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文章
 
 
宋慶齡: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

  時間:2006-11-08 16:11    來源:     
 
 

 

  在這紀念孫中山誕辰一百週年的時候,我想就這位中國人民偉大兒子的生平和活動,談談我的一些感想。

  他生在帝國主義壟斷資本開始統治世界之前。他出生的時候,國內的封建王朝剛剛受到太平王國農民革命的震撼,我國人民還剛剛同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接觸。

  當他離開人間的時候,帝國主義力量正不可一世,歐洲列強處心積慮要瓜分我國領土,近鄰日本的軍國主義也不斷威脅著我們整個國家的生存。國家被軍閥們分割成幾部分,他們各自直接或間接地同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相勾結,在他們割據的地區壟斷軍械彈藥的進口。當時四分五裂的中國,已成為帝國主義肆意爭奪的獵物。

  今天,中國發生了多麼偉大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在中國共産黨和毛主席領導下,中國人民已經搬掉了帝國主義侵略、封建統治和官僚資本壟斷這三座大山。中國人民不但勝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並且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中國人民緊密地團結一致。我們的政治制度、社會組織和經濟在本質上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進,而帝國主義則開始瓦解,並且正面臨著無可逃避的政治和經濟危機。

  那末,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來紀念孫中山呢?我想,這是為了使我們永遠懷念中國民主革命時期這位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我想先談一談孫中山的性格。

  孫中山是一個有遠大目光和深刻預見的人。因此,他的一生是一個頑強的革命者的一生。他一開始就不相信封建王朝,而隨著革命的發展,他對人民則産生越來越大的信心。他看到了官場的腐敗,統治者對人民作威作福、對帝國主義則俯首貼耳,於是他決心推翻清朝。同他成為鮮明對照的是一些他的同時代人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他們雖然充分了解君主政體的種種弊端,但是不信任人民,不敢進行革命和建立共和政體。他們主張的是君主立憲。康有為後來甚至於參加了妄圖擁戴清帝復辟的小集團。

  六十多年前,一九○五年七月,孫中山在對東京華僑和學生發表的演説中,駁斥了君主立憲的綱領。他説:“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①孫中山有信心和勇氣宣佈這個主張,因為他堅信中國人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超過日本,甚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像梁啟超這樣的改良主義者卻硬説中國人民只能模倣和追隨西方,沒有能力超過西方。在西方國家面前,梁啟超和所有改良主義者簡直是懦夫。

  當時的保守派和改良派嘲稱孫中山為“孫大炮”。這只能説明他們自己鼠目寸光,缺乏勇氣和信心,缺乏對永遠要求進步的人民的同情。我們知道,理想和遠見是幹革命的必要前提。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可能有革命。

  一個革命者,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鬥的人,總是不知道疲倦的,總是把未來看作是光明的。列寧在一九一三年,早在他和孫中山開始通訊之前(這些信件由馬爾林同志傳遞,他現仍住列寧格勒)就從革命精神和革命前景方面談到了“落後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②列寧對孫中山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列寧對那時正在進行的中國革命的勝利也充滿著信心。

