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晚10時,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圖為任臨時大總統時的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時,家境貧寒,六歲便開始參加農業勞動,十歲始入村塾讀書。
1878年,孫中山隨母親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孫眉,並在當地學校就讀。這次出國開闊了他的眼界,對他的思想發展起了積極影響。正如他後來所説:“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孫中山在檀香山學習五年後,于1883年回國,又先後就讀于廣州南華醫學堂和香港西醫書院。在學習期間,常與好友陳少白、尤列、楊鶴齡三人議論時政,抨擊朝廷,闡述革新抱負,被時人視為大逆不道,稱為“四大寇”。1892年,孫中山以優異成績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開始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濟世。
1894年初,孫中山北上投書掌握中國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提出以西方國家為楷模,實行改革,使國家達到獨立富強的目的。由於上書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戰爭慘敗的刺激,孫中山開始放棄對清政府的幻想,逐漸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的華僑中,創建了中國資産階級第一個革命小團體———興中會。在入會誓詞中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的革命主張。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在廣州和日本橫濱等地也建立了興中會組織。1895年和1900年,他領導興中會並聯絡會黨發動了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
為了在中國實現民主革命的偉大目的,孫中山在海外進行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和準備工作,並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派展開了激烈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孫中山明確指出:革命與保皇,“理不相容,勢不兩立”,充分表現了他鮮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場。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小團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産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同盟會的成立,推進了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標誌著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積極開展宣傳組織工作。1905年11月,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將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並以《民報》為陣地,同保皇派就中國要民主共和制度,還是要君主立憲制度;走革命道路,還是走改良道路等重大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大論戰。通過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和輿論準備。
在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的同時,孫中山發動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在全國各地也發生了許多群眾自發的反封建鬥爭。這些起義和鬥爭,猛烈地衝擊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在武昌發動武裝起義,佔領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得到廣泛響應,全國很多省份相繼宣佈脫離清朝政府,擁護共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陷於土崩瓦解之中。
孫中山在美國獲悉武昌起義捷報後,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響應武昌起義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領導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産階級民主政治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法令。但是,清政府中掌握實權的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援下,一面指使部下聯名通電,反對共和;一面又施放擁護共和的煙幕,迷惑革命黨人。在中外反革命勢力的壓力下,軟弱的資産階級被迫妥協讓步。孫中山在清帝退位後,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
孫中山辭職後,希望致力於實業建設,決心要在十年內建設鐵路二十萬里。他先後到各地視察,並於1913年初赴日本訪問。
正當孫中山為民國建設奔走之際,袁世凱為鞏固其獨裁統治,于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刺殺了由同盟會改組成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宋案的發生,使孫中山認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並立即回國,號召武力討袁。
1913年6月,袁世凱派兵南下,進攻江西、南京,企圖消滅國民黨勢力。在孫中山的推動下,李烈鈞于7月12日宣佈江西獨立,舉兵討袁,二次革命爆發。接著,南京、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繼獨立。由於國民黨內部渙散,討袁軍又缺乏統一指揮,二次革命很快失敗。孫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組織了中華革命黨,開展武裝討袁。由於力量單薄,雖曾在江蘇、廣東等地有所發難,但終無建樹。
袁世凱得逞一時,更加緊了復辟賣國的步伐,于1915年底悍然稱帝。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蔡鍔等人在雲南組織護國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討袁運動。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繼承了他的衣缽,公然破壞臨時約法,拒絕恢複國會。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發動了護法運動。
1917年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然而,西南軍閥的護法,只不過是借助孫中山的名望爭權奪勢而已。當他們與操縱中央政府的直系軍閥勾結後,便處處排擠孫中山。1918年5月4日,孫中山憤然辭職。他在辭職通電中沉痛地指出,軍閥“南與北如一丘之貉”。6月,孫中山回到上海。
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在挫折和失敗中徬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五四愛國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上海期間,他一面從事著述,總結鬥爭經驗,尋求新的革命道路;一面積極籌劃,繼續同軍閥鬥爭。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成立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但是,廣州政權處在軍閥包圍之中,極不穩定。1922年6月,粵軍頭領陳炯明勾結直系軍閥,在廣州發動叛亂,孫中山被迫回上海。
孫中山在絕望中遇到了共産黨。從1922年8月起,中國共産黨派人多次同他會見,蘇俄特使越飛多次同他會談。孫中山真誠地接受國際工人階級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幫助,開始了他一生中偉大的轉變。
1922年9月,孫中山著手改組中國國民黨,1923年1月,發佈《中國國民黨宣言》和《孫文越飛宣言》。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他在主持廣東軍政的同時,繼續進行國民黨的改組工作。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在《宣言》中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
孫中山,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勇敢地站在時代潮流前邊,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曆盡艱辛,鞠躬盡瘁。
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孫中山的逝世,引起全中國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極大悲痛。
北京、南京、廣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眾,隆重舉行追悼大會,深切悼念革命領袖。中國共産黨號召全國人民實現孫中山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主張,“加倍努力”,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悼念活動很快地在全國形成一個廣泛的政治宣傳運動。
孫中山逝世後,蘇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發來唁電,共産國際發佈告中國民眾書。日本、東南亞、美洲、歐洲許多地方的華僑和國際友人,紛紛舉行追悼會,追念孫中山為中國革命立下的豐功偉績。
中國人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深地懷念著這位偉大的革命者。在他逝世後八十年的時間裏,每逢他的誕辰和忌辰,人民群眾都舉行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發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繼承他的革命事業,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本版文圖均由國家博物館提供)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3月15日 第六版)
1894年10月和11月《萬國公報》刊登的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孫中山誕生地———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
(來源:人民網)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