難忘: 賀龍、白求恩、柯棣華
1939年1月,賀龍率120師來到冀中,呂正操和賀龍在此之前從未見過面,但是卻一見如故。賀龍一見呂正操就很風趣地説:“你這個司令官不小呀,冀中的人口比陜甘寧還多兩倍吶!”特別讓呂正操難忘的,是賀龍在當天晚上舉行的軍民聯歡大會上的講話。他説:“日本鬼子有啥了不起,他不比誰高嘛!真正了不起的是毛主席領導的八路軍、老百姓。冀中人民拆城墻、挖道溝,改平原為山地,是個創舉。現在我們有幾萬人馬,幾萬支槍,還有這麼多這麼好的老百姓,力量不小呀!只要我們軍民團結,照著毛主席説的去幹,管他小鬼、大鬼,都能打敗它!”那一天的會一直開到深夜才散。天氣雖然冷,但歌聲、掌聲、歡呼聲,把會場搞得熱氣騰騰,那真是強將鼓舞三軍志,勇師振奮萬人心吶。
呂老回憶道,賀龍同志對毛主席為我軍制定的戰略戰術,理解得深,運用得靈活。120師到達冀中不久,正趕上日軍對冀中進行第三次戰役圍攻。敵人以七千人之眾,分兵五路,向高陽、河間一帶包圍上來,企圖與冀中部隊決戰。
無論戰鬥多麼激烈,環境多麼危險,賀龍同志總是那麼沉著、堅定、自信。在冀中,常常在敵人打到離我們駐地十里左右、槍炮聲清晰可聞的時候,賀龍同志還叼著煙斗,悠然自得地和同志們聊天。記得有兩次,恰好是我們出村子的東頭,敵人從西口進來,就好像換防一樣。在我們主動出擊或打伏擊的時候,他也同樣從容、鎮靜。120師勇猛頑強是出了名的,尤其是王尚榮同志領導的715團(代號亞五),黃新廷同志領導的716團(代號亞六)英勇善戰,讓敵人聞之喪膽,為冀中部隊做出了榜樣,受到冀中人民的高度讚揚,並且稱頌至今。
1939年8月,在賀龍同志奉命離開冀中的前夕,呂正操惋惜地説:“賀老總,你知道,過去我是個舊軍人,沒有經過長征鍛鍊,也沒有搞過土地革命,對咱們八路軍這套東西還沒有學會,還需要你繼續幫助,你卻要走了!”賀龍同志聽了,哈哈大笑,説:“你常説你是個舊軍人,就算個‘小軍閥’吧,那算個啥!我在舊軍隊裏當過鎮守使、師長、軍長,可是個‘大軍閥’呢。但一找到共産黨,跟上毛主席,有了覺悟,就有個‘突變’嘛!過去的事提它幹啥,要緊的是跟著毛主席幹革命,風吹浪打不回頭!”
臨別時,賀龍同志還囑咐呂正操,有事多向聶榮臻司令員、區黨委請示報告,一定可以把冀中搞得更好。他還叮囑呂正操,“毛主席對冀中很關心,你現在就寫信給毛主席,把這裡的情況彙報一下。”呂正操遵照賀龍同志的指示,給毛主席寫了封信,彙報了冀中抗日根據地的情況。在殘酷的環境中,呂正操表現出果敢、非凡的軍事才能。提起冀中的“呂司令”,日本侵略者膽戰心驚。60多年後將軍回憶説,直到自己調到晉綏軍區任司令員時,還看到過日本人的報道説,捉住了冀中軍區的呂正操。對於冀中抗戰的回憶,呂老認為,冀中部隊能夠長期堅持平原遊擊戰爭,能夠經受住1942年日軍發動的空前殘酷的“大掃蕩”,最後能為黨保存下幾萬人的戰鬥部隊,這是與賀龍、關向應同志的親自指導和120師部隊的傳、幫、帶分不開的。
白求恩大夫來冀中時是1939年的春天,呂正操在司令部駐地特意讓炊事員為他做了四個菜還殺了兩隻雞,這在當時是最豐盛的招待了。但是不等吃完飯,白大夫就要求立刻去工作。呂正操勸他先休息一下,他説:“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休息的。”還拿出已經擬好了的到部隊檢查醫療情況、實施手術的計劃給呂正操看。
白求恩來冀中平原,正是敵我鬥爭十分尖銳、激烈的時候。四個月的時間裏,冀中最著名的戰鬥,他都參加了。最難忘的是,白求恩同志在冀中度過了一個最有紀念意義的生日。3月3日,白求恩49歲生日,也是他生前最後一個生日,而這一天完全是在戰鬥中度過的。他在日記中寫道:“在前線,我是年紀最大的戰士。”這一年秋天,呂正操到冀西參加晉察冀軍區召開的會議時,又一次見到了白求恩。他原本是因病到後方休息的,路過這裡,聽説呂正操也在這裡,特意到駐地看望呂正操。雖然分別僅僅四五個月,但是白求恩的樣子變化很大,面容憔悴、身體衰弱,但是目光卻炯炯有神。
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後一息,給聶榮臻同志寫了最後一封信,並把自己使用的手術器械都送給軍區醫療部門,還把個人物品分送給中國同志,特別把他自己的一雙長筒馬靴和馬褲送給了呂正操(後因戰亂遺失)。白求恩常説的“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夠多有貢獻”這句話,始終縈繞在呂正操的腦海裏。
