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聯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報道
 
 
殊勳彪炳史冊--中科院博士生導師懷念張學良將軍

  時間:2001-10-30 09:54    來源:     
 
    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柳襄懷先生驚聞張學良將軍病逝,異常悲痛,特給新浪網發來e-mail,撰文紀念張學良將軍。現將柳先生文章發表,以饋讀者。

  驚悉張學良將軍不幸病故,十分痛惜。1998年7月,我在出席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期間曾經在美國夏威夷見到過他。此後幾年內,通過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會的程家禾牧師,一直與張學良將軍保持著一定聯繫。此刻,遠隔千山萬水,不能前去吊念,僅以此文對殊勳彪炳史冊的將學良將軍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華夏子孫景仰銘記

  去年6月3日是張學良將軍百歲誕辰。5月28日,張學良百歲壽誕在夏威夷寓所舉行。往年,張將軍的祝壽活動都在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會舉行。除了在美國和其他海外的親朋好友外,還有好多人從祖國大陸去夏威夷向他祝壽,場面十分熱烈。例如,1999年,張將軍99歲誕辰時,親朋好友紛紛趕往夏威夷,400多人熱烈祝願張學良先生快樂、健康,長壽。他們此次不在教會舉辦,是為了避免驚動太多的人,破例換了地方。但,仍然有近百位來自兩岸的近親與故舊在其夏威夷寓所為他百歲生日祝壽,非常熱鬧。

  江澤民主席于6月1日致電張學良先生並贈送花籃,祝賀張先生百年華誕。江主席在他親筆簽名的賀電中,對先生當年的殊勳和愛國精神作了充分的肯定,並祝願張先生善自珍重,頤養天年。這是黨和國家對張學良將軍一生功績的褒獎,也是對百歲老人的深切關懷。

  對於這位中國20世紀前半期的重要歷史人物,以及他的百歲壽辰,我國廣大人民也都十分關切。正如江澤民主席賀電中所説:先生當年之殊勳早已彪炳史冊,為海內外華夏子孫景仰銘記。

  1998年7月19日,我在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期間,有幸在夏威夷見到了張學良將軍,並和他合影留念。回國以後,我在《現代家庭》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夏威夷尋訪張學良”的短文,並配有與張將軍合影的照片。文章刊出以後,從全國各地打來了幾十次電話。有的向我索要照片或文章複印件;有的要我幫助購買載有文章和照片的《現代家庭》雜誌;有的還把我的文章寄給在美國讀書的孩子。還有人從勝利油田打電話到我家裏;從遼寧的盤錦市中學給《現代家庭》雜誌總編輯寫信,希望進一步了解張學良將軍的近況。同樣,去年在《上海申江服務導報》上發表的那篇“在夏威夷尋訪張學良”的文章及張學良先生夫婦近照,也是反應強烈,備受關注。一位祖父曾與張學良先生早年有較密切交往的女士還專程前來找我,希望我在再次見到張將軍時,替她轉達敬意。這一切都使我深深感受到,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在中國歷史上産生過極大影響的傳奇人物。

  從夏威夷回來以後,通過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會的程嘉禾牧師,我與張學良先生繼續保持著聯繫。1998年8月6日,我將合影照片寄給張將軍,並附上一封短信。教會的程牧師很快給我來了回信。信中説:“托轉張學良將軍的大札已請他過目。張氏夫婦附言:向你致謝,盼以後有機會再來夏威夷。”。信中還寄我兩張張學良將軍98歲生日拍的照片。1998年11月9日程牧師在收到我寄贈張將軍和他的兩套上海最新風景明信片後,又來信説:“張將軍夫婦最近身體尚佳。每禮拜天總能來教堂參加祈禱。”信中又寄給我有張學良將軍親筆簽名的感恩節見證辭和手書條幅。1999年,在張學良先生99大壽前夕,我給張將軍寄去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兩張賀卡,祝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同時,還隨信寄去從電腦網路上獲得的兩張照片。一是張學良和趙四小姐1935年曾經下榻的上海故居照片;一是張學良1993年93歲生日前夕被聘任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的照片。我想,他會喜歡這些賀卡和照片,會激起他對故土的深深懷念之情。1999年6月4日,我收到了有張學良中、英文簽名的生日感恩辭。除了感謝上帝給了他這麼長的壽命外,還感謝大家為他祝壽。去年,在張學良先生的愛妻趙四辭世後,我給張學良先生發去了一封慰問信。最近獲悉張學良將軍因病住院後,我也寫了一封信,期望他能夠戰勝病魔,早日康復。沒想到,張將軍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二、善自珍重,頤養天年

  百歲張學良的生活和健康狀況是國人所普遍關心的事。98年7月我在夏威夷見到他時,發現他身體很好。坐在輪椅上,身體挺直,目光有神,是一位很普通的慈祥老人。只是,他的聽覺不好,需湊近他的耳朵大聲説話才能聽得見。據與張將軍一家比較親近的吳曉蕓太太告訴我,張學良先生很喜歡夏威夷,心情很好。他不參加任何政治活動,自由自在地過著平民的生活。每天有一定時間推出輪椅去海邊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在家裏喜歡與親友打打牌,但只打四圈。吳太太也是張家的牌友之一。星期天,張氏夫婦去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會禮拜。他們總是九點鐘準時到達,從右首大門進入教堂,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在禮拜結束後,人們可以過去與他們握握手,説説話,拍拍照。對於別人的採訪,他一般不説話。我們見到他時,他微笑著和我握手,並説了幾聲:“謝謝,謝謝!”。但,當他與家人或東北老鄉在一起時,張學良先生充滿內心的喜樂。

