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聯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資料
 
 
相信中國定能復興 張學良一世追求國家統一

  時間:2001-10-25 14:31    來源:     
 
    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是在國家民族處於嚴重危機的時刻發動,迫使蔣介石改變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日後抗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然而,張學良卻從人生的峰顛邁入被囚禁的深淵,長達半個多世紀。

  張學良説,為什麼有“西安事變”,我只能這麼説,我相信中國一定能統一。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在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前一天,張學良舉行了告別宴會,招待各方人員。宴會快結束時,他端起酒杯走到蔣介石面前説﹕“委員長,我這次行動的唯一目的,是擁護委員長抗日,我的國仇﹑家仇都沒有報,我是中華民族的罪人。您如果與我有共同心願,也許不會有此事件發生。希望委員長回到南京,説到做到。東北不收復,我死不瞑目﹗”張學良舉起酒杯一飲而盡後,將酒杯摔得粉碎。是的,西安事變異於過去的軍閥爭權和一般的軍事政變,不是為了個人或某個集團的私利,而是出於抗日救國的願望,以不怕犧牲的精神發動的,並貫穿在事變的整個過程中。

  事變爆發後,張學良受到各種漫罵及不正確的評論。為此,張學良向大家剖析了自己的心跡﹕“我們這次發動,把個人的榮辱生死完全拋開,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民族”,“我們為了國家的復興,早有生死以之的決心﹗”“我們的心地是絕對的純潔的”。他號召大家“下最大的決心,獻身國家民族”。他説﹕“我不相信我們中國不能復興,我真不信我們中國不能脫離日本帝國主義的羈絆,我們要承認過去的錯誤,我們絕不一錯再錯,……中華民族終有自由解放的一天﹗”為此,在不同的場合中,宋美齡也多次對張學良愛國犧牲精神表示欽佩﹕西安事變中,張學良不求錢財,不求地盤,他求的就是犧牲。

  張學良軟禁後,是幾乎不在公開場合中提及西安事變的。1991年他走出幽禁後,臺灣《時報週刊》記者讓他談談對西安事變的看法,他説﹕“你們問我,為什麼有‘西安事變’,我只能這麼説,我相信中國一定能統一,槍口朝外,不要再打內戰了,這是我的一貫信仰,從東北易幟到‘西安事變’都如此,談不上什麼後悔不後悔。”

  “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動機,得到了中共和世人的高度讚賞和評價。1990年12月12日,就在張學良在臺灣公開露面剛半年,北京召開了紀念“西安事變”54週年座談會,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講話説﹕“54年前,祖國災難深重,內戰連年,帝國主義大軍壓境。在國家存亡的緊急關頭,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在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忘我的大無畏精神,毅然發動了‘西安事變’,支援共産黨關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主張,促成了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的統一戰線,推動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全民抗日的基礎。‘西安事變’永載史冊,張﹑楊兩位將軍成為我們民族的英雄。”

  趙四小姐説﹕“張學良是一個非常愛他的國家和他的同胞的人。”

  西安事變是張學良一生最輝煌的歷史功績,世人皆知。然而,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息爭禦侮,和平統一國家,振興中華,是其一貫思想。1991年4月8日,他對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們説﹕“我自22歲領兵打仗,一直打內戰,所以對內戰厭惡透頂了。一次,我去河南,老百姓痛苦得不得了。我問老百姓的情況,他們説兒子都有出去當兵,到哪去了沒人知道。自己打自己,只剩下老弱婦孺,我看了心痛極了。從那時起,我下了決心,一旦我能掌權,一定要儘量避免無意義的戰爭。”