還有一位令呂正操很難忘的國際友人就是柯棣華大夫。他在晉察冀擔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第一任院長,處處以白求恩為榜樣,為抗日軍民救死扶傷。1942年底,因為癲癇病發作搶救無效去世了。毛澤東、朱德同志都為他題了詞。周恩來同志還給柯棣華在家鄉印度的親屬寫了信,高度讚揚了他不朽的崇高精神。追悼會是在唐縣葛公村舉行的。聶司令員臨時有會不能參加,讓剛回到晉察冀的呂正操代表。呂正操向柯棣華的夫人郭慶蘭同志表示慰問,並且作了一首歌,歌詞被大家記了下來:柯棣華,你從溫暖的印度洋的岸邊來到中國的北方,來抗拒嚴寒;你為著明天的自由,在中國苦戰了四個秋天;你近在長夜的盡頭,流幹了生命之泉。啊,親愛的柯棣華同志,你巨大的形象,將在我們行動中復活,在我們的記憶里長存到永遠。
親歷: “百團大戰”和“五一”反掃蕩
1940年秋天,冀中部隊參加“百團大戰”。這是在八路軍前方總部指揮下,組織晉察冀軍區、晉冀魯豫軍區和晉綏軍區部隊進行的以正太路為重點,對河北、山西境內鐵路交通和沿線敵人據點的大規模的破擊戰役。“百團大戰”展開以後,敵人極其震驚。戰役還沒結束,日軍就調集了華北境內所有能夠調遣的兵力,對我軍進行瘋狂的報復“掃蕩”。由於我軍民密切配合作戰,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最有意思的是1941年元旦拂曉,行唐出動日軍200多人、偽軍100多人企圖襲擊呂正操部,沒想到呂正操對此早有準備,他讓三營擔任正面阻擊,同時調二營跑步增援,用兩個連從敵人左翼包抄過去,另兩個連從敵右翼包抄過來,將敵人團團包圍。三個小時結束戰鬥。除18名敵人僥倖逃跑外,其餘都被擊斃或做了俘虜。他們還繳獲了平射炮一門、重機槍三挺、輕機槍七挺、長短槍百餘支、戰馬三十多匹。當戰士們打掃完戰場,吃過早飯,正開始上路轉移時,突然飛來兩架敵機,對呂正操的部隊進行掃射轟炸。可笑的是掃著掃著它上面的一挺機槍不知怎麼搞的自己掉了下來,結果呂正操他們就繳獲了一件意外的戰利品。
“百團大戰”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從政治意義上講,“百團大戰”打出了八路軍的聲威,回擊了國民黨污衊我們“遊而不擊”的謬論,增強了人民抗戰的信心。
1942年5月1日,敵人開始“掃蕩”了,總指揮是岡村寧次,他們還在報紙上吹噓是什麼“十面出擊”、“鐵壁合圍”。目的是要尋找我軍主力,妄圖搞垮我冀中根據地的領導機關。我軍反“掃蕩”的任務就是突破敵人的包圍圈,由內線轉到外線,作戰部隊分幾路轉移到敵人後面,尋機打擊敵人,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從5月1日到6月底,在兩個月的反“掃蕩”中,我軍共作戰272次。
孫犁有篇小説《小勝兒》,主要就是寫的騎兵團,“在五月麥黃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樹木脫枝落葉,道溝裏鮮血滴滴。楊主任(楊經國)在這一仗裏犧牲了,炮彈炸翻的泥土,埋葬了他的馬匹。”孫犁的這篇小説作于1950年,所寫的事跡是他聽人述説的。這也説明,過了八年了,冀中人民還深情懷念著騎兵團,懷念楊經國。呂正操將軍也總想寫一篇關於經國同志的文字,以寄託自己的哀思,並紀念他們共同戰鬥過的歲月。
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是在薛村戰鬥中犧牲的,後來群眾發現他的身上中了27顆子彈,只太陽穴就三處。他17歲參加紅軍,開始給關向應當勤務員,後來當警衛員。再後來在警衛團升任排長、連長、團長等職,作戰機智勇敢。賀龍曾説:“在湘鄂西轉戰時,一次常德善把我背扶出來,把余秋裏扛出來。常德善身挂重彩,身上帶著3顆子彈,打起仗來非常勇猛,真可謂沒有常德善,就沒有餘秋裏和我賀龍。”
抗戰勝利後,呂正操又奉命挺進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鐵路總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後,他受命任鐵道部副部長、部長、鐵道兵政委等要職,為我國的鐵路交通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憶往昔,已過了百歲之年的呂老深情地説:還常常想起那些為了保護我們而慘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鄉親們,那些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友們。(來源《北京日報》副刊,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