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解讀2011宏觀經濟政策及走向:積極穩健 審慎靈活

時間:2010-12-13 13: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2月12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積極穩健、審慎靈活,重點是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穩定價格總水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

  如何理解這一基本宏觀經濟政策取向?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如何貫徹落實這些政策部署?記者採訪了經濟學界的知名專家。

  明年世界經濟有望繼續恢復增長,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

  “‘積極穩健、審慎靈活’反映出當前經濟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海聞分析認為,“積極”是要繼續發展經濟,“穩健”是要控制通脹,二者分別對應兩大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一方面,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所以要“積極”、“靈活”;另一方面,現在我們面臨的通脹壓力很大,要防止經濟過熱,所以要“穩健”、“審慎”。

  “從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來看,我國經濟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明年經濟形勢會比今年更複雜。”著名經濟學家湯敏説。從國內來看,這種複雜性首先體現在物價過快上漲,明年能不能收回一部分流動性並控制物價,這是經濟複雜性之一。

  其次,近年推動經濟增長的幾大動力,在明年可能都逐步衰退。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4萬億投資計劃進入尾聲;房地産投資增速明年可能也會下滑;由於世界經濟不景氣,今年下半年由國外庫存回補拉動的出口增速無法延續,因此出口也要下滑;因為通脹,老百姓的消費實際增幅可能也要下滑。“推動經濟增長的這幾大因素在明年都不是特別強勁。”湯敏説。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教授分析認為,國際經濟環境的複雜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世界各國先行指數紛紛在2010年一、二季度見頂,預示著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在2010年三、四季度開始放緩,這意味著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將處於下行區間;其二,發達國家由於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沒有得到解決,投資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出口競爭力不足、政府債務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直接導致了這些國家經濟復蘇步伐放緩;其三,發達國家通貨緊縮的預期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貨膨脹的預期産生直接衝突,從而引發雙方在貨幣政策上出現背道而馳的調整;其四,國際資本市場出現短期資本流動加劇,大宗商品資本化趨勢有所抬頭。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直接導致明年我國宏觀經濟可能面臨幾個問題:外需可能放緩;中國貨幣政策轉向的難度加大,操作的空間減小,熱錢的大規模流入不僅會對衝貨幣政策回調的效果,更可能導致經濟泡沫的蔓延;通脹治理難度加大。”劉元春説。

  把穩定價格總水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不宜過度誇大通貨膨脹對宏觀經濟的衝擊

  11月份,CPI突破警戒線達到5.1%,創下了28個月來的新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把穩定價格總水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0年會不會出現經濟過熱的情況?如何管理好通脹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超愚在分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通脹歷史時表示,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初中期與90年代後期的三階段演化過程後,中國通貨膨脹機制已經完成從高核心通貨膨脹率向低核心通貨膨脹率的結構轉變。雖然2007年以來中國糧食及其他農産品價格上漲具有長期的結構性通貨膨脹性質,但是中國通貨膨脹已經並且繼續呈現低核心通貨膨脹率的歷史趨勢。

  “經濟出現過熱的幾率不大,我個人估算明年通貨膨脹大致在3%—4%之間。”海聞説。

  劉元春認為,我們過度強調了3%物價水準目標值的重要性,過分強調了未來通貨膨脹的嚴峻性。“一般民眾在面對新型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過快上漲時,誇大了這些價格上漲對日常生活的衝擊程度。”他説,事實上,恐慌心理不僅是通貨膨脹預期形成的核心,也使大量資金進入供應偏緊的産品市場,進一步推高了物價。

  明年推高CPI的有哪些因素?

