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一敗塗地。隔了4個月,中山先生就領導革命,首先創立“興中會”。第二年4月17日,《馬關條約》訂立,臺灣被迫割讓予日本;在“哭聲震天”後的6個月零9天,中山先生便毅然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也正是臺灣被武力全部佔領後的第5天。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時,就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興復臺灣一直是中山先生的革命政策之一。實現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孫中山先生曾先後三次赴臺灣考察,在其一生的著作和言論中,直接涉及臺灣和臺灣光復問題的有35處之多。三次去臺灣中山先生前後曾蒞臨臺灣三次:第一次在庚子年惠州起義時期。1900年9月28日,孫中山自日本抵基隆,隨即轉赴臺北。孫中山原本想以香港為大本營,在廣州起事,奪取南方,建立南方革命政府,然後逐步擴大到全國。由於港英當局禁止在香港登岸,孫中山等人便改變計劃,決定在惠州起義。孫中山準備起義的具體事宜交給陳少白、鄭士良等人,自己折回日本,轉赴臺灣,然後由臺灣潛往大陸。他抵臺後,在臺北新起町(即今長沙街)設立了革命總司令指揮所。當時臺灣在日本人統治下,殖民當局表面上許諾“起事後可以相助”,實際上卻始終在搞破壞。孫中山抵臺翌日,殖民當局即電詢日本內務省:“孫逸仙渡臺,對該人等的陰謀,我政府是否過問或妨遏?”當日,日本內務省就電告臺日本殖民當局:“對孫逸仙陰謀採取妨遏方針”,還嚴厲禁止日本志士援助孫中山,迫使孫中山身邊的日本人逐漸離開。
孫中山在臺北期間無法開展活動,未能落實對惠州起義的援助工作。惠州起義失敗後,臺日本殖民當局奉日本政府之命,將孫中山等人驅逐出臺灣。孫中山于11月10日離開臺灣返回日本,他這次在臺灣整整呆了42天。
第二次是在民國2年二次革命失敗之後。 1913年8月5日,孫中山與胡漢民及隨從等,乘“撫順丸”船自福建馬尾抵達基隆。“撫順丸”船長請孫中山題詞,孫中山寫了“博愛”條幅送給他。由於“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人被通緝。在日本朋友的幫助下,孫中山從臺灣再轉往日本。這次赴臺,孫中山住在臺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館裏。他在此接見了在臺的老同盟會的一些會員,向他們了解情況,徵詢意見,還留下了“博愛”兩字給“梅屋敷”旅館的主人。本來孫中山與黃興相約在臺北會合,共同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但由於日本政府只允許孫中山一人經臺北往日本,刻意不讓他們見面,這個約會終於告吹。
第三次去臺,是在民國7年6月辭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職以後,于1918年6月7日由廣州赴汕頭,由汕頭經臺北東渡日本。當時袁世凱在國人的唾罵聲中病死,孫中山發起了護法運動,並當了護法軍政府的大元帥,揮師北伐。由於南北軍閥互相勾結醞釀議和,孫中山反對無效,被迫辭去大元帥,北伐宣告失敗。他這次所以要經由臺北到日本,除了順道而外,是有其重要的計劃和意義的。這個重要的計劃和意義,正如戴季陶先生於民國16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對臺灣革命青年團的一篇講演所説,是“想和臺灣同胞見面,發表他的意見、宣傳他的主義,喚起民族意識,鼓舞愛國精神”。但統治臺灣的日本當局不允許中山先生登陸同臺灣同胞見面,因為他們害怕由於國民革命思想在臺灣生根,以及臺籍同胞民族意識的覺醒,會導致他們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的崩潰。此次由於臺灣日本殖民當局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極力加以阻撓, 當孫中山乘船到臺灣時,他們派員到船上會 一見孫中山,並護送上岸,不準孫中山在臺久留。孫中山在臺北住了一宿,次日即離開臺灣。此後,中山先生再也沒有重返臺灣。
孫中山先生三次去臺前後跨越近二十年,但都是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期間,他的每一次到來都給了日本鐵蹄下的臺灣同胞以巨大的希望和鼓舞,在愛國的臺灣同胞與革命志士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羅福星、林祖密等臺灣同胞正是在孫中山先生的鼓舞下回到祖國大陸參加辛亥革命、並在臺灣領導抗日運動的。正因如此,日本統治者感到極大的恐慌和不安。影響是深遠的。
臺北“孫中山臺灣史跡紀念館”是中山先生1913年第二次去臺時的下榻處,即當時口曠"梅屋敷旅館”。“梅屋敷”興建於民國前十二年(西元1900年),為約五十坪之長形日式建築,臺灣光復後 (1946年),政府特將“梅屋敷”原址改建為“國父史跡紀念館”,作為國父來臺之紀念。
進去一看,當年孫中山先生下榻的屋子分內、外兩間,外間懸挂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二字,以及中山先生當年使用過的茶几、屏風等物品。“博愛”二字即是中山先生當年留給“梅屋敷旅館”主人的墨寶,彌足珍貴。內間多為史料陳列,記述了孫中山先生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的奮鬥歷程,也展現了臺灣同胞為實現臺灣的早日光復而作出的英勇犧牲。
當他在北京重病垂危的時候,仍唸唸不忘臺灣同胞,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更使臺灣志士們受到不可言喻的精神感召。不幸的是,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竟然與世長辭了。當噩耗傳來,分散在祖國各地以及淪陷在日人統治下的臺灣同胞,掀起了一股悲哀傷痛的浪潮!
在北京,一群就讀北京大學的臺籍愛國學生以北大臺灣同學名義,致送了下面一幅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詞意是多麼的悲切激揚,豪情更是千雲萬丈!更是表達了臺灣同胞對孫中山先生的愛戴和感情,以及與祖國母親的無比自覺的命運關聯!目前該輓聯收藏在臺北“孫中山臺灣史跡紀念館”內。
日帝侵臺時期,祖國人士之中,影響臺灣同胞最深遠、最為臺灣同胞所尊敬的,便是被臺灣民報尊為“國民之父”、“弱小民族嚮導者”的孫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對臺灣同胞的影響,以及臺灣同胞對中山先生的尊敬,均可從臺灣同胞在中山先生逝世前所表現的關切之情,以及逝世後所表示的追悼之意,得到深刻的印證。(作者白 杉,《相知》2003年3期)
(來源:河北團結網)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