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臺灣
 
 
孫中山與臺灣的不解之緣

  時間:2006-11-02 13:28    來源: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戰敗的清朝政府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第一大寶島臺灣被日本強行割佔。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孫中山正是在甲午戰爭爆發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形勢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孫中山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和愛國主義者,一生非常關注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的命運,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並多次親自赴臺灣,與臺灣同胞結下了不解之緣。


孫中山派人到臺灣,傳播革命火種


  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之後,很快就把革命火種帶到日寇鐵蹄蹂躪下的臺灣。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聯絡320多位華僑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並派人分赴各地發展組織。同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即派興中會會員楊心如赴臺活動,探摸情況。1897年,孫中山又派遣陳少白去臺灣。陳少白到臺灣後,找到興中會會員楊心如,並通過楊心如串聯了吳文秀、趙滿朝、容祺年等人,于同年12月在臺北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首次在臺灣建立據點和開展革命活動,也是臺灣同胞直接參與祖國革命運動的開始。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産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的革命思想逐漸傳播到臺灣,加之孫中山的親自策劃和宣傳,成立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的時機已經成熟。1910年,同盟會福建支會派會員王兆培赴臺灣發展革命組織。他到達臺北後,一面在臺北醫學校註冊修習醫學,一面秘密在師友、同學中尋覓革命夥伴,為在臺灣建立同盟會組織打下基礎。他終於在同班同學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臺南籍的翁俊明。在王兆培的影響和同盟會革命宗旨的感召下,翁俊明于同年5月1日宣誓加入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的第一位臺籍會員。9月,中國同盟會設在漳州的機關部任命翁樵(翁俊明的化名)為交通委員,負責發展臺灣的會務,同時宣告臺灣同盟會(即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的成立。


孫中山一生四次蒞臨臺灣


  孫中山不僅派人去臺灣建立革命組織,四次蒞臨臺灣,直接與臺灣同胞接觸,宣傳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

  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孫中山“以為時機不可失”,決定發動惠州起義,並選定臺灣為此次起義的司令部。9月25日,他自日本乘“臺南丸”赴臺灣。28日抵達臺灣基隆,此後在臺北新起町(今長沙街)的一座樓房內設置起義指揮部,就地聘請軍官,並命令他的同學鄭士良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孫中山在臺灣籌措軍械,指揮起義的同時,還經常與興中會臺灣分會的同志接觸,直接在臺灣播下了革命種子。當時《臺灣日日新報》也刊載了革命活動的報道,指出惠州起義的首領“係孫逸仙”,發動起義的是“欲興中國之人”,目的是“驅逐滿清政府,獨立民權政體”。後因日本政局改變,新任首相命令臺灣總督不得與中國革命黨人接觸,孫中山原來已洽妥的軍火援助盡遭斷絕,故起義爆發後,經過半月奮鬥,終告失敗,孫中山遂自臺灣基隆港乘“橫濱丸”返回日本。惠州起義雖然失敗,但産生了重大影響,日後孫中山寫到:“經此失敗而後,回顧中國之人心,已覺與前有別矣。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詛咒謾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也。惟庚子失敗之後,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吾人睹此情形,中心快慰,不可言狀,知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

  1913年3月,革命黨人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以後,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興兵討袁。但由於力量懸殊,“二次革命”旋即失敗。8月4日,孫中山偕胡漢民等從福州馬尾港乘“撫順丸”號商船抵達臺灣,擬轉赴日本。這是孫中山第二次去臺灣。臺灣總督對孫中山這一次到臺灣來相當恐懼,一面佯裝歡迎,一面在孫中山下榻的梅屋敷四週,以安全為名,嚴加警戒,企圖阻止孫中山與抗日誌士聯繫。但是,羅福星、楊心如、翁俊明等在革命同志的掩護下,終於見到了孫中山,並詳細彙報了臺灣情況。孫中山叮囑羅福星:臺灣革命不同於推翻清政府,因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在沒有充分的把握時,決不可輕舉妄動。

  1917年,段祺瑞廢除了《臨時約法》,孫中山針鋒相對地展開了護法運動。7月中旬,孫中山率領一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號召護法,各省響應。當時,臺灣同胞林祖密(林祖密是臺灣臺中望族霧峰林家子弟)決意在閩南響應。經過聯絡,孫中山正式委任林祖密為閩南軍司令,負責閩南護法軍事的進行。林受命後立即在鼓浪嶼設立秘密機關,派人到各縣佈置,建立民軍,並組織了兩個縣的起義,使粵軍進軍閩南建立了新的革命基地。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于1918年6月上旬,由汕頭取道臺北赴日本。臺灣總督因懼怕他向臺灣民眾宣傳革命和愛國思想,不允許他長時間停留。結果孫中山僅住了一夜便離開臺灣轉赴日本。

  1924年10月,正當第二次直奉戰爭激烈進行之際,直系將領馮玉祥受南方革命影響,倒戈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曹錕、吳佩孚的統治,成立臨時攝政內閣,致電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為謀求祖國和平統一而毅然帶病北上。11月15日,孫中山途經臺灣,寄港基隆,未曾上岸。這是孫中山一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臺灣之行。孫中山先後四次蒞臨臺灣,在臺灣同胞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贏得臺灣同胞的敬仰和愛戴。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對臺灣同胞的影響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正式誕生,曾追隨孫中山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的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被推為臨時參議院議員,並代表臺灣同胞參加了當日晚舉行的大總統就職典禮。清帝退位之後,孫中山于2月15日率文武政要祭明孝陵,向明太祖行祭告禮,丘逢甲也參加了這次活動。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向中外記者表達了收復臺灣的意願,他説:“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

