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聯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歷史回眸
 
 
張學良小傳

  時間:2001-10-17 09:11    來源:     
 
    傳奇老人張學良將軍于14日晚間8時30分(北京時間15日下午2時50分)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歲。張將軍于9月28日因呼吸急促、發燒而被送至夏威夷的史特勞布醫院,經診斷,患有肺炎。由於年事已高,進院治療17天后,仍回天乏術,平靜辭世。

  少帥掌符東北軍

  張學良,字漢卿,別號毅庵,堂號張仁堂、張禮堂,乳名雙喜,後改名小六子,1901年6月3日生於奉天(今屬遼寧)臺安縣桑樹林詹家窩鋪村。他的父親是著名的“東北王”軍閥張作霖。張作霖娶妻六房,張學良是張作霖元配夫人所生,為長子。

  張學良一齣生,就被父親張作霖賦予繼承家業的大任,得到了父親的苦心栽培。1918年,年僅17歲的張學良,出任父親衛隊旅營長。1919年,張學良進東北陸軍遼寧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各科成績均名列第一。1920年畢業後,曾任奉軍營長、團長等職。同年6月,擔任奉軍第三混成旅旅長,11月晉陞陸軍少將,時年不滿20歲。

  1921年,張學良奉父命赴日本參觀日軍秋季軍事演習,回國後即主導奉軍改革。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張學良出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率軍入關作戰,但受挫,回東北助父整軍。其後多次率兵入關與吳佩孚、馮玉祥等軍閥作戰,1926年12月晉陞為陸軍上將。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搭火車從關內返回東北在皇姑屯鐵路交叉處,被日本人事先埋設好的炸彈炸成重傷,送回家中後翌日死亡。日本人暗殺張作霖的目的,是要製造混亂,乘機全部佔領東北地區。但出乎日本人意料的是,年僅28歲的張學良,在東北邊防督辦張作相的協助下,繼承父位,成為奉軍的新統帥,執掌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

  助蔣完成大一統

  主政之初的張學良,面對的是異常混亂的局面:外部,日本人虎視眈眈,蠢蠢欲動,時刻準備武力佔領東北;關內,南京政府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直接統帥下,繼續北伐,直逼山海關;內部,奉系的分裂傾向日益明顯。受命于危難之際的少帥,需要有勇氣、有魄力來力挽狂瀾。

  年輕氣盛、有勇有謀的張學良,調整戰略,于1928年12月29日與張作相、萬福麟聯名通電,宣佈東三省易幟,接受南京政府的統轄,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官,不僅緩和了與蔣介石的矛盾,而且挫敗了日本人變東北為其殖民的企圖。東北挂上青天白日旗,標誌蔣介石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緊接著,他整治東北軍,除掉親日派,使奉系維持統一。由於有殺父之仇,張學良特別痛恨日本人。他曾經明確告訴東洋人:“你們日本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也能做到,你們日本做不到的,我們中國也能做到”。在解除軟禁,移居夏威夷後,他曾告誡所有的中國人,“要時刻警惕日本人”。

  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及桂系軍閥爆發中原大戰,戰爭中互有勝負,呈膠著狀態。關外擁有強大兵力的張學良便成為決定這場混戰勝負的關鍵和各方拉籠的對象。張學良坐鎮關外,審時度勢。同年9月,張學良通電擁蔣,揮師入關,馮、閻及桂軍土崩瓦解,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並再次一統天下告終。張學良因此受到南京政府的褒獎,就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統轄遼寧、吉林、黑龍江、察哈爾、綏遠及河北、山西數省軍事,駐節北平順承王府。

  逼蔣抗日救中國

  張學良助蔣介石穩定中原地區與中央政權後,關外的東北軍主力大部分進駐北平、天津地區,東北邊防呈現空虛,這給日本關東軍造成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關東軍突然向東北軍北大營和瀋陽城垣發動攻擊。在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內”和“絕對不可抵抗”的命令之下,張學良儘管心不服,但還得服從命令讓東北軍撤回關內。一夜之間,瀋陽淪陷,幾日之內,失地千里,作為東北的最高軍政長官,張學良遭到全國人民特別是東北人民的責難,他感到十分痛心,便於1931年11月引咎辭去陸海空副總司令職務。1933年熱河失陷,全國譁然,張學良為示負責,通電下野,出國考察。