  孫中山很了解中國的歷史。他對封建制度下的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有明確的看法。

  據馬湘(馬湘原為旅美華僑工人,後參加革命,自一九一六年起歷任孫中山先生的衛士、衛士長、副官等職,直到中山先生逝世。)回憶,一九一六年在上海時,“有一次,我跟隨先生步行至愚園路,他忽然指著路旁一幢幢的洋房對我説:”你看!愚園路這一帶地方,以前都是墳墓,現在都是華麗的洋房了。這些洋房都是我國軍閥建築的。他們割據地方,橫徵暴斂,開煙開賭,無惡不作,吸盡民脂民膏,來到這裡蓋起洋房,娶小老婆,打麻雀牌,飲洋酒和吃大菜,弄得工人農民都吃不飽,穿不暖。這樣,中國還能不亡國?所以我們非打倒軍閥不可。‘“③一九二一年十月,孫中山到廣西南寧視察時,曾在一次群眾大會上講話。他對聽眾説:”革命就是要使工人、農民以及各界人士都過好生活……你們是主人,省長是僕人。僕人必定要做到使主人滿意,才是一個好省長、一個好僕人。馬(君武)省長現在首先要把陸榮廷、譚浩明等(本省軍閥)存在上海外國銀行的現款設法取回,連同他們在省內的産業一齊拿出來分給大家,使大家有衣穿、有鞋著。“④一九二三年在廣州時,有一天他去白雲山,一群衣衫破舊的農民跟蹤而至。他對他們説:”我剛才所見山下附近的鄉村,不是茅棚便是泥墻小屋,可以料定你們的生計是不充裕的。這原因都是地權制度不好,耕田的人每年要付出很大的田租,這個問題我一定要把它解決。“⑤從他個人生活的簡樸,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的偉大的另一方面。他沒有置過一座住宅。寓居上海時,他先住在環龍路六十三號,這是租賃的房子,以後搬到莫利愛路二十九號,就是現在作為中山故居的地方。這所小宅是華僑國民黨員送給他的。

  上海永安公司是澳洲華僑創辦的。經理郭彪有一次派人送給孫中山一件皮大衣。當時把這件事報告孫中山的馬湘回憶道:“先生驚訝地説:”上海不算十分冷,回廣東更不冷,我又不到北方去,我不受他的,你拿回去還給他吧!‘“⑥兩天以後,郭彪來見孫中山,孫中山感謝他的好意,但直截了當地説,他沒有理由接受這樣奢侈的禮物。

  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在廣州講三民主義,講演的地點是廣東大學。每次都有十多個幹部陪他從大元帥府出發到珠江對岸,再乘三輛汽車前往。孫中山打聽了一下,知道汽車來回四五里路要花十五元錢。以後他就不坐車,同幹部們一起步行而去。

  孫中山的畢生好學精神,是所有認識他的人都稱道和欽佩的。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六年,他在東京。老同盟會員仇鰲回憶道:“他的寓所內,四壁圖書,琳瑯滿目,十三經、二十四史、中外政治經濟書籍、各種地圖,應有盡有。他經常讀書,手不釋卷;融會貫通,能得要領。”⑦我自己記得,他只要有一點空,就在書房裏把大地圖鋪在地上,手裏拿著深色鉛筆和橡皮,在上面標繪出鐵路、河道、海港等等。他訂閱了一種英國出版的航運年鑒,知道很多關於船隻噸位、吃水等這一類的事情。有一次他乘巡洋艦視察海寧時,告訴大副,航道水淺,把船靠外行駛。但這位大副自以為他更熟悉情況,結果船擱了淺。

  最後,我想用菲律賓作家馬利亞諾龐塞的一段話來説明,孫中山很早就明確地看到亞洲各國的革命問題是一個整體。龐塞是一八九九——一九○○年間在日本同孫中山結識的,當時菲律賓剛剛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桎梏,正在為反抗掠奪成性的美帝國主義而進行劇烈的武裝鬥爭。龐塞寫道:“孫中山熟悉菲律賓的時局,以最大的興趣密切注視它的發展。他曾以極大的熱情研究裏薩爾、德爾皮拉爾等我國最偉大的人物的事跡。……在孫中山看來,遠東各國的問題是如此密切關聯,要各別了解每個國家的問題,必須把這些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全面的探討。……因此,孫中山是‘東方青年協會’的最熱心的贊助者之一。這個協會是由朝鮮、中國、日本、印度、暹羅和菲律賓等國留學生在東京組織的……孫中山對有關遠東的一切問題都表現出真正的關心。他研究這些問題,並且幫助有關方面找出解決的辦法。”龐塞還引述了他和孫中山在一八九九年的通信,討論反帝武裝鬥爭的經費和武器問題。

  類似這樣的接觸是一直不斷的。我記得,在一九一五年及其後一段時期,我們在東京的寓所裏經常坐滿來自亞洲和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下面我再談一談孫中山生平的一些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對他一生的影響。

