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新華國際時評:航天飛機“回家”卸下時代重負

時間:2011-07-22 13:24   來源:新華網

  隨著“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21日安全降落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飛機成為歷史名詞。這一天,被航天飛機毀譽參半的名聲和沉重財政負擔所牽絆的美國航天局終于可以“如釋重負”。

  30年投入約2000億美元,航天飛機長期被一些人批評為勞民傷財之舉。然而,航天飛機為人類探索宇宙立下功勞,成為“美國”和“科技”的代名詞。付出了代價,獲得了名聲,也取得了成績,航天飛機之于美國,應是“功成身退”。

  對航天飛機,美國人既有批評,也有留戀,其情感之復雜難以言表。忍痛告別航天飛機,則可以看出美國航天戰略思路的調整:卸下重負,和過去了斷,給未來多一份投入。

  首先,在載人航天領域,美國和俄羅斯“二重唱”的時代已告結束。中國、日本、歐洲迅速崛起,連印度也在躍躍欲試。許多國家都在考慮研發更新、更實用的飛船類太空運輸工具。這多多少少對美國航天發展戰略有所影響。畢竟,航天項目要有可持續性,既要為政治服務,也要為社會經濟服務,美國也不例外。

  其次,美國載人航天一時的收縮,是為了日後更好的擴張。卸下航天飛機巨大財政包袱的美國航天,可輕裝前進,將更多資源用于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深空探測等頗具雄心的項目,從而為創造新奇跡打下基礎。

  此外,航天飛機退役,美國可以全力以赴地開發新的技術和運載工具,以便以較小代價確保其太空優勢。比如,美國正在研制新一代載人飛船,並計劃在2015年以後投入使用。與航天飛機相比,飛船技術相對簡單,花錢少,風險小。

  最後,航天飛機的退役,凸顯了航天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國載人航天的“斷檔期”,美國宇航員可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往來國際空間站。在許多大型航天項目中,一個國家憑一己之力,已很難實現“包羅萬象”的宏大目標,而國際合作除了資金有保障外,技術上也可取長補短,何樂而不為?

  “我們來自何處,去向何方?”面對未知與浩瀚的宇宙,人類總在不停地發問。航天飛機擔負的是人類探索未知、尋找答案的使命。它雖然將走入博物館,隨之帶走所有的毀譽與疑慮,但人類探索宇宙的光榮與夢想將會延續。

  航天飛機沉重的腳步停止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卻並未放慢。 (記者楊駿)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