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瀏醴起義(1906)

  時間:2006-09-01 13:42    來源:     
 
 

在1906年萍瀏醴起義犧牲的同盟會員劉道一

  1906年夏天,在日本留學的同盟會萍鄉籍會員蔡紹南,和湖南衡山籍會員劉道一奉黃興派遣回國,策劃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國為目標的武裝起義。

  蔡、劉二人回國後,與各路首領約在同年的五月開會。會中宣稱奉孫中山之命,組織革命機關。會議推舉瀏陽哥老會首領龔春臺為“大哥”,以“忠孝仁義”堂為最高機關,接受同盟會的綱領和指揮。會後,各路首領分頭髮展組織,進行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同年六月,蔡紹南與各首領在萍鄉北部的大嶺下彈子坑慧歷寺再次舉行會議,討論起義所需軍火和錢糧各事,派蔡紹南、魏宗銓赴日本向孫中山報告請示。蔡、魏二人到達上海正擬東渡日本時,萍瀏醴三縣交界處麻石的會黨遭到清煙的進攻,情況危急。龔春臺急電召回蔡、魏二人商議,蔡、魏、龔等商定在當十二月官府封印期內舉事。擬兵發三路:一據萍鄉安源為根據地;一據瀏陽、醴陵,進攻長沙;一據萬載、宜春,東出瑞州(上高)、南昌,進取江南。但之後陸續發生會黨首領被捕、被害事件,鋻於當前形勢危急,一部分首領要求提前舉事,一部分首領則主張等國外軍械運到後再發動,爭論至深夜仍無定論。原上栗武教師會首領廖能寶等不願再拖延,召集二、三千人,樹起“大漢”白旗,率先發難起事。蔡、龔、魏等見大勢已成,只得以洪江會總機關名義,通知各地洪江會同時起義。這樣,比原定計劃提前兩個多月。于1906年12月4日(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爆發了萍瀏醴起義。 起義軍定名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革命先鋒隊,推舉龔春臺為都督,統領全軍。蔡紹南為左衛都統領兼錢庫督糧司,廖叔寶為前營統帶。發佈《中華國發軍起義檄文》,宣告奉中華發國政府令,遵循中國同盟會的綱領,檄文歷數清廷腐敗賣國行為,宣佈起義軍的目的是建立共和民國。

  十月二十一日,起義以萍鄉高家臺會眾為主力,起義軍共1萬餘人,分3路攻入上栗市。桐木和宜春茲化的洪江會數千人得到號令,速佔領桐木。安源附近和宣風、蘆溪等處煤礦工人得知起義爆民,紛紛加入起義軍。當時報紙報道:這些地方“礦井辭工者每日以百數計。”

  此次起義還波及到宜春、萬載、修水、衡山、湘潭、平江等縣,陸續投入起義戰鬥的共約3萬餘人,基本群眾是農民、手工業工人、煤礦工人和陶瓷工人,少數巡防營士兵和知識分子。此外瀏陽東鄉和北鄉以姜守旦為首的洪福會數千人,皆投入起義之中,表示願與洪江會實行軍事上的合作。

  起義震動了國內外,國內一些報紙辟專欄逐日報道“萍鄉亂耗”、“萍匪亂事”。外國報刊也紛紛報道起義消息。各地革命志士和人民群眾為之震奮,旅日同盟會會員紛紛向總部請求回國參加戰鬥。孫中山連日與會員商討支援萍瀏醴革命軍辦法,專人派往萍鄉、醴陵聯絡,有的則分赴各地,響應萍瀏醴起義。清王朝對聲勢浩大的起義,驚恐萬分,即該派軍隊鎮壓,這次起義期間,清廷出動兵力四、五萬人,是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以後,清廷鎮壓人民反抗出動兵力最多的一次。起義之初,義軍處於進攻階段,所向披靡,大敗官軍。但不幾天,各路官軍陸續趕到,起義軍很快轉入劣勢。十月二十六日,起義軍雖然英勇迎戰,堅守陣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告失敗,此後起義轉向衰落。在十月二十七日、十一月初六和同年的十二月,起義軍縷縷失敗,起義至此也最後以失敗告終。

  起義被鎮壓後,劉道一、魏宗銓被捕就義,蔡紹南匿藏廣西。清朝政府厲行清鄉,四處搜捕,屠殺起義者。在這次起義過程中被殺的達萬人以上。

(來源:央視國際)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