  孫中山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有時飯不夠吃,只好以甘薯充饑。童年時代,當地説書人常在晚上講關於太平天國和其他農民起義事跡的故事,使他聽得入迷。他的家庭出身、他和下層被壓迫人民的共同生活,以及他所聽到的人民企圖掙脫壓迫者的鬥爭故事,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以後的發展證明,這些童年的經歷對於他決心終生獻身革命起了決定的影響。

  他在國內上不起學。因為他有一個哥哥在夏威夷務農,他才有機會到國外念一點書。雖然他身處異地長時期與祖國分離,但他的思想感情並沒有一刻同祖國分開。當離開檀香山回國時,他的思想已很進步,認為中國的唯一齣路就是推翻清朝帝制。在制定一個政治綱領作為傳播革命思想的基礎時,他提出了第一個口號:“神聖的權利不是永恒的!”

  在著手聯絡同志時,他考慮到為了生存必須有一種職業來掩護他的革命活動。他選擇了醫生作為職業。他一方面在廣州博濟醫學校就學,一方面鼓吹革命。在學校裏,他結識了鄭士良,鄭熱烈贊同孫中山的主張。他們兩人開始聯絡更多的青年參加革命,並不斷討論鬥爭的策略。一年後,孫中山轉學到香港西醫書院,因為這裡的課程更完備些。在香港,他又結識了陳少白、尤少紈、楊鶴齡和陸皓東等戰友。

  畢業後,孫中山在澳門開業,根據原定計劃,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進行革命。他組織的秘密團體“興中會”于一八九四年在檀香山正式宣告成立。同時又在香港和廣州分別設立“乾亨行”和“農學會”,這兩個組織事實上就是革命的領導機關。

  清廷的無能導致甲午戰爭的失敗。孫中山不能再等待了,他感到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拯救祖國。發動第一次打擊的時機到了。一八九五年十月,孫中山準備發動對廣州清吏衙門的武裝進攻,但遭到了第一次失敗。原來打算給革命黨人的六百支手槍在船上為清吏截獲,他的兩位親密的同志陸皓東、朱貴全遇難,另有七十個同志被捕入獄。清廷下令緝捕孫中山,他逃出魔掌,潛往夏威夷,以後又到美國、英國及歐洲大陸各處。

  一到海外,孫中山立即恢復革命活動。他到處在華僑和留學生中間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從一八九六年到一八九九年,他訪問了有中國人在那裏生活和學習的一切歐洲中心城市——倫敦、巴黎、布魯塞爾、日內瓦、柏林。在宣傳民族主義時,他覺得人們是很聽得進去的。滿族統治中國雖已兩百多年,在華僑中間,漢族的民族意識並未消滅,因為一六四四年明朝亡後,一些學者逃亡海外,建立了秘密組織,把民族意識一代代傳留下來。孫中山從華僑那裏不但得到了對他的主張的道義上的支援,而且得到了大量款項來支援他推翻清朝政府的事業。

  就在這一海外活動時期,孫中山根據他當時的理解,制定了他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他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聽到了關於列寧和俄國工人革命活動的消息。早在那個時候,社會主義就對他發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學生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産黨宣言》並閱讀當時的社會主義書刊。

  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孫中山的生活是艱苦的,而且常常冒著生命危險。但他對革命的信念從不動搖,也從未放鬆過尋找機會給中國人民的壓迫者以打擊。一八九六年十月,當他在倫敦進行革命活動時,曾經險遭毒手。十月十一日,他途經中國公使館,被使館人員認出後遭到綁架。清朝官員把他嚴密地囚禁在公使館裏,等有了船就送回國去斬首。他唯一能接觸到的人是每天給他送水的一個年老的女傭人。

