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0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40週年紀念日,廈門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日前接受專訪時表示,今天全國上下關注海西經濟區建設,孫中山先生生前也相當重視福建與臺灣,特別是關注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的命運,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並多次親自赴臺灣,與臺灣同胞結下不解之緣。
八過臺灣三次“上岸”
記者:孫中山先生是否到過臺灣?到過臺灣幾次?
洪卜仁:孫中山先生曾經多次前往臺灣,傳播革命火種,這是肯定的。幾十年來,兩岸學者不斷深化對孫中山政治思想和革命業績的研究,在許多方面都有可喜的新成果。但是,對於孫中山究竟到過臺灣幾次,迄今説法仍有分歧,比較普遍的有三次説、四次説,但也有兩次説和七次説、八次説。臺灣專家方豪教授研究認為,孫中山到臺灣八次。
經考證,孫中山八次到臺灣,其中五次只是乘船路過,並沒有上岸,三次是登陸寶島並有活動。
記者:孫中山先生三次登陸臺灣主要活動是什麼?
洪卜仁:第一次是在1900年。當時是義和團運動期間,孫中山認為時機成熟,決定發動惠州起義,並選定臺灣為此次起義的司令部。9月25日,他自日本乘“臺南丸”號船赴臺灣。28日抵達臺灣基隆,此後在臺北新起町(今長沙街)的一座樓房內設置起義指揮部,就地聘請軍官,並命令鄭士良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孫中山在臺灣籌措軍械,指揮起義的同時,還經常與興中會臺灣分會的同志接觸,直接在臺灣播下了革命種子。後因日本政局改變,新任首相命令臺灣總督不得與中國革命黨人接觸,孫中山原來談妥的軍火援助盡遭斷絕,故起義爆發後,經過半個月的奮鬥,終告失敗。孫中山于11月10日自臺灣基隆港乘“橫濱丸”返回日本。這次,孫中山先生在臺灣長達44天。
第二次是在1913年。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失敗後,于8月4日,偕胡漢民等從福州馬尾港乘“撫順丸”號商船抵達臺灣,後轉赴日本。臺灣總督對孫中山這次來到臺灣相當恐懼,一面佯裝歡迎,一面在孫中山下榻的梅屋敷四週,以安全為名,嚴加警戒。當時,羅福星所領導的苗栗起義正在進行,臺灣殖民當局害怕孫中山與革命人士接觸,於是,嚴密封鎖消息,企圖阻止孫中山與抗日誌士聯繫。但是,羅福星、楊心如、翁俊明等人在革命同志的掩護下,終於見到了孫中山,並詳細彙報了臺灣革命的情況。孫中山叮囑羅福星:臺灣革命不同於推翻清政府,因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在沒有充分把握時,決不可輕舉妄動。
1917年,段祺瑞廢除了《臨時約法》,孫中山針鋒相對地展開了“護法運動”。1918年,“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于6月上旬,由汕頭取道臺北赴日本。臺灣總督因懼怕他向臺灣民眾宣傳革命和愛國思想,不允許他長時間停留。結果,孫中山僅住了一夜就離開臺灣轉赴日本。孫中山此次之所以要經由臺灣去日本,除了順道外,是有其重要目的,即孫中山在啟程去日本之前,得知臺灣人民自辛亥革命以來革命情緒高漲,回歸祖國的呼聲不斷升高,遂決定去臺灣。戴季陶于1927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對臺灣革命青年團的演講時説,孫中山這次赴臺是“想和臺灣同胞見面,發表他的意見,宣傳他的主義,喚起民族意識,鼓舞愛國精神”。
胎死腹中的“廈門起義”
記者:孫中山先生在臺灣時與廈門人的交往具體情況如何?
洪卜仁:1900年,孫中山先生第一次到臺灣策動指揮惠州起義。得到廈門人吳文秀的鼎力支援。吳文秀年青時隨父親到臺灣謀生,為人豪俠,廣交遊,在臺北市大稻埕南街(延平區良德里)開設良德茶莊,被選為臺北市茶商公會理事長,對臺灣茶業的發展有所貢獻。當孫中山第一次抵臺,吳文秀“與他週旋,無微不至”,還捐獻革命經費,以助籌辦《中國日報》。
1913年,孫中山到臺灣時住的地方叫“梅屋敷”,那是廈門人李春生的樓房。資料記載,李春生1865年從廈門到臺灣,定居臺北,是臺灣茶業界巨子,據他自述,15歲在廈門開禾路竹樹禮拜堂受禮入基督教。
記者:據説孫中山先生曾在臺灣策劃廈門起義?
洪卜仁:實際上,孫中山先生的“廈門起義”計劃是惠州起義的一部分,但是沒有實現。1900年,孫中山首次到臺灣,並以臺灣為司令部策動惠州起義,當時他的計劃是,當鄭士良率領的惠州起義軍挺進閩境時,從臺灣潛渡廈門,發動起義,與惠州起義軍會師,聯成一氣。
起義之前,孫中山到達臺灣,當時代表日本軍部勢力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懷著吞併福建的野心,也想利用孫中山在廈門發動起義的機會,混水摸魚。他除了對孫中山表示“關切”,還答應護送他進入廈門和接濟起義軍的武器彈藥。
10月7日,惠州起義爆發,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沿著海岸向東挺進廈門。就在這關鍵時刻,日本政治風雲突變,內閣更換,新內閣伊藤博文改變對華政策,當他獲悉孫中山正在臺灣指揮惠州起義軍向廈門挺進,下令立即驅逐孫中山。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不與孫中山見面,叫手下催迫他翌日搭船離開臺灣。
孫中山無可奈何,即派日本友人山田良政攜帶他的命令,冒險趕往前線通知鄭士良。孫中山計劃的廈門起義,就這樣付之東流。
尚存爭議的廈門之行
記者:那麼,孫中山先生本人是否來過廈門?
