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奮鬥了一生。他從事革命的目的,是實現“民富國強”,使中國趕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就是按照當時的標準實現現代化 。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先驅,也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偉大開拓者。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沒有革命的勝利,不可能有什麼現代化的建設。孫中山比清末改良派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懂得要建設中國,首先必須革命,剷除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內外反動勢力,清理好建設所必需的場地。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歷史久遠的封建帝制。他的這個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辛亥革命以後,國家混亂。孫中山發現革命並沒有成功,後來又看到了工農群眾的力量,便決心聯合共産黨開展新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鬥爭。雖然他未及親見1925年到1927年革命風暴便去世了,但這場大革命的興起,是和他晚年的思想與政策分不開的。他把中國共産黨和社會主義看作好朋友,堅持聯合共産黨,依靠工農群眾,不僅推動了當時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而且促進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轉變。他的這個功績更是不可磨滅的。
孫中山一生,經歷了中國局勢和世界局勢的劇烈變化。他總是從世界發展大局來觀察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努力使中國的發展趕上世界潮流。他勇於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不斷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這就是孫中山的根本精神。
中國共産黨人一向把自己看作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的繼承者。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已經徹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並且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開始大規模的建設的三十多年來,儘管有過大的曲折,經濟建設的成就還是明顯的,中國畢竟有了進步。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改革和開放的實行,各方面的建設更加富有成效。然而,要根本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態,把中國建設成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需要長期的努力。孫中山先生曾多次指出,中國應當也一定能夠“後來居上”,成為世界上最進步的國家,使中國人民永遠過著幸福的生活。他的這個信念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心聲,至今還鼓舞著我們。
孫中山雖然沒有能看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並進行他所渴望進行的建設事業,但是他在國家建設問題上也提出過重要的意見。他認為,要建設好中國,必須認真學習外國的好東西,實行“開放主義”,而不能實行“閉關主義”。同時,他強調學習外國要“適合中國國情”,反對“事事都是仿傚外國”。孫中山先生提倡的這種態度,體現著一種全面的觀點和對國家、民族負責的精神。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也應當這樣,既要勇敢地學習外國先進事物,又要從本國的需要和條件出發,有分析地去學,用以促進自己的創造和發展。
今天,對於中國人民説來,最大的需要就是搞好國家的建設,使祖國儘快富強起來,使全國人民都能過幸福、富裕的生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國家的統一和全民族的團結。孫中山先生十分重視國家的統一,認為這是中國建設的極其重要的條件。自1949年以後,中國實現了真正的統一。只有臺灣仍處於人為的分裂狀態,祖國統一大業沒能最後完成。臺灣和祖國大陸的統一,是我國各族人民包括臺灣同胞和廣大僑胞的共同心願和強烈要求,大勢所趨,是一定要實現的。我們希望這個問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得到解決,拖延不是出路,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臺灣國民黨當權人士應以民族利益為重,顧大義而順民心,同我們合作來辦這件事,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才是真正忠於孫中山先生的遺訓。
孫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實踐和著作留給後人許多教益。認真研究這些寶貴遺産以為今天的借鑒,是對他的最好的紀念。(《人民日報》1986年11月12日)
(來源:孫中山紀念館網站)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