  迫於父命,他參加過內戰,他很痛苦。1927年5月,他寫信給在日本留學的弟弟張學銘,談到與北伐軍交戰一事﹕“此前雖奉父命出師河南作戰,但念同是同種,自相殘殺,心中又怏怏焉。如有對外征戰,則兄馬革裹屍,雖死無恨也。”1930年新軍閥中原大戰中,他通電全國,進行武裝調停,雖然蔣介石從中獲了利,但畢竟結束了規模空前的混戰。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皇姑屯被炸身亡,27歲的張學良繼承父業,主政東北。他整軍經武,辦學育人,振興實業,修鐵路,建海港,自強不息,勵精圖治。是年底,他堅決排除內外阻礙,尤其是頂住了日本方面的強大壓力,毅然易幟。他對前來威逼利誘的日本特使嚴正地説﹕“我是一個中國人,當以中國人的立場為出發點。我不願看到中國分裂,而願中國走向統一,實行分治合作之政治。”

  東北易幟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陰謀,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宣告了中國自清末以來分裂﹑割據﹑混亂的結束,至少實現了對外形式上的統一。須知,當時張學良手中掌握著40萬大軍,內有國內一流的海軍和空軍,加之東北特産豐富,生産進步,如果他有政治野心,想稱王稱霸,是完全能與任何一個人逐鹿中原。日本帝國主義很希望他這樣做,肯定會為他撐腰的。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張學良判斷失誤,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但與此同時,他電令馬佔山等部下在錦州等三地重建或改組東三省抗日政府和抗日軍隊,與日本及漢奸策動的傀儡政府相對峙達4個月之久。他還大力支援東北地區的抗日鬥爭,曾派人攜帶其親筆信潛入東北慰問抗日武裝,並支援由共産黨人楊靖宇領導的南滿遊擊隊。1933年3月,日軍攻佔熱河,隨後又向長城各口進犯。張學良立即電召呂正操星夜趕來彙報情況,強調要不惜一切,收復熱河,命令呂正操儘快返回前線,轉告何柱國等3位旅長,準備反攻日軍,就是把東北軍全部拚上,也要打到底。

  這段時期是張學良最痛苦的時期,國人不了解真相,紛紛地咒罵他,一些政客也趁火打劫。1932年,為準備抵抗日軍對熱河的進犯,他要求南京政府撥款。時任行政院院長的汪精衛拒絕撥款,指責張學良“借抵抗之名,以事聚財”,並以辭職相要挾。張學良陷於了困難之中,十分傷心。

  張學良90歲壽慶的時候,趙四小姐曾寫了《張學良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她説﹕“張學良是一個非常愛他的國家和他的同胞的人。他誠實而認真,從不欺騙人,而且對他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絕不推諉。……他並不愛哪一黨,亦不愛一派,他所愛的就是他的國家和他的同胞,因為任何對國家有益的事,他都有甘心情願地犧牲自己去做。”綜觀張學良囚禁前的政治生涯,這話沒錯。

  張學良在參觀鄭成功祠時,義正詞嚴的呼籲要“確保臺灣入版圖”

  自從1946年10月被移解到臺灣後,張學良再也沒有回過大陸。蔣經國上臺後,張學良有了較多的自由。1980年10月10日,張學良登上金門島,極目盡情地眺望祖國大陸。這是張學良到臺灣後,第一次眼見大陸土地。張學良參觀金門後,在寫給親友的信中,引用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晚年在臺灣所寫的思鄉詩﹕“葬我于高山之巔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于右任這首名詩的下半部是﹕“葬我于高山之巔,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張學良不可能不知道。想必張學良與于右任是深有同感。他説﹕“我還是想我自己的大陸故土,還是懷念東北,自九一八後,我就沒有回東北老家。”他反覆地説著這樣一句話﹕“有機會就回家鄉看看。”1992年9月10日,當著大陸第一次去臺的記者,他流下了思鄉的熱淚。

  1993年,北京第三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期間,酷愛蘭花的張學良委託世界蘭蕙協會會長黃秀球先生把一盆蘭花帶到博覽會,送給前往參觀博覽會的江澤民主席,寄託了他對大陸人民的一片深情。這盆蘭花是他自己親手培育的,花齡20年,取名“愛國號”。

