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重塑全球經濟平衡不能舍自由貿易底盤

時間:2009-09-25 16:03   來源:新京報

  隨著匹茲堡峰會議題的不斷透露,G20國家間的意見分歧正不斷顯露。其中,美國提出的“可持續與平衡發展框架”成為了G20間最為突出的分歧所在。

  日前《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提出的“可持續與平衡發展框架”的具體措施可能涉及:美國增加儲蓄並減少預算赤字、中國降低對出口的依賴,以及歐洲進行結構性改革以提振企業投資等。同時,美國還提議以IMF為核心啟動同行審查程式,即G20各成員國在IMF的幫助下評估其他國家的政策制定和實施狀況及對經濟增長的實際影響,內容將涉及外匯儲備、信貸國際收支等。

  針對美國提出的“可持續與平衡發展框架”,傳統的貿易強國———德國旗幟鮮明地提出批評,認為美國過於關注全球失衡,而非金融監管改革。

  毋庸諱言,近年來,美國不斷上升的資産價格泡沫給美國居民帶來的虛幻財富效應,美國資産價格泡沫所産生的財富效應虛增了美國居民的可支配能力,進而製造了美國居民的消費嗜好。隨著美國資産市場價格泡沫的破裂,美國居民的消費容量迅速萎縮,從而引發了百年一遇的全球經濟金融危機。顯然,近年來,全球經濟的繁榮本身就是建立在全球經濟扭曲的失衡基礎上,不具有可持續性。
 
  與目前主流觀點不同的是,筆者認為導致全球經濟失衡的深層原因並不完全是美國居民的消費嗜好、中國等過度依賴出口,而是近年來全球各國所盛行的“選擇性自由貿易”。以美國為例,長期以來美國對華技術出口採取了嚴格的管制手段,從而使得中美貿易中,美國未能通過其優勢改善或緩解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另外,其他國家也為保護本國産業而採取了高關稅等手段,也在客觀上加劇並扭曲了全球經濟失衡。

  因此,筆者認為,當前全球經濟的失衡是一個地道的扭曲性失衡,而導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恰恰是當前這種扭曲的全球經濟失衡。顯然,要重塑全球經濟平衡,需要的是各國對自由貿易的保駕護航,也唯有進一步推進經濟的全球化和國際自由貿易,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與平衡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産業分工的國際化程度日益發達的今天,美國提出的“可持續與平衡發展框架”實際上是通過靜態的減法計算,要求中國等貿易順差國減少出口依賴,自身則削減貿易逆差增加儲蓄來平衡經濟和貿易。這帶有明顯的去全球化和減少國際貿易的傾向,與當前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趨勢相背離。何況,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消費容量的萎縮,當前現有的貿易失衡問題,市場自身完全可以再平衡,並不需要政府的推動。

  在當前全球後危機時期,要有效矯正當前的全球經濟失衡局面,需要的是做全球貿易的加法,而非減法,需要的是G20國集團做表率推進貿易自由化,抵制貿易保護主義,而不是借助全球經濟再平衡議題誘發貿易保護主義潮涌。(劉曉忠 上海 學者)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