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聯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歷史回眸
 
 
世紀傳奇 彪炳青史——愛國將領張學良

  時間:2001-10-16 11:38    來源:     
 
    張學良將軍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聲名顯赫﹑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像夜空裏的一顆流星﹐耀眼動人﹐在他短暫的有為之年為民族抗戰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彪炳青史﹐為中華民族永世景仰。

  建功立業威名遠揚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海城人﹐生於一九零一年六月三日﹐奉系大軍閥張作霖的長子。其父張作霖擁兵自重﹐割據東北﹐直奉戰爭後一度控制北京﹐人稱“東北王”。一九二八年﹐日本人企圖直接控制東北﹐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張學良遂繼其位﹐人稱少帥。張學良早就對日本不滿﹐身負家仇國恨﹐為了結束最為黑暗時代的北洋政府﹐為了謀求集中全國力量共同禦侮﹐響應蔣介石的“南北統一”號召﹐把共和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將其父重臣﹑反對歸順南京的楊宇霆﹑常蔭槐設計捕殺﹐實行“易幟”﹐服從南京政府的統治。而立之年膺任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聲名如日中天。

  無悔發動西安事變

  一九三一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執行了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迅速淪入敵手﹐使他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罪名。為了收復東北失地﹐他參加剿共內戰﹐但卻一再受到紅軍的沉重打擊。在日軍侵華情勢日漸危急及人民要求停止內戰﹐立即抗日的影響下﹐張學良在共産黨抗日民組統一戰線政策的爭取下﹐一九三六年同楊虎城將軍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同時邀請中共代表周恩來赴西安商討事變善後事宜﹐在全國各界的調停下﹐事變和平解決﹐促成了全國對日抗戰的局面。此次事變結束了十年內戰﹐促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成為扭轉中國危局的關鍵﹐張學良和楊虎城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幽禁歲月半個世紀

  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送蔣回南京﹐蔣介石言而無信﹐逮捕張學良。軍事法庭判張十年徒刑。旋又被蔣特赦﹐交軍委“嚴加管束”。輾轉幽禁于大陸南京﹑雪竇山(浙江奉化)﹑黃山(安徽歙縣)﹑江西萍鄉﹑湖南的彬州和沅陵﹑貴州的修文和開陽。一九四七年春﹐又被蔣介石帶往臺灣軟禁。老蔣將死﹐謂蔣經國﹕“此籠中虎﹐不可放歸。”蔣介石去世﹐宋美齡把張學良領到蔣介石的靈前。張學良給他寫下了一幅私人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有如仇敵。”

  蔣家王朝改朝換代後﹐一九九零年六月一日﹐國民黨元老張群為張學良公開作壽﹐臺北高層軍政大員齊聚於此﹐張學良才公開露面。一九九一年張學良獲釋﹐結束了半個多世紀的幽禁歲月﹐偕同趙四小姐(趙一荻)定居於美國夏威夷。

  六十多年來﹐張學良很少談及西安事變。還在臺灣時曾接受日本NHK的採訪時強調﹐對發動西安事變不後悔。他説﹐“那時我不想和共産黨軍隊作戰”﹐“為什麼中國人之間要流血呢﹖”。他説﹐“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對方是誰﹐我願意拋棄自己的權力和生命﹐進行抵制﹐這就是我的本性”。他説﹐“我是反對內戰的﹐我對犧牲自己毫不顧慮。”

  在旅居美國期間﹐他常常表示希望看到中國完成統一大業。

  英雄美人攜手到老

  張學良是海峽兩岸的世紀傳奇人物﹐他的功業﹑家世和情史都為世人津津樂道。在張學良將軍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趙四小姐與他相濡以沫七十余載﹐至死分離。去年六月間﹐張學良陪伴在趙一荻的病榻旁﹐拉著妻子的手﹐直到她安然辭世。

  張學良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今年九月中旬﹐臺灣“行政院長”張俊雄到夏威夷探訪他時﹐他在輪椅上見客﹐作詩一首﹕不怕死﹐不愛錢﹐大丈夫不愛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二零零一年十月十五日﹐美國夏威夷﹐張學良與世長辭﹐享年一百零一歲。

  海城家鄉人的懷念  

  五十多歲的海城市感王鎮范家村農民潘兆魁心情沉重地對記者説﹐張學良對國家對民族做出了很大貢獻﹐家鄉人民是很懷念他的﹐對他後半生的人生經歷也非常同情。張將軍給家鄉海城留下了一座“同澤中學”﹐對家鄉青少年的成長﹑人才的培養﹑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很大貢獻﹐我的兒子就是畢業于同澤中學﹑考上遼寧大學的﹐所以我們全家都非常懷念張學良將軍。

  東北大學憶老校長

  張學良擔任過校長的東北大學﹐在唁電中深切緬懷老校長的豐功偉績。唁電説﹐為了把東北大學辦成一流大學﹐他不惜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遺産用於擴建東北大學。東北大學的全體師生校友將永遠以老校長為榜樣﹐齊心協力﹐艱苦奮鬥﹐前赴後繼﹐為把東北大學建設成中國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準大學而自強不息﹐不辜負張學良老校長的重望。

  舊部不忘桑梓情深

  張學良將軍舊部﹑曾于一九九一年赴美探望過張將軍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給張學良的親屬發去唁電。唁電説﹐張學良將軍和我既是桑梓情深﹐又是我的良師益友。他的一生﹐志在國家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民族。為了救國救民﹐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他和楊虎城將軍不顧集團利益和個人身家性命﹐力挽狂瀾﹐促成二次國共合作﹐為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功在民族﹐彪炳韆鞦。

  梁肅戎嘆晚景淒涼

  臺灣前“立法院”院長﹑現任“和統會”會長的梁肅戎表示﹐張學良生前均未被臺海兩岸妥善照顧﹐可以説是“晚景淒涼”﹐如今張學良因病過世﹐東北同鄉們均同表哀悼。梁肅戎説﹐臺海兩岸對張學良有不同認知。他認為﹐以東北人的立場觀察﹐張學良並沒有喪權辱國﹐在當時日本與俄國的侵略之下﹐張學良對東北人來説﹐的確做到了“保境安民”任務。
 
編輯:system    
 
 
  www.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