  著名的趙四小姐,趙一荻女士,比張學良先生年輕11歲。但她生活中多有曲折,身體沒有丈夫好。她抽煙十分利害,總是咳嗽。後來,在醫生的勸導下,她終於停止了抽煙。但,為時過晚,肺癌使她切除了一葉右肺,一直氧氣袋不離身。後來又跌斷了手腕和右腿。但,她督信基督使她對生活仍然充滿信心。不幸的是,趙四夫人于去年先張學良去了。我那次在夏威夷未能見到趙四,只有張將軍百歲誕辰時夫妻合影以及與程牧師夫婦的合影,至今仍留在我的照相冊內。

  説起信教,張學良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他18歲時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的活動,內心受到基督教的影響,産生了對基督教的強烈共鳴。但他卻遵從父命,本非所願地成了軍人。被囚禁臺灣後,張學良感到需要有一個信仰,於是就開始研究佛學。一天,宋美齡去看望張學良,問他在讀什麼書?張説在研讀佛經。宋美齡説:“漢卿啊,你又走錯路了。你看世界上有多少領袖人物都是信耶蘇的。你也應該讀聖經!”。張學良從此督信上帝,在困苦的囚禁生涯中,獲得了新的精神寄託。他自己認為,能到夏威夷這美麗的地方自由居住;多難的他能活到一百歲,這都是上帝的恩典。一九九八年九月,張學良將軍手書條幅一幀:信耶蘇有永生,表達了他的虔誠之心。

  在張學良百歲生日前夕,我給張將軍寄去友人送給我的東北特産“不老草”、中國茶葉及賀卡。很快,我就收到了張學良伉儷近照。看到百歲的張將軍,以及年近90的趙一荻女士,仍然那樣的神氣和煥發,國人自然會為他們的健康長壽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如今,夫人已過,張將軍也去了,這怎麼教人不悲傷呢!

  三、無日不有懷鄉之感

  張學良將軍從不提及回大陸探親之事。也許他對臺灣有承諾。但,他的懷念故土之情卻時時有所表露。據“百歲張學良”一文介紹,張學良曾私下向程嘉禾牧師談到,回大陸有困難,主要是身體上的原因。文章還説,1964年,張學良與趙一荻在臺北教堂舉行婚禮後,在漫步走向住所途中,張學良先生問夫人:“你是不是也想趁這有生之年,能回趟大陸,看看奉天,看看北平,看看那西安?”。趙沉默良久,繼又長嘆道:“漢卿,咱們還會有那麼一天嗎?”。報道還説,1980年,張學良和趙一荻在金門隔海眺望大陸故土,流露出強烈的思鄉之情。

  1991年,張學良將軍偕夫人赴美國探親期間,他的原部下,呂正操將軍受中央委託去美國會見了張學良。呂向張將軍鄭重遞交了鄧穎超同志的信,誠懇歡迎張將軍在方便時回家鄉看一看。張學良將軍一字一句地認真看著。他説:“我這個人很想回去,但現在時候不到。我一動就會牽涉到大陸、臺灣兩個方面。我不願意為我個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複雜。”。他給鄧穎超的親筆信中寫道:“寄居臺灣,翹首雲天,無日不有懷鄉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

  據報道,在去年百歲壽宴開始前,張學良偕同夫人趙一荻女士出席一項事先安排的記者會。言談間不時流露很想回東北故鄉看看。不過,由於怕受不了感情上的衝擊,暫時還未有成行的打算。

  在上海皋蘭路1號,有一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那是張學良將軍在上海的故居。1935年,張學良先生與趙四小姐曾下榻於此。如今故居依舊,房屋空關著。門口有一標牌,上書:張學良將軍曾在此居住。祖國人民期待著,總有一天,張學良將軍夫婦會踏上故土,看看東北,看看上海,看看西安,看看北京,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我曾經與程家禾牧師私下探討過由牧師夫婦陪同張學良夫婦不聲張地回大陸訪問的事。由於事關重大,最後終未實現。如今,我們是再也難以在世界上見到張學良將軍了。

  四、愛國之情發揚光大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成發動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改變了蔣介石的命運,也改變了張學良本人的命運。歷經50餘年的囚禁歲月,張學良的心境已經淡然了。但“西安事變”卻使他永遠難以忘懷。“百歲張學良”文中説,一次他去朋友家看大陸拍攝的歷史片《西安事變》,張學良開頭顯得緊張,繼而激動,到後來老淚縱橫。最近,讀到一本日本人寫的名為<張學良>的書,對張學良西安事變前後的思想演變歷程作了較為詳細的描寫。據説張學良有一本記有西安事變的筆電,他的一個秘書當時把這本筆電交給了一個什麼人,説是要到2002年才能公開。這將是“西安事變”最珍貴的史料和最確切的歷史證據。

  張將軍尤關心祖國統一的問題。1991年6月4日下午,呂正操將軍在美國第三次與張學良將軍見面。交談中,他説:“我看大陸和臺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不能這樣長期下去,臺灣和大陸總有一天會統一,這只是時間問題。”。呂正操向張將軍介紹了中國共産黨實行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祖國的政策。張將軍表示,願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盡點力量。他説:“我過去就是做這些事的,我願保存我這個身份,到那一天會用上的。我雖然九十多歲了,但是天假之年,還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很願意盡力。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願意為中國出力。”而今,張將軍已經病故,但他的愛國之情,一定能夠發揚光大。我國人民也一定會在懷念張學良將軍的同時,受到激勵,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更大的奉獻。

  作者簡介:柳襄懷,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離子束開放研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離子束專業SMMIB國際會議的國際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材料及材料表面處理及薄膜合成研究。出訪過德國、美國、日本、韓國、西班牙、印度等很多國家。
 
編輯:system    
 
 
  www.chinat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