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2011年物價仍“大致可控”不必擔憂

時間:2011-01-25 15:02   來源:南方日報
  本期嘉賓

  厲以寧 (經濟學家)

  樊綱 (經濟學家)

  諸建芳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

  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賀鏗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國務院在部署今年一季度工作時,把“確保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放在首位。2011年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物價形勢?誰是當前物價上漲的“推手”?當前的貨幣政策會否引發經濟“滯脹”?圍繞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厲以寧、樊綱、巴曙松等權威專家。

  誰是當前物價上漲的“推手”?

  厲以寧:當前物價上漲屬於“成本推動型”。主要由四種原因造成:首先是原材料短缺價格上漲,其次是農産品供不應求引起整個成本上升,此外勞動力成本上升也引起物價上漲,最後是土地價格和房産價格上升。除了成本推動的因素,還有需求拉動的因素,交織在一起。

  諸建芳:流動性寬裕是2010年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這導致食品價格出現快速上漲,成物價上漲的“第一推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也起到推動作用。

  巴曙松:這次物價上漲的直接導火索是去年第四季度蔬菜價格大幅上漲所致,蔬菜價格帶動食品及相關價格上漲,使得CPI節節攀升,並超預期。但蔬菜和食品價格帶動的CPI上漲具有明顯的週期性,將會在2011年初穩定下來。點評:成本推動,貨幣超發,農産品短缺,氣候災害,進口原材料漲價,經濟增速過快……此輪物價上漲也許是多重因素“厚積薄發”,不同專家的觀察視角各異,反映當前通脹問題複雜,單一藥方難以“藥到病除”。

  貨幣政策轉向“穩健”能遏制通脹?

  諸建芳:出現通脹,主要是貨幣發行過量。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抑制通脹有用,但不會短期內立竿見影,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傳導過程。

  高善文: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通脹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但因為勞動力成本推動等一些基礎原因,調控通脹的難度加大。

  點評:2011年,持續兩年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無疑將減弱通脹的貨幣推手。另外,統計顯示,工業品17%的增值稅率名義上由企業繳,實際轉嫁給了消費者,抬高了商品價格水準。因此,面對成因複雜的物價上漲,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助於抑制資産價格,抑制通脹預期,但要使商品價格整體回落還需多管齊下。

  讓人民幣升值能否遏制通脹?

  樊綱: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它要貶值,必須要由其他國家貨幣的升值來實現。作為一個原材料進口大國,我國適當加快人民幣匯率升值浮動,有利於降低物價總水準,有利於調整經濟結構。

  劉元春:人民幣升值固然會降低進口商品的價格水準,但也可能因為向市場傳遞了穩定、無風險的升值預期,會吸引國際資本加速流入,導致調控效應適得其反。

  點評:“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首次公開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中,加大了各方對2011年匯率彈性加大的預期。但從長遠看,人民幣匯率調整有自身規律,更多應是推進市場化和完善匯率形成制度,並非是為應對短期通脹。

  能否實現既保增長又防通脹?

  巴曙松:2011年物價仍然處於“大致可控”的範圍,目前的通脹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一種風險,尚未形成高位通脹的現實,而且當前物價上漲主要集中在農産品、蔬菜和糧食領域,尚未全面擴散,不必過度擔憂。

  諸建芳:2011年物價總體走勢將“前高後低”。上半年物價會延續2010年下半年較快上漲的勢頭,CPI會在4%以上;下半年在加強調控情況下,物價將回落至3%左右。預計全年CPI上升3.8%。

  賀鏗:2011年最需要擔心的是,出現高通脹率、高失業率和低增長交織的經濟“滯脹”。當前通脹壓力在加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加大,部分城市房地産泡沫在加大,居民收入差距在擴大,這“四個加大”有導致經濟“滯脹”的可能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點評: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通報2010年經濟年報時承諾:“我們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在2011年把物價控制在預期目標範圍內。”如何既防止發生通脹、又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對政府而言無疑是個考驗。新華社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