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文章
 
 
宋慶齡:回憶孫中山

  時間:2006-11-02 17:26    來源:     
 
 

 

  二十世紀的人類歷史在飛速地發展,呈現著新的面貌。特別是災難深重的中國,在半世紀以來,燃著了革命的火花,不斷地推陳出新、邁步前進;由腐朽到新生,由黑暗走向光明。一片生氣蓬勃的現象,結束了古老陳舊的一切。當著紀念孫中山九十誕辰的時候,回憶一下,現在我們不僅消滅了孫中山生前所痛恨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使他畢生所追求的民主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就是孫中山所憧憬的社會主義,也在最近一年來,通過了農業合作化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迅速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連過去他所悉心擘劃的“實業計劃”,也在五年計劃中具體表現出來。不久,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勝利完成,替新中國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這些活生生的現實,使我們國家的面貌完全改變。孫中山雖然不可能親眼看見他的理想實現,但這一切發展都是他畢生奮鬥的目標。因為他出身是個貧農家裏的貧兒,受盡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摧殘。在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的覺醒和戊戌政變的失敗,使他認識到改良妥協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在1905年為了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組織革命同盟會,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那時雖限于歷史條件,只拿法國、美國的議會制度做革命的榜樣,沒有看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終於宣告中國兩千年封建帝制的結束。

  從議會制度的本質來説,雖比封建帝制較為進步,卻不能解決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任務。因而當時袁世凱恢復了君主制度,自己做了皇帝。孫中山一聽到這消息就從日本趕回國來,策動反袁的第二次革命。到袁世凱死了以後,北洋軍閥為了維持他們的封建統治,又把議會制度取消了。因此,孫中山又起來領導了護法運動和他們進行鬥爭,但在1918年7月因遭受了南方軍閥的排擠,回到上海。

  在孫中山的革命實踐中雖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敗,但是他在不屈不撓中始終堅持愛國主義的正義,而且通過實踐,虛心學習和不斷地追求進步。例如他在徬徨的情緒中退居上海時,創辦了“建設雜誌”與“星期評論”,去尋找革命真理,最後終於將革命真理找到了。因為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世界上建立了一個無産階級專政的國家,給全世界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同時“五四”運動的爆發也在中國開闢了革命的新局面。到了1920年10月,孫中山以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再度回到廣東建立革命基地,但又因陳炯明叛變不得不回到上海。

  孫中山儘管在革命鬥爭中受到無數的打擊,革命的真理終於在失敗的痛苦經驗中顯現出來。所以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提到:“革命雖號成功……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第一次失敗之根源。”他又説:“自辛亥革命以後,以迄於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我們從這一段話可以體會孫中山如何從失敗中吸取了經驗,體會到他是怎樣地痛恨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互相勾結。孫中山思想上的轉折,使他真誠地接受了國際工人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援助,從而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就在這個時候,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的內容,即民族主義以反帝國主義為主要內容,民權主義是以人民民主為主要內容,民生主義是以耕者有其田為主要內容。從此,革命的國民黨與中國共産黨結成了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聯盟,展開了新的革命鬥爭,使在1924年至1927年間的中國革命獲得空前的發展。

  由於孫中山從革命實踐中和蘇聯的先進經驗中找出了革命的方向,指出這三大政策是實行三民主義的唯一方法。而以民生主義為革命的最基本問題。這就是在思想上拋棄了資産階級的民主,開始認識到依靠工農群眾的重要性。所以當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他立即致電蘇維埃政府和列寧祝賀他們的成功。他指出:“有了俄國革命,世界人類便生出了一個希望。”我們從這點可以體會到他對資本主義的厭惡和絕望。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府立刻向中國發表宣言,聲明取消俄羅斯帝國政府在中國取得的特權。這種友好的表示使孫中山衷心地了解蘇聯這種友誼的偉大意義。他説:“我們和許多國家立了不平等的條約,……做了十幾個國家的亡國奴,最近新産生了一個俄國,自動的廢除中俄一切不平等條約,交回帝俄在中國所得的特別權利,放棄主人的地位,不認我們是奴隸,認我們是朋友。”從此以後,孫中山深切體會到中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的正確道路,虛心地向蘇聯學習。同時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了中國革命第一階段的基本口號,即“打倒帝國主義”,和“打倒封建軍閥”。在1923年初期,由於新的革命形勢發展,孫中山召開了有共産黨代表參加的會議和改組了國民黨,使它成為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給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

  從孫中山四十年的革命實踐看起來,他在晚年的偉大轉變符合於中國人民的要求,使革命的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産黨的最低綱領--新民主主義在若干原則上達到基本上的一致。因為他感到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不通了。所以在他的遺囑裏,提出,“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他逝世三十一年來,蔣介石集團雖進行了叛賣祖國危害人民的勾當,但全國人民已認識到一條革命的真理,那就是中國革命必須由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才能達到勝利的目的。因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是戰無不勝的,攻無不克的。中國革命找到這個前進方向,才獲得空前的發展,在兩個革命階段中的成就超過了孫中山的理想。

  由於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已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空前提高,成為一個獨立民主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已居於重要的地位。我們同偉大的社會主義蘇聯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誼,和各國人民民主國家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這種偉大的同盟和友誼成為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的無敵力量。從我們祖國的生産方面説,在短短的七年中取得了空前的高漲。現在的農民已不只在耕者有其田的水準上而是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廣大農民通過勞動生産的提高,生活已大大地改善。同時我們的工商業也不只在節制資本的水準上而是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在世界的和平事業中也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粉碎了戰爭叫囂的陰謀。例如由我國和印度倡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世界上亞洲、非洲和許多國家的承認。現在與我國建立邦交的國家有二十八個,擁有十億以上的人口。

  總的一句,偉大的人民力量,已推動了歷史的車輪,通過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兩個階段,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一變而為獨立自由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在每一個角落都可看到蓬勃發展的新生氣象,充滿著無限的光明前景。不僅把孫中山奮鬥一生的理想變成現實,而且遠遠地超過了他的理想。我們在人民革命的全面勝利中,追念革命先行者,應該從他的愛國熱情,從他的革命毅力,從他的學習蘇聯的決心,體會到他的奮鬥精神,在中國共産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和平事業繼續奮鬥。(《人民日報》1956年11月11日)
 
 
(來源:孫中山紀念館網站)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