  海外考察歸國後,張學良曾擔任鄂豫皖三省“剿總”副司令。1935年10月,他出任西北“剿總”副司令代理總司令,率部進攻陜甘紅軍根據地,但戰事不利。此時,全國抗日情緒高漲。由於有家仇國恨,而東北軍念家情濃,受形勢的感染,更出於救國救民之情,張學良聯合楊虎城將軍多次勸蔣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在無法得到蔣介石的回應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經過事先部署,趁蔣介石到西安視察,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後在中共及各方斡旋下,“西安事變”和平落幕,蔣介石在答應停止內戰、合力抗日的情況下獲釋。

  軟禁幽居數十載

  張學良發動兵諫的本意與動因僅僅是逼蔣抗日,並非對蔣介石不忠不義,更非要加害於蔣,不然他怎麼會于1929年易幟歸屬蔣介石,又怎會于1935年揮師入關助蔣平定中原呢?正因為如此,張學良將軍在達成共同對外、聯合抗日的目標後,很快讓“西安事變”和平落幕。為表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也為了蔣介石的安全,張學良義氣般地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

  不過,張學良沒有充分估計到蔣介石的計略與多變,當然他也顧不上考慮很多。回到南京的當天,張學良就遭到蔣介石的軟禁。隨後不久,張受到高等軍事法庭的審判,最後法庭宣佈由軍事委員會對他實施十年的“嚴加管束”。自從被“管束”之後,張學良將軍先住溪口,隨著形勢變化,移往安徽黃山,再遷江西萍鄉。1938年武漢失守後,張學良被送到湖南沅陵,先住蘇仙嶺,再移鳳凰山。1939年移住貴陽修文縣陽明洞。此後幾年,在貴陽附近數次轉移。1945年抗戰勝利後,十年“管束”期滿,他本該恢復自由,結果1946年11月2日,卻被秘密遣送臺灣,軟禁在臺北陽明山。直到1990年6月1日,老友張群為張學良公開做壽,臺北高層軍政大員孫運璇、陳立夫、梁肅戎、郝柏村、李國鼎、倪文亞、張繼正等每人平均齊聚于張將軍住處,他才公開露面,結束了長達54年的幽禁歲月。

  百年曆史見證人

  陪伴張學良渡過50多年幽禁生活的主要是他的妻子趙四小姐。他一生娶妻兩人,髮妻于鳳至,續弦為趙四小姐趙一荻。于鳳至大張學良三歲,係雙方父母指定婚配。于鳳至為張學良生有一男一女,即張閭琳與張閭瑛。不過,1927年,張學良在天津結識趙四小姐,兩人互相傾心。不久後,趙四小姐自行離家,赴奉天陪侍張將。多年後,于鳳至與張學良平和分手,張學良才續娶趙四小姐為妻。此後一生中,趙四小姐長伴張學良身邊,即使是張學良在幽居軟禁的數十年間,她也從不離身。去年6月22日,陪伴張學良70多年的趙四小姐在檀香山病逝,張學良哀痛逾恒。

  張學良儘管戎馬16載,性格剛強,但幽居後過著十分平靜的生活。他于1939年開始研究《明史》,吸取中華文化精華。後又皈依基督教,專心研究《聖經》,從不過問政治。即使1990年恢復自由後,他仍沉靜在書齋與教堂。1991年,張學良攜趙四小姐赴美探親訪友,後來轉赴加拿大,最後在檀香山定居。

  在檀香山,張學良除了看書、誦經之外,還口述歷史,將他叱吒風雲而又坎坷不平的一生留給後人。對少帥來説,確實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然而,為了民族利益,為了中華的強盛,他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中華民族。他見證了中國由分變合、由弱變強的百年曆史。

  
 
編輯:system    
 
 
  www.chinat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