  “中國正處在投資回報非常高的時段,人們是不會把投資的錢拿去消費的。”海聞説。從很長的歷史階段來看,一開始大部分人先投資,等到回報率越來越低的時候,才會去消費。對中國大多數家庭來講,現在還是積累財富的時候。“在積累財富的動機下,有錢他願意去投資,願意去更多地賺錢。明年仍然處在這個趨勢當中。”

  但是,在貨幣政策轉向、流動性的回收和蔬菜價格回落、預期適度回調等因素的作用下,2011年中國將有效遏制價格上漲蔓延的趨勢。劉元春表示,央行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物價上漲問題,但同時不宜過度誇大通貨膨脹對宏觀經濟的衝擊,造成通脹恐慌,從而進一步促推物價上漲的蔓延。“國家應當進一步提高主要商品物質供求資訊的透明度,建立商品供求通告制度,以破除民眾對目前食品供給的恐慌。”

  “把穩定價格總水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在控制物價、控制房價上積極地出臺有力的措施。態度要明確,對惡意炒作,投機倒賣的現象要嚴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施祖麟説。

  同時,專家提醒,由於明年恢復性的價格增長因素會減少,這也是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的因素。

  宏觀經濟下行和上行力量相互交織。流動性回收是最為艱巨的任務

  “2011年將是中國經濟最為複雜的一年,其複雜性主要表現在:宏觀經濟下行和上行力量同時存在,相互交織。流動性回收與通貨膨脹治理是宏觀調控最為艱巨的任務。”劉元春認為,其艱難性在於:第一,流動性是否能夠按照央行的意願進行大規模回收;第二,房地産市場的調控具有強烈的雙向風險,政府是否能很好地平衡資産價格回調與經濟增速回落的衝突;第三,物價上漲的擊鼓傳花效應是否會持續;第四,單一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否能夠應對多誘因的通貨膨脹?

  在商品銀行信貸投放壓力較大、信貸投放慣性較強、外匯佔款規模上升以及歷史存量較高等因素,使中國未來流動性進行大規模回收的難度較大。2009—2010年的信貸投放以中長期項目貸款為主,這樣導致了信貸投放的速度和規模被項目投資的進度和規模所“綁架”。

  自2010年三季度以來,中國貿易順差、FDI以及熱錢流動的規模都達到危機前的水準,從而導致外匯佔款比重回升,這將使得中國貨幣政策直接面臨2004—2007年所面臨的困境——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相衝突,導致緊縮的貨幣政策被大量流入的熱錢所抵消。

  湯敏亦指出,從國際因素來看,美國可能還會實施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歐洲債務問題還在惡化,財政上不得不削減支出,經濟形勢不容樂觀。這將不僅給我國的出口帶來較大衝擊,而且發達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還會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熱錢,這給我們控制流動性帶來很大的難題。

  劉偉表示,貨幣政策從實施到最終影響經濟增長有個時間的滯後期。我國貨幣政策的滯後期通常是7個月到兩年,這是在正常情況下。如果在危機的時候,滯後期可能縮短。

  因此,2008年年底發行的大量貨幣,現在演變成為通脹的壓力了,2009年新增的流動性可能明年表現,今年上半年的要到2012年。此前,我們採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有代價。所以要做好準備,今後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可能要做好承受較大的通脹壓力的準備。

  明年GDP增速仍有望保持在8%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國內需求等將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體來看,明年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出現一定的下滑,GDP增速大體會保持在9%—9.5%之間。”湯敏説。

  海聞分析明年GDP放慢的因素時表示,當年刺激GDP增長的因素會減弱。“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政府使用了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的政策,大量的投資包括4萬億,這種恢復型增長的因素在下降。”他説,中央現在要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健指的是收縮,就是説要有一種緊縮的趨勢,這會使GDP增速相對放慢。

  但是,同時也有使經濟增長更快的因素。“明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各地的投資衝動可能不可阻擋,各方面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十二五’的第一年對明年GDP增長的正面作用是很強的。”海聞説。

  劉元春預測,2011年整體經濟在增速常態化基礎上將呈現小幅回落的趨勢,GDP同比增速呈現“前低後高”,而環比增速呈現逐季小幅回落趨勢,全年經濟增長預計達到9.6%,季度波幅在2個百分點以內。

