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研究
 
 
孫中山的國家統一觀

  時間:2006-11-20 17:18    來源:     
 
 

 

 

  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誠如他自己所説:“文,愛國若命。”孫中山投身革命的時候,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中國的危機日趨嚴重。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更是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因此,孫中山始終把愛國主義與爭取民族獨立、捍衛祖國統一緊密聯繫在一起。 
 
  他畢生夢寐以求併為之不懈奮鬥的是國家的獨立、民主和統一。反對國家分裂,維護國家統一成為孫中山愛國鬥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

  中國不應當分裂而應當統一,是孫中山先生一貫的思想。早在1903年,他就著文抨擊“分割”中國領土的妄言,指出:“支那國土統一已數千年”,“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中國人民決不允許列強“分割此風俗齊一、性質相同”之民族。”孫中山在創建南京臨時政府時,深切感受到全國人民“熱望祖國成為強大統一之中國”的迫切要求,宣佈新成立的共和國“當成為統一獨立與興盛之國家”。他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規定的對內施政方針是,要實現“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內政之統一”等,堅決反對任何分裂中國的政治方案。辛亥革命失敗後,針對國家四分五裂的局勢,孫中山無論在言論上或行動上都更加重視國家統一問題,他在1917年和1921年所進行的兩次護法運動,都是為了打倒軍閥、削平叛亂、統一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他一再表示“竭志盡誠,以救民國,破除障礙,促成統一”。1921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接見蘇俄記者時對統一問題的論述更為精闢。他説:“中國人民對於連綿不斷的紛爭和內戰早已厭倦,並深惡痛絕。他們堅決要求停止這種紛爭,將中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又説:“中國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別人瓜分自己的國家,他們希望統一,成為一個強大的和不可動搖的民族。”並表示:“我們正在盡力完成賦予我們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孫中山晚年要求國家統一的主張更加強烈,他順乎世界之潮流,合乎民眾之需要,毅然走上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道路。實現這一最偉大轉變的主觀原因,首先是由於他是一個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從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來考慮問題,是為著實現“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方採取和共産黨攜手合作的英明決策的。他在國共合作後的1924年11月,毅然應馮玉祥等人的邀請帶病北上,惟一目的是要貫徹國民黨“一大”宣言、政綱,“促進國民會議的召開來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國家的統一”。“他堅定表示,在國民會議席上,第一點要打破軍閥,第二點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其時,他北上的行動遭到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對,困難重重,險象叢生。但他堅持鬥爭,無所畏懼,果斷地表示:“我為救全國同胞,求和平統一,開國民會議,去冒這種風險。”為了祖國的統一,孫中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無私無畏、鞠躬盡瘁。

  孫中山認為,中國之所以必須統一,不能分裂,一是中國“在歷史上向來都是統一的,不是分裂的”。千百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國人民意向所趨,是反對國家分裂,謀求和維護國家的統一。“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儘管它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二是“‘統一’是全體國民的希望”,“是全國人民現在的心理”,“不只南方革命黨有這種思想,就是北方軍隊、學生和一般有覺悟的人民,都有這種思想”。實現國家統一,“這就是全國人民現在要做的大事”。“中國眼前一時不能統一,是暫時的現象”,因為統一是全國人民的福祉,“不能統一便要受害”。三是只有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才能使“中國變成很強盛的文明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四分五裂,只能使中國積貧積弱,永遠處在落後的任人宰割的境地。

  孫中山堅持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旗幟鮮明地同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進行了堅決鬥爭。南北議和期間,帝國主義積極策劃由袁世凱作為新的代理人,同時也企圖“劃中國為二,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甚至試圖以此作為外交承認的條件,公然向孫中山提出“假如你們與北方協議,把國家劃分為二,每邊各別建立一個政府,你們也將得到承認”。孫中山毫不含糊地予以痛斥:“不!那不行!我國人民的情緒是一致的”,“我們推翻清朝,承繼清朝的領土,才有今日的共和國。為什麼要把向來統一的國家再來分裂呢?”他明確指出:“民國的幸福,以統一為主……我輩敬服漢高祖,推重明大祖,因彼等能統一國內,增進國民的幸福也。”他説,凡是熱愛祖國的中國人,“都是希望中國趕快和平統一的”;反之,凡是“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是“中國之仇敵”。孫中山號召:“全體國民……一致去爭”祖國的統一與富強這樣一個“大目的”,“只有全國有組織的團體一齊加入,才有力量”。

  辛亥革命以後,一些人為軍閥割據、分裂中國的行徑張目,大肆鼓吹美國的聯邦制,主張中國分邦自治。孫中山對他們的反動言論和圖謀予以嚴厲批判。他説,一些人主張,中國要像美國一樣富強,便應該自定憲法,分邦自治。這種見解和思想真是謬誤到極點。美國獨立之後實行聯邦制,是因為那13邦向來完全分裂,不相統屬,所以不能不聯合起來。中國的情形與美國不同,中國東部向來分作18省,另外加上東三省及新疆共是22省。此外還有熱河。綏遠、青海等許多特別區域及蒙古、西藏各屬地,這些地方在清朝260多年中,都統屬清朝政府之下;推到明朝時,各省也很統一;再推到元朝,不但是統一中國的版圖,而且幾乎統一歐亞兩洲;推到宋朝,各省原來也是統一的,到了南渡以後,南方幾省也是統一的;更向上推到唐朝、漢朝,中國的各省沒有不是統一的。從歷史上看,統一之時是治,不統一之時是亂。美國之所以富強,不是由於各邦之獨立自治,而是各邦聯合後的進化所成的一個統一國家的結果。中國歷史上既是統一的,便不應該分邦自治。近現代史中的一些野心家割據地盤,像唐繼堯割據雲南。陸榮廷割據廣西、陳炯民割據廣東,這種割據式的自治,是有害於國家和人民的。孫中山明確指出,中國眼前的不統一是暫時的現象,我們定要剷除。國人萬不能有名為分邦自治,實為武人割據、分裂國家作護符的謬誤主張。

  孫中山認為,實現國家統一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努力,排除擾亂中國的外國勢力。他説,今日之中國,正是萬國眈眈虎視的時候,如果中國人“自己相爭,四分五裂,豈不是自亡其國?近來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國,兄弟的見解卻是兩樣。外人斷不能瓜分中國,只怕中國人自己瓜分起來,那就不可救了。”我們中國人定要自覺承擔起責任,消除紛爭,把國家導向獨立、民主和統一。中國的統一,斷不能指望外國列強,相反,中國內亂、分裂,莫不與列強有關。因為“凡為軍閥者,莫不與列強之帝國主義發生關係;而列強亦即利用之,資以大借款,充其軍費,使中國內亂,糾紛不已,以攫取利權,各佔勢力範圍。由此點觀測,可知中國內亂,實有造于軍閥。”1924年孫中山從廣東北上期間多次談話指出,革命以來疊次發生亂事,均因各國援助一派武人所致。因此,排除擾亂中國的外國勢力,中國的和平統一才有可能。

  孫中山在崇高的愛國主義旗幟下,堅決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留下的遺訓至為寶貴。時至今日,臺灣與祖國大陸仍處在人為的分裂之中。它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向和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違反孫中山先生的諄諄告誡。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兩岸同胞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歷史潮流是不可違逆的,誰要是反其道而行之,又拒絕改弦易轍,就難免成為民族的罪人。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今天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思想基礎。不管什麼勢力,都不可能最後破壞這個基礎,祖國的統一是一定要實現的。(作者金怡順,摘自2005年第1期《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來源:搜狐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