  羅福星是一位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貢獻較大的臺籍革命英雄。他祖籍廣東,生於印度尼西亞,少時隨祖父遷居臺灣,他曾在苗栗公學校讀過書,因不堪日人的歧視和壓迫,于1906年回到祖國大陸,在廈門加入同盟會,之後被派去爪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新加坡等地,組織華僑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1911年回國,參加4月27日的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隨黃興攻打兩廣總督署,負傷後轉移到香港,又經泰國回到巴達維亞。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率南洋義軍2000人回國增援武昌。1912年10月,奉孫中山之命回臺灣成立同盟會支部,秘密進行抗日活動。羅福星于10月13日抵臺,秘密發展革命組織,分別以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會等名義,招募黨員。1913年3月15日,他在苗栗召開各地抗日誌士大會,發表《大革命宣言》,號召臺灣人民團結起來,配合辛亥革命,舉行全省大起義,趕走日寇,收復臺灣。由於各地積極展開活動,引起敵人極大的注意。1913年12月18日,羅福星在淡水被日本警察逮捕,在獄中倍受刑逼。1914年3月3日,羅在臺北監獄英勇就義,年僅29歲。

  辛亥革命在臺灣一般老百姓中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臺灣後,臺灣社會各階層人民都一傳十、十傳百地奔相走告,連一般家庭婦女和兒童都知道。人們把這個重大事件概括成三句話:“唐山發生了革命,‘漩桶’已經退位,孫逸仙做了大總統”。臺灣從來稱呼大陸為“唐山”,“漩桶”和“宣統”兩字諧音,是“尿桶”的土語。臺灣人民故意把“宣統”讀成“漩桶”,以表示對清朝統治者的痛恨和蔑視。臺灣人民對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等人十分敬仰。當時在上海發行的對開和四開大小的孫中山、黃興等人的畫像和武昌起義圖片,在臺灣無論城市和鄉村都很暢銷。


臺灣同胞深切懷念孫中山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達北京。不久,病重住進協和醫院,他在病榻上仍“唸唸不忘臺灣同胞,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1925年2月11日,孫中山病況稍好,就向身邊人談了和日本有關的三個重要事項,其中又涉及到臺灣問題。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臺灣同胞無不沉痛哀悼。當時在北京的臺灣同胞撰寫的輓聯為:“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這副輓聯充分表達了臺灣同胞悲痛的心情以及渴望祖國統一的心願。在上海的臺籍同胞于孫中山逝世的第二天,在發給臺灣《民報》的《哀悼中山先生》的通訊中説:“中山先生雖死,中山主義絕不死;中山先生雖亡,民眾運動絕不失敗。”

  當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傳到臺灣島後,臺北、臺中、新化等地群眾自動集會,悼念孫中山。日本殖民當局害怕臺灣人民愛國意識覺醒,影響其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實行種種壓迫手段,阻撓臺灣人民的悼念活動。臺北有志社決定3月24日在臺灣文化協會的文化講座開追悼會,會前一天,日本當局將會中乾事傳到警察署,強令禁止唱吊歌,禁止演説,並將悼詞刪去一百多字。儘管如此,臺灣人民仍自發踴躍地參加此次悼念活動。24日夜,臺北市滂沱大雨,到會群眾仍有5000人之多,會場只能容納3000人,許多人冒雨在場外默哀致敬。“入會場者盡佩一黑布條,態度嚴肅悲慼,自7時起到10時止,無私行退場者,可見臺灣人對先生之熱誠。”

  臺灣革命青年團還發表了告同胞書:“勿忘臺灣!”“臺灣的民族是中國的民族!”“臺灣的土地是中國的土地!”“孫中山先生精神不死!”“中國革命成功萬歲!”孫中山在臺灣的信徒,著名反帝愛國政治活動家蔣渭水,在各種場合“演説孫先生之歷史及其主義”,呼籲臺灣同胞“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這充分説明孫中山對臺灣同胞的影響和臺灣同胞對孫中山的崇敬是非常深刻的。

  臺灣愛國同胞在永遠懷念孫中山的同時,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誓言,幾十年來為臺灣的光復、祖國的統一,不惜流血犧牲、赴湯蹈火、前仆後繼,發揚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優良傳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臺灣同胞與大陸人民一道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0月25日,臺灣光復,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臺灣人民由衷歡欣,以各種方式歡呼慶賀。臺北40余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于全市,途為之塞”。“家家戶戶,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臺灣已經回歸祖國。”然而1949年之後,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臺灣又與祖國大陸長期處在人為的分裂之中。這既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也違反孫中山先生的諄諄告誡。完成祖國統一是中國人民進入21世紀的三大任務之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完全有決心、有能力最終解決臺灣問題。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要遵循孫中山先生的遺願,攜起手來,堅決反對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行徑,共同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齊霽)

(來源:統一論壇)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