  海聞也認為:“GDP可能明年會出現先低後高的狀況。明年年初的時候穩健的貨幣政策起的作用比較大,但是下半年開始,‘十二五’規劃拉動的作用就更加明顯,所以我估計明年增長可能超過8%。”

  “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我們還可以尋找到不少新的經濟增長點。”湯敏指出,以下三方面可能是明年投入的重要方向。第一,農村的基礎設施和農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應加大投入。現在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後勁不足,以及農産品價格上漲,都是因為這些問題所引起的。第二,在明年商品房市場可能不太景氣的背景下,國家可以加大保障房建設的力度。第三,戰略性新興産業方面應該會有大量的投入。只要這些被真正推動起來,明年的經濟就能夠保持較快增長。

  “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能彌補因穩健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總需求增速的減緩,同時也使政府對技術領域的支援成為可能。”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龔剛認為。事實上,積極的供給推動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財政政策的基本走向。而中國較低的債務與GDP之比也同時説明中國的財政政策可以更為積極。

  對於明年經濟的具體上行動力,劉元春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第一,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新規劃中所孕育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振興計劃”、“區域發展規劃”、“民生工程”、收入分配調整與新的消費刺激政策等內容將帶來強烈的宏觀經濟刺激效應,有效對衝各種下行壓力。第二,城市化的加速、“收入—消費”臺階效應等成為2011年宏觀經濟的支撐力量。轉型時期的國家,建築業是重要的支柱産業,通常是宏觀經濟的先期指數,經濟復蘇首先表現在新住宅的建設增加。中國到2050年,每年要有1800萬—2000萬農民要到城裏來,住房建設方興未艾。

  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因素仍然存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根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要“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對此,海聞表示,中國長期增長的因素仍然存在,這不是政策能夠左右的,也就是説政府現在什麼都不用管,中國的經濟增長都低不了。沿海地區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放慢,中西部的速度在加快,現在可以看到重慶、四川正經歷高速增長的階段,包括企業內移,它處在飛速增長、工業化的階段,所以説長期增長因素仍然存在。

  “由於重型化的産業結構、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資源性産品價格上漲難以避免。不過在競爭性市場體系支援下的技術進步,能夠沿産業鏈方向逐級吸收資源性産品價格上漲影響,基本消除中國通貨膨脹的資源成本推動因素。”鄭超愚説。

  鄭超愚説,由於土地糧食生産率的增長潛力有限,中國仍然需要繼續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和適度提高糧食産品價格,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保持農業比較收益。過分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可能導致勞動力要素的逆向替代,使得經濟發展落入廉價勞動力陷阱。價格穩定目標以及繼續工業化,應該以糧食産品價格與貨幣工資率的同時上漲作為其重要結構性約束條件。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王建倫認為,“政府應理順各群體間收入分配的關係,妥善協調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的關係,要推行保底、擴中、調高這三項工作。即建立城鄉低保,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通過納稅、社會捐贈等措施,調節少數人群的過高收入,把調節下來的部分對公眾進行二次分配。”

  劉偉表示,深化市場改革的制度創新,發現新産品、新投資領域的技術創新,是培育需求的根本。要解決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制度歧視問題,公平地形成有效需求。技術創新力弱,新産品開發難的企業,很難發現新的更有競爭力的投資機會。如果在沒有技術創新、新産品、新投資機會、新投資領域的前提下大規模地投資,那就是重復建設。

  總而言之,保增長、穩通貨仍然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心。龔剛表示,如果僅僅從傳統需求管理的角度來進行考量,保增長和穩通貨是一對相互矛盾的目標體系,這就要我們在執行積極和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時,要保持高度的“審慎靈活”,絕不能顧此失彼。而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就是要在這樣一對相互矛盾的目標體系下以供給管理為切入點來創造中國式的奇跡。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