  幸運的是,不久前孫中山在檀香山時,有一次在路上步行,看見一輛馬車迎面而來,想不到坐在車裏的竟是他在香港時的老師詹姆士康得黎醫生夫婦。他們告訴他,他們已經退休,正在回國途中,還給他留下了他們在倫敦的地址。孫中山經過多次嘗試之後,終於贏得那個年老的女傭人的同意,送一張字條給康得黎醫生。康得訊後立即設法營救。孫中山被釋後,就同這些英國朋友住在一起。但危險並沒有過去,他無論走到什麼地方,背後總有人釘梢。有好多次,他不得不化裝,以擺脫敵人的追蹤。

  一八九九年,他取道往日本,積極準備第二次起義。起義是一九○○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不久在惠州發動的,孫中山親自組織了這次起義,但因軍械未能按時運到指定地點,又告失敗。

  雖然失敗了兩次,孫中山毫不氣餒。在以後的幾年裏,他領導了對保皇黨的論戰,擊敗了他們的觀點,他同時在國外到處奔走,在華僑中為革命活動籌募款項並爭取更多的支援。為了發展革命組織,他在一九○五年到日本。在那裏他把興中會同另外兩個反清團體(黃興和宋教仁領導的華興會以及徐錫麟和章炳麟所屬的光復會)合併組成了同盟會。這樣就産生了一個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革命團體的統一戰線組織,它的綱領是推翻清廷、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平均地權。

  一九○六年,瀏陽、醴陵和萍鄉三縣交界處六千多煤礦工人舉行了另一次起義,這些礦工是在拿起武器前不久加入同盟會的。領導人之一劉道一在這次起義中被捕犧牲。

  一九○七年,孫中山在緊鄰中國的越南(當時稱作安南,是法國殖民地)設置了領導機關,發動了四次起義。兩次是在廣東省東部,一次在廣東省的西南部,另一次由孫中山親自領導攻打靠近越南的廣西省鎮南關(現改名為“友誼關”)。革命軍奪取了三座炮臺,但援軍遲遲不至,又被迫撤退。

  一九○八年,在廣東省西南部和雲南河口又舉行了兩次起義,但這些起義又失敗了,因為像在其他許多時候一樣,完全忽視了革命的政治方面。單純依靠軍事手段,不可避免地要導致失敗。

  為了完成他的使命,他已經歷八次失敗了。由於清廷屢次要求,法國人把孫中山逐出越南。他到了新加坡,一九○九年再赴美國籌款。一九一○年,當他還在美國的時候,他的同志攻打廣州但遭到慘重失敗。孫中山趕回新加坡後,發現同志們因屢受挫折,意氣消沉。他在檳榔嶼召集了一次會議,來重新鼓起大家的革命精神和勇氣,把鬥爭繼續進行下去,會上並討論了未來的革命策略。

  由於革命經費常感不足,孫中山把很多時間和精力用於籌款。他又去美國,在華僑和留學生中進行宣傳和籌款工作。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同志們又企圖奪取廣東省,這就是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黃花崗烈士的起義。起義雖然看來又失敗了,但事實上由於革命力量不斷的進攻,清廷統治日趨動搖。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和同志們舉行第十一次起義。這次起義的結果與前不同,它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一九一一年(辛亥年)十月十日,革命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武昌起義中,佔領了武漢三鎮。自此以後,各省紛紛響應,支援革命運動。為全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清廷終於最後被趕下臺去,兩千年封建專制政體至此告終。孫中山從開始革命的時候起,就抓住了解決當時中國情況下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必要性,那就是用武力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

  起義軍佔領武漢之後,孫中山立即回國,當選為首任大總統。但他任職時間很短,因為真正的權力落在以袁世凱為首的軍人手中。袁世凱是一個大軍閥、大官僚,直到清廷退位他一直是清朝的奴才。在保守分子和帝國主義的支援下,袁世凱迫使孫中山辭職,由袁繼任。後來我曾問過孫中山,他為什麼在南京辭去總統職位。他告訴我,他沒有革命軍隊,也沒有革命的幹部。他很後悔,沒有把他認為最愛國、最可靠的中國海員組織起來。當時,甚至於孫中山在反清革命中親密的合作者之一汪精衛也被袁世凱收買了過去。

