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本科組賽場外,剛剛展示結束的參賽團隊在討論自己的表現。記者 楊姣攝
T恤牛仔,或西裝革履,甚至是絢麗的民族服裝,7月25日一大早,北京師範大學的教七樓裏就節日般地亮麗起來。
經過緊張的初賽、復賽、分賽區決賽,建行“e路通”杯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網路商務創新應用大賽暨第四屆大陸大學生網路商務創新應用大賽決賽現場,三五成群統一著裝的大學生摩拳擦掌,迎接著這場賽事最後的對決。沒有空調,沒有麥克,賽場門上貼著的一張張寫著“輕聲細語”的小紙條,卻散發著校園獨有的質樸和溫馨。
“大學生網路商務創新應用大賽”作為校企合作的代表性賽事,自2007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三屆,活動吸引了數十萬名大學生、2000多所高校和上百家企業參與,已經逐漸成為高校學生實踐、了解社會和企業的重要平臺與窗口。今年,建行“e路通”杯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網路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在承接前三屆建行“e路通”杯全國大學生網路商務創新應用大賽活動成果的基礎上,首次將賽區擴展到了臺灣。大賽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來自全國2800余所高校20多萬名大學生熱情投入其中,在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中尋找著自身的價值。
“這樣的大賽不僅解決了大學生實踐經驗不足,沒有社會經驗的現狀,讓大學生的培養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同時對企業來説也能培養所需要的人才以及潛在客戶,可謂一舉多得。”來自廣西民族大學的“媚在e行”團隊隊長葉菲説,她們此次參賽的“身邊的歐陸風光——廣西大容山景區”推廣方案,目標就是利用網路平臺“秀”一下家鄉的美景,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大容山旅遊資源推銷出去,從廣西到廣東再到全國直至海外。
為了來北京參加決賽,“媚在e行”的“五朵金花”坐了27個小時的硬座,雖説一路人困馬乏,可談到此次參賽,大家還是覺得很值。“我們做這個項目,不僅僅單純是為了參加比賽,獲得大獎,最重要的是希望通過這次比賽更好地推廣我們的項目。”團隊成員吳月蝶説。
相比傳統模式中大賽與選手的主導與服從關係,“e路通”電子商務大賽凸顯出的則是選手與大賽的雙向互動。對此,來自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的孫培禹也頗有同感,她們決定參賽的初衷就是“希望借大賽這個具有影響力的平臺,吸引更多人關注我們的項目,跟我們合作”。
除了想要用大賽給自己“打廣告”,許多選手和指導老師都認為,參加“e路通”電子商務大賽的最大收穫是讓學生走出書本,獲得“實戰”機會。
像“媚在e行”一樣,7月25日~27日,共有151所高校的233支團隊(本科組158支團隊、專科組75支團隊)赴京圓夢。如此大規模的外聯和溝通讓很多第一次走出象牙塔的學子備感新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們紛紛表示,現在大學生就業主要面臨的是學校所學與企業所需脫節的問題。通過這段時間的比賽,大家的動手實踐、溝通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對今後的就業和工作都有很大幫助。
實戰能力,長期以來都是應試教育體制下難以碰觸的軟肋。國內的學生很善於考試,但能否學以致用卻還要打上一個問號,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受,“商學本來就是一門實用科學,紙上談兵怎麼能出人才?”
在一些參賽團隊的指導老師看來,“e路通”給了學生一個“關公戰秦瓊”的機會。“平常我們真的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校、各個主題的方案放在一起比較。這給大賽平添了許多樂趣,也讓同學們互相借鑒,這樣才會有所提高。”
而大賽最讓選手珍惜的還是與企業和專業人員實際“過招”的機會。“e路通”大賽以真實企業商業問題作為比賽內容,輔以企業資深人士作為企業教官,及業界專家的點評與輔導,讓大學生與高校老師在了解企業現實的基礎上,與企業共同配合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幫助大學生提升職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實踐就業。通過大賽,還有助於高校與企業間建立長期的實習實踐合作關係,從而實現産、學、研相結合的遠端實踐教學方式。
大賽的評委,有來自研究機構的電子商務專家,具有一線豐富實戰經驗的企業家,也有線上做生意的網店達人。在賽場上,他們從方方面面剖析著參賽方案,不乏嚴格犀利的“麻辣評委”;但在場下,他們又瞬間變身為參賽隊親切中肯的“智囊團”,坐在一起面對面地交流,慷慨地分享著自己積累起來的最實際、最貼心的經驗。
“我看到很多參賽團隊,一心要和大企業、大公司合作,但這樣的構思往往看上去很美,現實中實現不了。”來自福建集美大學的楊芳老師認為,現在很多學生在被企業拒絕後會放棄,通過參賽項目準備過程中的一次次碰壁,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和企業,還可以讓學生提前經歷這種挫折,提升學生的“受挫”能力,在今後的就業競爭中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