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聯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報道
 
 
呂正操:張學良強烈的愛國思想始終如一

  時間:2001-10-23 08:46    來源:     
 
    影響深遠的“西安事變”65週年紀念日即將到來,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將軍卻在美國夏威夷逝世,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今天,張學良的葬禮將在檀香山舉行,張學良生前的好友呂正操將軍連續幾個晚上夜不能寐,這位97歲的老將軍、“西安事變”的親歷者深情懷念張學良將軍。

  呂正操:他説好3天后就回來

  “張學良不僅是我的同鄉,還是我的長官和老師。”呂老説。張學良與呂正操都是遼寧海城人,自幼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對家鄉、對百姓的掠奪和蹂躪,對日本軍國主義疾惡如仇。抗日救國的信念使他們成為上下級,成為師生,也成為朋友。

  呂正操17歲參加東北軍,當時張學良是衛隊旅旅長,呂正操在衛隊旅當文書。1925年呂正操畢業于東北講武堂,張學良任監督,所以兩人又是師生關係。此後曾任張學良的少校副官,1929年受命帶兵。1933年,為收復失地熱河,張學良決心與日軍打一仗,呂正操被任命為二四七團團長。蔣介石一紙電令,張學良被迫下野出國,替蔣介石背上“不抵抗日軍”的黑鍋。

  1936年秋,張學良將呂正操從部隊調回身邊,在西安張公館擔任內勤工作。

  説起和張學良的離別,呂老記憶猶新。“12月12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時,我們的任務時保衛張公館和了解請情況。‘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邀請中共代表團到西安共商大計。周恩來一行12人來到西安,住張公館東樓。25日下午,張學良身著戎裝(他平常極少這樣穿著)來到我們的住處,説他要送蔣介石回南京,3天后就回來。當時我們判斷蔣介石決不會放他回來,勸他不要去,張學良堅決不聽。記得在‘西安事變’後不久的一次幹部會議上,張學良曾非常鄭重地説:‘我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扣留蔣介石?主要是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假如我們拖延不決,不儘快把蔣介石送回南京,將會出現更大的內亂,那我張學良將成為萬世不赦的罪人,我一定自殺,以謝國人!’為了國家、民族,張學良早已將個人生死毀譽置之度外。”言談之間,呂老眼裏流露出對少帥的懷念和敬仰的神情。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蔣介石一到南京就背信棄義,扣押了張學良。此後,張學良被軟禁了近半個世紀,直到蔣氏父子死後才恢復自由。

  12月31日,呂正操回到河北徐水,第二天,被中共北方局接納為中共黨員。“七.七事變”後,呂正操根據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向敵後進軍,開展遊擊戰。在黨的領導下,呂正操部隊和冀中人民生死與共,開展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運動,有效阻止敵人快速部隊進軍,利用靈活機動的平原遊擊戰、地道戰、地雷戰,把日本侵略軍打得人仰馬翻,創立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這位“冀中名將”讓日本鬼子聞風喪膽。被軟禁的張學良托四弟張學思轉告呂正操:“參加共産黨這條路走對了!”

  呂正操:九十高齡了,還不忘跟我開玩笑

  當年西安分別,張學良35歲,呂正操31歲,説好了3天后見面,誰知這一別54年。1991年5月29日,兩位耄耋老人在紐約重逢。呂正操受黨和人民的囑託,從北京趕來為張學良賀90大壽,生日禮物真是一整套張學良喜愛的《中國京劇大全》,新採制的碧螺春茶,特別有意義的是啟功先生手書的幛,上面書錄了張學良視為座右銘的詩句: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一見面,張學良笑問:“當年你有個外號叫‘地老鼠’,知道嗎?”

  呂正操解釋:“那是指地道戰,是平原老百姓發明打日本鬼子的。”

  張學良又説:“我現在有個迷信,信上帝。”

  闊別多年的呂正操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少帥真會“相信”上帝,於是若有所思地回了一句:“我也有個迷信。”

  張學良納悶:“你迷信什麼?”

  呂正操回答:“我迷信老百姓,迷信人民。蔣介石也信上帝吧,結果八百萬軍隊也打敗了。”

  張學良感慨:“還是得民者昌!”

  其實,張學良晚年很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呂正操讓張學良回國看看,了解了解家鄉的變化。張學良答應了,但一直沒有成行。張學良説自己是個愛國狂,一直希望中國統一,並且願意盡力而為做一些工作。呂正操回國後,專門組織了一個迎接張學良回國的班子,住的地方安排在釣魚臺國賓館。從美國回來整整十年了,呂正操也再也沒有見到他。

  呂正操: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始終如一

  “他強烈的愛國思想始終如一!他一生志在振興中華民族,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呂正操説,“年輕時,張學良胸懷大志,他一心一意想停止內戰、團結一致、抵禦外辱,希望中國統一、富強。他的‘東北易幟’,他和楊虎城將軍從民族大義出發,不顧個人身家性命,力挽歷史狂瀾,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

  晚年的張學良仍然渴望兩岸統一。1990年,張學良抄錄一篇舊作贈給呂老。其中兩句為“豐功豈在明朝朔,確保臺灣入版圖”。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張學良走了,帶著拳拳愛國之心。一位故國的好友深切地懷念,在北京的深秋裏。

  張學良給歷史留下了什麼?呂老説了十二個字:忍辱負重,披肝瀝膽,浩氣正人。且聽這位老人的聲音:他,永遠是人們的楷模!
 
編輯:system    
 
 
  www.chinat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