  袁世凱利用總統職權建立起軍事獨裁,後來居然還想當皇帝。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它的前身即同盟會)被宣佈為非法,國會被解散,許多袁的政敵被暗殺。一九一三年,袁派兵南下,進攻那些在辛亥革命中崛起的軍隊。孫中山想使這些軍隊堅持抵抗,但它們都因勢單力薄而告失敗。孫中山和許多同志避居日本。

  辛亥革命初期所取得的勝利是由於資産階級取得了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産階級的支援。它的失敗是由於國民黨領導的搖擺不定(這是它的階級成分造成的),主要原因則是由於未能正確處理農民問題。毛主席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辛亥革命絲毫沒有減輕農民所受的壓迫。相反地,在革命後,政權落到了那些一味聽命于封建階級和帝國主義的人們手裏,他們加緊了對農民的壓迫。

  這就是説,中國的根本問題——推翻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並沒有得到解決,革命鬥爭必須繼續。孫中山看到這一點,並且根據這一認識採取了行動。他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成為當時一切愛國的、革命的中國人學習的榜樣。他這種精神進一步喚醒了人民,使他們認識到國家和人民所處的屈辱地位,並加強了他們不遺餘力地解放祖國的決心。

  一九一四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這個新黨是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它的成立説明孫中山不滿國民黨的妥協政策,正是這種政策為袁世凱掃清了道路。但這個新黨仍然是資産階級和小資産階級代表的聯盟,所不同的是它堅持反袁。通過這個新黨,孫中山在一九一四年和一九一六年兩次在上海發動武裝起義,第二次是他秘密回國親自領導的。在他的影響下,在上海的海軍部隊發動了另一次革命起義。正在這時,袁世凱猝斃,其他軍閥紛起爭奪他的權位。

  一九一七年,孫中山率領起義的海軍艦隻由上海去廣州。他同南方軍閥結成聯盟,並建立了一個反對北方軍閥的政府。被袁世凱宣佈解散的國會重新召開,選舉孫中山為廣州護法政府的大總統。他立即籌劃和準備北伐。一九二一年,北伐軍自湘桂出動。一九二二年,南方軍閥陳炯明勾結北方軍閥進行叛變,使北伐軍的後方受到威脅。一九二四年,受英國匯豐銀行津貼、由買辦陳廉伯率領的雇傭軍廣州“商團”反對廣州政府。孫中山領導革命軍隊打敗了敵軍。

  在不平等條約下,中國海關原來都由外國人控制。當廣州護法政府接管海關時,英國、美國、甚至葡萄牙都調集兵艦開入珠江,以炮轟相威脅。孫中山不為所動。他對英美水手發出呼籲,揭露英美政府的非正義行為,指出他們自己的祖先也曾為抵抗暴政壓迫而鬥爭。他努力喚醒水手們的良心。他對美國水手們説,他們應該記得“沒有代表權就不納稅”的原則,應該記得他們的祖先曾在波士頓港口把英國人迫使他們接受的印度茶倒進海中。就我記憶所及,這是他親自用英文起草的第一批傳單。為了散發傳單這件事情,英國領事曾到中國政府所在地來提出抗議,孫中山嚴厲地訓斥了他一頓。

  這時,北方奉直兩係軍閥交戰,自相殘殺。孫中山立即動員軍隊,準備再度北伐。馮玉祥推翻了軍閥“總統”曹錕後,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了邀請,但抵天津不久即告病重。在病床上,他接見了當時佔據著北京的軍閥段祺瑞的代表。段堅持在北方軍閥邀請孫中山參加的圓桌會議上,不談反帝。孫中山怒不可遏地表示,如果這樣,他寧願回廣州,不主持這次“統一”會議。他説,廢除不平等條約和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應該是會議的主要議程。這同他在北上前對英文《粵報》記者談話中所公開和明確宣佈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他在那篇談話中説,“帝國主義……不僅為我國實現獨立自由的主要障礙,而且是反革命勢力中最強大的因素。”

