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全年數據出人意料 馬建堂避談GDP總量超日

時間:2010-01-22 10: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09年國民經濟運作情況。經初步測算,2009年國內生産總值(GDP)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 中新社發 許康平 攝

  中新網1月22日電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的中國經濟是否真的如人們預期般“保八”,中國經濟總量排名能否在危機之年更進一步?中國國家統計局21日召開新年首次新聞發佈會,給所有關心中國經濟的人,交出了一份成績單。

  2009年國民經濟總基調是“回升向好”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1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説,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國內生産總值33.5353萬億,比上年增長8.7%,增速回落了0.9個百分點。他認為,2009年國民經濟總基調是“回升向好”。

  馬建堂強調去年中國經濟成就,是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取得的,極為不易。就GDP增長而言,逐季上升,四季度增長已從一季度的百分之六點二上升到百分之十點七。一年前,中央政府提出的“保八”目標超預期達成。

  CPI去年十一月份同比的漲幅由負轉正,當月上漲百分之零點六,十二月同比上漲百分之一點九。PPI十二月份由負轉正,當月上漲百分之一點七。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進出口也在十一月份由降轉升,十二月份增長百分之三十二點七。

  統計局避談中國GDP總量是否超出日本

  中國GDP總量是否超出日本,雄踞世界次席。對此,馬建堂不願明確作出答覆。他認為,“專家學者包括在座的朋友們可以去比較和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每人平均GDP仍居世界百位以後。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21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按照即時匯率6.825計算,去年中國GDP增長約為4.91萬億元。他表示,8.7%的經濟增長結論性的證明去年經濟發展的整體任務已完成,而且增速超過了預期,考慮到日本經濟仍無大的起色,中國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在接受中新網視頻訪談時表示,今年中國經濟GDP增長預計應該在8.5%到10%中間。他表示,中國政府還有一半的刺激計劃的財政開支在手裏沒有拿出去,所以中國還有擴張公共財政的可能性,也為中國經濟比較平穩地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都説明2010年應該比2009年經濟發展,平穩、容易的一年。

  GDP、CPI兩組數據出人意料

  統計局21日公佈的2009年經濟數據中,有兩組數據可謂令人“出乎意料”:一是2009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另一個則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數據指出,2009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33.5353萬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增速回落了0.9個百分點。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認為,2009年國民經濟總基調是“回升向好”。

  馬建堂表示,去年中國經濟成就,是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取得的,極為不易。就GDP增長而言,逐季上升,四季度增長已從一季度的6.2%上升到10.7%。一年前,中央政府提出的“保八”目標超預期達成。

  此外,數據也公佈了各方極為關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值:CPI去年11月份同比的漲幅由負轉正,當月上漲0.6%,12月同比上漲1.9%。

  對於備受關注的物價及通脹問題,馬建堂在回答“CPI數據與老百姓的感受”等相關問題時表示,百姓對收入增長感受和統計數據不一致不能説不正常,中國將密切關注CPI的走勢。

  馬建堂表示,CPI總體上講反映了一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另外,公眾感受漲得比較高的一些價格,比如資産價格、房地産價格,房地産價格本身不在CPI裏面。

  馬建堂説,儘管去年中國的CPI是負的,全年是負的0.7,但從去年的11月、12月中國的CPI已經由負轉正。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成功地避免了大家當時都非常擔心的通貨緊縮,另外一方面也警醒中國要高度注意物價的走勢。

  丁一凡對此指出,一般來説真正講惡性通貨膨脹,是兩位數字通貨膨脹才叫惡性通貨膨脹,另外從全年的CPI指數來看呢,前11個月都在下降,最後一個月才開始升漲,所以沒有通貨膨脹。“所以我認為根本不可能,離得還遠。”他表示。

  他認為,有一些危險是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因素,比如説石油、煤炭,中國都是進口大國,石油價錢和危機之前漲了一倍,這些因素最終都要反映到CPI裏面,價格肯定有上升趨勢,這種趨勢不是靠宏觀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可以調控的,是調控不住的。

  對於今年CPI的增長,丁一凡認為比較高,但是通過貨幣政策等各種手段,應該最起碼可以把它維持在5%以下是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對於中國經濟是可以承受的,可以實現的。

  統計局罕見談及收入差距

  統計局的發佈會上另一大看點則是罕見地談及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問題。

  馬建堂在回答“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問題時表示,2009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是8.5%,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8%,確實城市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稍快一些,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確確實實在繼續擴大。

  在談到如何較快扭轉這個趨勢,馬建堂表示,最主要的是要加大我們的工作力度,更好地、更快地提高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在農村居民的每人平均現金收入裏,外出打工收入佔了40%,售賣農産品等家庭純經營的數據佔的比重是49%,打工收入和售賣農産品為主的經營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89%,要想比較快的提高農村居民的現金收入,應該是在儘快提高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上做文章,要提高工資性收入就是打工的收入水準問題,提高打工的工資。

  此外,馬建堂還説,這兩年國家統計局加大了對勞動工資的統計制度改革,去年的年報正式建立了城鎮私營單位工作抽樣調查制度。根據統計局上報、匯總和發佈的時間規定,2009年全年的,包括新老口徑的工資數據將在4月底完成,並且向大家公佈這個數據,包括分地區、分行業的數據。

  對此,丁一凡認為,收入差距變大主要原因是資本收入差距變大,超過勞動收入,勞動收入太小了,在GDP分配裏佔的比例不夠大。這一點無論從橫向的跟國際上相比,還是縱向的與跟歷史相比,我們都太低。

  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日前在參加一個論壇時表示,由於增加老百姓工資性收入短期內較難實現,因此,在制度建設上要做到幾個方面。他提出的一個觀點就是“建立隨著CPI增長而調整工資的制度”。他的這一説法再次引起了眾人的關注。

  “工資與CPI聯動,這樣就能夠保證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不下降。”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分析稱,“但考慮到中國的實際國情,實行聯動的難度還很大。在中國實行的難度主要有兩個矛盾:一個是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一個是勞動收入在成本中所佔的比例在不斷下降。而這兩點才是相關部門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不能僅僅局限于通過工資與CPI聯動來解決相關問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