洪卜仁:孫中山到底是否來過廈門,這個一直都在爭議。我最新蒐集到一件資料説他來過廈門,但是是孤證,不能成為最後定論。
歷史資料記載,孫中山先生幾次到臺灣都得到周赤牛等臺灣志士暗中保護。根據周赤牛個人的口述,他在中華民國建立前,曾在廈門謁見孫中山先生,並奉孫中山之命重返臺灣。這是現在我見到的唯一證明孫中山來過廈門的史料。
另外,有份1912年的《申報》報道説孫中山出現在廈門鼓浪嶼街上,但後來證實是傳聞,孫中山當時到福州而非廈門。
記者:是不是可以説,孫中山先生到福建有定論的就是福州之行?那是什麼時候,所為何事?
洪卜仁:可以這樣説。1912年4月,南京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孫中山先生在回廣州前,決定來福州慰問黃花崗死難烈士在榕家屬和探望同盟會會員,隨從有40多人並有女眷等。4月18日,乘“泰順”輪南下,由兵艦護航,19日到閩。福建軍政府都督孫道仁上船迎接,馬尾港鞭炮鑼鼓齊鳴,群眾夾道歡迎。他在馬尾參觀了馬尾船政局和輪機、鍋爐、電燈三個廠。
20日,孫中山由馬尾登輪往福州視察。當天下午,中山先生進城到明倫堂出席福建國民協會和福州各界代表的歡迎會發表演説,並接見黃花崗烈士的家屬。接著到貢院埕為舊貢院至公堂當時改為福建省諮議局訪問並講話。貢院埕街後來改名為中山路,以紀念孫中山先生。那天晚上,孫中山先生赴都督府宴會後,又到東街浙江會館出席旅閩共和實進會的歡迎會,午夜才回到廣東會館下榻。
本來還安排要到廈門,孫道仁都督已經給廈門方面打了招呼,廈門方面連歡迎標語都準備好了,但是後來不知何故沒有成行,就回廣東了。
《建國方略》中的廈門構想
記者:儘管無法確定孫中山先生是否來過廈門,但是他對廈門的建設是否有過比較完整的構想?
洪卜仁:孫中山十分關注廈門建設,並且他為中國勾畫的宏偉藍圖《建國方略》中留下濃厚的筆墨:“廈門有深廣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當之腹地,跨福建、江西兩省之南部,富於煤鐵礦産。此港經營對馬來群島及南亞細亞半島之頻繁貿易,所有南洋諸島,安南、緬甸、暹羅、馬來各邦之華僑大抵來自廈門附近,故廈門與南洋之間載客之業極盛。如使鐵路已經發展,穿入腹地煤鐵礦區,則廈門必開發而為比現在更大的海港。吾意須於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為江西、福建南部豐富礦區之一齣口。此港應施以新式設備,使能聯陸海兩面之運輸以為一氣。”
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還提出在廈興築溝通南北、連接全國鐵路的規劃:“一、建設廈門建昌線,此線自廈門新港起,至長泰。溯九龍江而上,至漳平、寧洋、清流及建寧縣。自建寧以後,過省界,至江西之建昌(今天修水一帶),與東方大港廣州線、福州武昌線、建昌沅洲線相會。此線長約250英里。二、建設廈門廣州線,此線自廈門新港起,進自漳州、南靖、下洋。於此出福建省界,至廣東之大埔。由大埔過鬆口、嘉應、興寧、五華。于五華、過韓江及東江之分水界,至龍川。乃遵東江而下,至河源。又過一分水界,至龍門、增城,以至廣州。長約400英里。”
1957年福建的第一條省際鐵路——鷹廈鐵路全線通車,而其路線與先生設想的“廈門建昌線”基本吻合。到2000年,福建省鐵路已有鷹廈、外福和梅坎三條出省幹線,孫中山所構想的“廈門廣州線”基本實現了。廈門、福州都建設成兩個億噸大港;航空方面年吐旅客2000萬人次以上。孫中山先生提出若干設想,今天有的已經成為現實,有的正在加緊建設。
“收復”臺灣的強烈願望
記者:孫中山先生生前是否提過臺灣回歸祖國的意願?
洪卜仁:孫中山先生生前曾多次表達復臺意願。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誕生,曾追隨孫中山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的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被推為臨時參議院議員,並代表臺胞參加了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就職時,曾向中外記者表達了復臺意願:“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達北京。不久,病重住院,他在病榻上仍唸唸不忘臺灣同胞。1925年2月11日,孫中山病況稍好,就向身邊人談了和日本有關的三個重要事項,其中又涉及到臺灣問題。
目前,臺灣與大陸還處於分離狀態,這種局面是違背孫中山先生的遺願。(記者 葉秀月 )
(來源:海峽導報)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