  就在這時,他的肝病越重了,進北京時已不能步行。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不治之症奪去了孫中山的生命。在逝世之前,他給繼承他的革命事業的人留下了遺訓。國民黨內右派和帝國主義代理人的總頭目蔣介石,在一九二七年背叛了他的遺訓。這些叛徒從此成為歷史的罪人,他們繼續壓迫人民併發動內戰,使中國人民的解放推遲了二十多年,並且引來了日本軍國主義和美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國家財富受到無可計量的損失,千千萬萬祖國的兒女喪失了寶貴的生命。他們使美帝國主義至今仍霸佔著我國領土臺灣。

  孫中山的遺訓就是他的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這是他在致力於完成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過程中發展而成的。毛主席曾説,一百年來帝國主義壓迫中國,中國人民一直堅持反抗,“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才有比較明確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青年運動的方向》)毛主席對孫中山的貢獻作了精確的估價,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説它勝利是因為它廢除了宮廷制度趕跑了皇帝,説它失敗是因為它沒有趕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孫中山認識到這一點,並要求繼續革命。他在遺囑中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孫中山一生致力於推動革命。這一點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沒有獲得解放,我們必須堅持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鬥爭,堅持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而進行的革命鬥爭,使我國在各方面實現現代化,並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孫中山對革命的抱負並不限于中國。他對各國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特別注意。從一九○○年以來,他同亞洲各國的民族革命志士保持密切的聯繫——為反對英國統治而鬥爭的印度人和緬甸人、反對日本統治的朝鮮人、反對法國統治的越南人、反對荷蘭統治的印度尼西亞人以及在菲律賓反抗美帝國主義的阿吉納爾多和其他愛國者。同時,他也同比利時和法國的社會黨人有聯繫,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號召歐洲工人不要為帝國主義的目的互相殘殺而遇刺的讓饒勒斯。他建立所有這些關係都是為中國及各國的革命服務的。外國友人用貸款、通信聯絡、購運軍火等行動幫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孫中山也在財政上和其他方面幫助他們的事業。至於孫中山和列寧相互之間的友誼和富有成果的通訊和合作,我在前面已經談到過了。

  孫中山還有另一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為了使自己在政治上適應當前革命任務的需要,他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教育。他不停地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探索,尋找引向革命勝利、中國獲得解放以及使中國在國際上取得平等地位、中國人民得到自由的道路。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我們也許可以説,孫中山政治上的成熟集中表現在這樣一個問題上:在長期而曲折的革命實踐過程中,他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掌握武裝的重要性,必須“第一步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第二步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今天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我們在估價孫中山及其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時,必須從這樣一個前提出發,即整個世界和革命實踐在孫中山誕生後的一百年、特別是最近的五十年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什麼必須革命,應該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今天的認識來自我們的前人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他們當時是根據他們所繼承下來的對革命規律的認識行事的;只是在運用這些規律碰了壁,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時,他們才不得不去探尋新的規律。他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但他們的目標導向我們的目標,所以我們認為,他們是雖敗猶榮的。

  至於那些最後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而且勇敢地、堅決地改正這些錯誤的人,就顯得更加光榮。孫中山晚年的生活和革命活動正是這樣。一九二四年六月,他對黃埔軍官學校的教職員和學生講話時曾説:“在幾十年的革命事業中,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也取得了失敗的教訓。中國革命所以遲遲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沒有廣大人民的基礎……現在為了完成我們革命的使命,所以我才下定決心改組國民黨,建立自己的革命軍隊……這就是創辦黃埔軍校的宗旨。”⑧學習是一個逐步前進的過程。學習革命也是這樣。只有經過一步一步的摸索,我們才能懂得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去做。孫中山時代的中國是十分複雜的。這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特別是在清朝被推翻之後,由於軍閥統治和軍事割據發展到白熱化的程度。而這些軍閥又各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作為後臺,日本、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等都插手進來。孫中山要把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解放出來,但還不懂得人民只有用自己的雙手才能贏得解放,因此他曾企圖利用一個軍閥反對另一個軍閥。