  張學良恢復自由時年已九旬了,但仍關心國家統一,經常在各種場合談自己對國家統一的原則看法。

  1990年6月4日,他對去美國探望他的老部下呂正操將軍説﹕“我看,大陸和臺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不能這樣長期下去,臺灣和大陸總有一天會統一,這只是時間問題。”他説﹕“我是個愛國狂,如果有來生,我還是要做張學良。”

  1991年5月11日,他對美國之音記者説﹕“可以説我是個愛國狂。我個人衷心希望兩岸雙方能和平統一,非常反對中國分裂。當年我有權勢在握時,我就贊成統一的,如中原大戰種種事我都是如此。我很反對內戰的,我非常希望和平統一。這是我最大的希望。”“當然,做個中國人,對臺灣﹑對大陸我都有期望,所以我很不願意雙方分裂,我希望看到雙方以和平方式競爭,看誰幹得好,將來還不是統一嗎﹖”

  1991年9月18日,他對臺灣記者説﹕“兩岸之間可以開誠佈公地談談。兩岸總是跨出第一步。不僅兩岸談判貴在誠意,就是國際外交的談判也要有誠意。”張學良對談判深有體會地説﹕“我從19歲就開始玩談談和和的政治遊戲,沒有誠意,能談出什麼呢﹖”他強調説﹕“不要怕和共産黨談。”他鄭重地表示﹕“我主張國家統一富強。”

  1991年12月15日,他對香港記者説﹕“我從來都是主張中國統一的,我非常反對中國分裂。”

  1992年9月10日,他對大陸記者説﹕“我看時機到了就一定會統一。國家當然會統一。歷史上我是從來都贊成統一的一個人,我為統一奔走得也很多了。現在老了,沒有這個力量了。”

  張學良雖然多次講自己老了,並説自己“是秋後的蚱蜢,跳不了幾天。”但是,1990年6月1日,他在為其舉辦的90壽誕慶賀會上表示﹕只要有“為國家﹑為人民效力的機會”,他將以年輕時一樣的情懷盡心盡力。“我為我的國家,到今天也是這樣,國家要用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我毫不顧惜我的生命。”他在與大陸記者談到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問題時説﹕“我可以祝這個成功就是了。現在已經老了,在政治上也沒什麼了,我能幫忙。我很願意盡我的力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願意中國統一,年輕時到現在都是一樣。我這個人過去的事都擺著呢,我不計個人的事,但為國家﹑為人民的事情,鞠躬盡瘁,我都很願意。”

  李登輝上臺以後,“臺獨”勢力在臺灣得到了惡性發展,嚴重地威脅了祖國的統一。臺灣何去何從,國家是統一還是分裂的嚴峻現實再次擺在每個國人面前。1993年8月,張學良在臺北住處接受美國之音記者採訪時指出﹕“臺灣有一小部分人想要‘獨立’,這是辦不到的事。”他説﹕“我到臺灣來沒有想到其他事情,臺灣也是我的家鄉”,“大家不要説‘臺灣人’,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他還説﹕“對臺灣獨立,日本右翼勢力是支援的,不可忽視﹔我明白大陸不放棄武力的意思,我願保存我這個身份,到那一天會用上的。我雖然90多歲了,但是無假之年,還有用著我的地方,我願意盡力。作為中國人,我願為中國出力。”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是假民主之名行“臺獨”之實。

  張學良生前曾參觀過鄭成功祠,並寫了《謁延平祠》一詩﹕“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上世紀初,孫中山先生曾告誡國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是受害。張學良説“確保臺灣入版圖”,不僅僅是在表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更是一個為國家統一作不息奮鬥,併為此付自由代價的世紀老人,在事關國家統一問題上再次表明自己的嚴正立場。
 
編輯:system    
 
 
  www.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