  這是一條充滿慘痛失敗的道路,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給了孫中山和其他中國革命者一個重要的教訓。他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嚴肅的探討。當他發現他所建立的政黨都缺乏堅實基礎時,他並不畏縮。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嚴格的自我檢查和許多新朋友的幫助,他開始看到了光明。他認識到,必須走列寧的道路,以俄為師,走中國共産黨喚起民眾、領導國民革命的道路。革命只能依靠那些最迫切要求解放的人,即被壓迫的人民群眾。他明白了這一點以後,就不再為資産階級民主那一套漂亮的裝飾所迷惑了,他看穿了這不過是騙局。今天,反動派力圖欺騙全世界人民,特別是青年,叫他們不要搞革命,不要相信馬克思列寧主義,説這些都已經“過時”了。他們妄想誘使人民相信,革命是可以通過不革命而完成的!但四十多年前孫中山已經得出結論,資産階級民主本身已過時了一百年,而且實際上資産階級自己也早把它拋掉了。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進行以群眾為基礎的革命。

  這樣,孫中山到了晚年清楚地看到了關於中國革命的真理。他總是這樣,一旦看清楚了真理就立即行動起來。他歡迎中國共産黨的合作和新生的蘇聯的援助。他全力進行改組他所領導的政黨,目的是要喚起民眾,採取革命行動。當國民黨內有人拒絕跟他走的時候,他以堅強的原則性態度告訴他們:要末革命要末就退出;如果他們不退出,他就退出。而且他公開表明,如果他退出,就去加入中國共産黨,和那些真正要使中國在世界上享有自由和平等的人在一起。

  關於他的革命的政治綱領,孫中山以同樣的決心採取行動。他重新解釋了他的三民主義,並且增加了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一九二四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聲明: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作為中國革命的基礎是不可分割的,也是不容改變的。四十年前,這樣一個綱領是很激進的,要實現這個綱領需要進行嚴峻的、持續的鬥爭。

  毛主席很早就指出:“這種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功勞,是在中國革命作為社會主義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時代産生的。”(《新民主主義論》)在指出孫中山的綱領和中國共産黨的綱領不同之處的同時,毛主席説明,兩者在民主革命的任務上,是基本上相同的。這為三民主義和共産主義結成統一戰線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提供了可能,這種合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支援並且實現了一九二四——二七年的大革命。接著,蔣介石拋棄了孫中山的革命遺訓,背叛了革命,而中國共産黨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卻負起了把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到底的重擔。

  孫中山在遺囑中要求所有革命者繼續鬥爭,直到勝利。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這一遺志,並遠遠超過了它。如果孫中山還健在,他會為中國共産黨團結全國人民和全國各民族、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巨大成就並在當前世界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真理的堅決立場而感到驕傲。

  孫中山一生奮鬥的目標已經實現並且已經超過了。但他的名字和他的精神仍然活在我們心中。我們為他四十年的忘我鬥爭而感到驕傲。他的遺言“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今天聽來仍然是正確的。

  我國人民實現了空前的團結,鼓足幹勁發展生産和攀登科學、教育和文化的新高峰。隨著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開展,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進入了一個更深入、更廣闊的新階段。我們在反對帝國主義、特別是各國人民的主要敵人美帝國主義的嚴峻鬥爭中,同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團結,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團結正在日益加強。全世界呈現著一片大好革命形勢。孫中山在革命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定性和堅韌性經常鼓舞著我們。懷著對我們的奮鬥目標的不可動搖的決心,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強信念以及對我們贏得勝利的力量的無限信心,我們同一切為了實現一個沒有人剝削人、沒有民族壓迫、沒有種族歧視的世界而努力的人們,在鬥爭中攜手前進。

  註釋①《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第六七頁。

  ②《列寧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第八二頁。

  ③《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集,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第五六六頁。

  ④同上書,第五七五頁。

  ⑤同上書,第五九七頁。

  ⑥同上書,第五六五頁。

  ⑦同上書,第四五五頁。

  ⑧同上書,第六○二頁。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人民日報》)

(來源:南方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