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辛亥革命,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孫中山這個偉大的名字。孫中山是中華民族的一代偉人,偉大的愛國者,民主革命和中國近代化的先驅。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的近代化事業,他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和智慧。在半個多世紀的生涯中,孫中山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異國他鄉度過的,足跡遍及歐、美、亞洲各地,歷經各種艱險。他頻繁地接觸國內外各個階層的人士,他的愛國革命活動也對外國發生了影響。所以,他又是一位世界性的偉人。正由於孫中山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又由於他思想深邃和人格高尚,自1925年他逝世以後,世界上研究他的思想和學説、評價他的歷史功業者很多,“孫學”一直是一門顯學。
過去的研究———奠基工作
1925年孫中山逝世以後至1979年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為孫中山研究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國內外學者研究孫中山,形成了“孫學”的基本特徵。在前期,即20世紀20—30年代,研究的著重點主要是整理和出版孫中山的著作,研究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三民主義,以及他的生平事功。最早出版的傳記是美國林百克著、徐植仁譯的《孫逸仙傳記》(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版);其次是英國康得黎、瓊斯著,鄭啟中、陳鶴侶譯的《孫逸仙與新中國》(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版)。而我國最早研究孫中山併為之撰寫傳記的是雲南白族人施滉,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東方學碩士學位時撰寫的論文就是《孫中山評傳》。這是施滉在孫中山逝世三週年時完成的孫中山傳記,但由於各種原因該書未能公開出版,以致這本評傳在斯坦福大學檔案中埋藏了近七十年之久,直至1996年才被雲南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國共兩黨由合作而分裂,因而産生了誰是孫中山思想與事業繼承者和真假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論爭,出現了對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研究的熱潮,先後出版了《三民主義之研究》、《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三民主義的國家觀》、《孫文主義總論》、《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三民主義之使命》、《三民主義概論》、《孫中山先生傳》等一批論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1925—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官定意識形態,但各種研究均帶有特定階層的偏私和狹隘,解説和詮釋都明顯存在著不公正、不科學和不夠深入等問題。國民黨內部政治派別較多,這些派別皆以孫中山思想和事業的正統傳人自居,眾説紛紜,各執一詞,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理解和運用有很大分歧。這一時期的研究有一定成就,但也存在明顯的弱點。
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至40年代末國民黨敗逃臺灣止,我國學者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研究有所深入和發展。除何干之的《三民主義研究》、崔書琴的《三民主義新論》外,還出版了侯外廬的《三民主義與民主主義》、張聞天等人的《三民主義與共産主義》、鄭文瑞的《三民主義哲學之基本研究》等著作。從學術的角度看,由於各人的政治觀點明顯不同,除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研究孫中山政治思想的學者之外,其餘多少都帶有不同政治派別的政治傾向,他們解説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是為了給孫中山合理的歷史定位,更多的是為了當時政治鬥爭的需要,這樣的研究不僅沒有將孫中山的事功和思想梳理清楚,反而更增加了難度。
1949年以後至1979年,我國大陸學者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孫中山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三民主義)和歷史活動力求做出科學的評價,曾一度出現過研究孫中山的新氣象。除了出版陳錫祺著《同盟會成立前的孫中山》外,也發表了不少關於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和三民主義思想以及孫中山與興中會、同盟會和辛亥革命的關係等方面的研究文章。雖然論著的學術水準上了一個檔次,但大體上都是屬於政治史和思想史方面的內容。這時期我國臺灣的學者除了編輯出版《國父全集》、《國父年譜長編》以及《革命文獻》等資料書之外,也出版了《孫中山先生傳》、《孫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孫學體系新論》以及孫中山思想研究等很多著作。與此同時,美國、德國、蘇聯和日本學者研究孫中山也很有成績,出版了像《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孫中山》、《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孫中山傳》、《孫文與中國革命》、《孫文與日本》等頗有影響的著作。毫無疑義,這個時期的孫中山研究無論從理論、方法乃至研究的內容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為後來“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的研究———發展和超越
1979年以來至20世紀末,由於外國學者的研究興趣轉向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對於政治史、思想史的研究有所減弱,對孫中山的研究也有所淡化。我國臺灣由於受臺獨思潮和本土化觀念的影響,一向被奉為國民黨官方意識的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研究也受到衝擊,“孫學”的發展受到制約。而我國大陸學者對孫中山的研究則以前所未有的態勢發展,不僅成立了許多孫中山研究會和研究機構,也舉辦了多次國際、國內的學術研討會;不僅出版了《孫中山全集》、《孫中山年譜長編》、《孫中山研究叢書》、《孫中山基金會叢書》等,也出版了許多會議論集,如《孫中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孫中山與他的時代》、《孫中山與亞洲》、《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孫中山與現代文明》,還出版了內容廣泛的論著,如《孫中山論》、《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道路研究》、《孫中山與中國近代軍閥》、《孫中山與近代中國》、《孫中山政治學説研究》、《孫中山軍事思想與實踐》、《孫中山社會科學思想研究》、《孫中山教育思想研究》等,以及關於孫中山與共産國際、孫中山與傳統文化、孫中山與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孫中山與世界等方面的研究專著。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的孫中山研究不僅範圍有很大拓寬、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有很多創新,而且學術水準也有顯著提高。多數學者在堅持階級分析方法的原則下,借鑒了西方綜合研究的理論,將孫中山的思想和實踐作為整體進行全方位的考察,更加彰顯了孫中山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從而加深了對孫中山作為20世紀中國社會第一位偉大改革家的認識,恢復和顯示了孫中山作為中華民族偉大代表和時代巨人的形象。這是孫中山研究的巨大發展和超越。我國學者為孫中山研究和“孫學”的發展作出了世界公認的成就。
未來的研究———走向更加理性和成熟
展望孫中山研究的未來,可以肯定,它不會因為時間的變遷和世界政局的變化而被輕視。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和影響絕不會隨著歷史的推進而減弱,作為人類文明的歷史遺産———孫中山的思想、人格將會繼續發揮作用。未來學界對孫中山研究重視的程度以及重視的內容也許會有不同,但它永遠不會從學者的心目中消失。未來的“孫學”發展,或許不是數量上的發展,而很可能是在重新發掘和整理材料的基礎上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以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取得更加理性和更加深刻的研究成果,使孫中山研究顯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任何歷史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時代之中,不管其思想主張如何,不論其行為表現怎樣,歸根到底都是時代的産物。只有明瞭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以及環境的繁雜,才能找尋歷史人物經歷的艱辛及其思想和實踐的歷史意義。孫中山是全世界的優秀代表,研究孫中山不能僅從政治視角去追尋,更重要的是用聯繫的觀點去探索孫中山的思想和實踐與歷史和現實的關係。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的方法對孫中山進行大視角的審視,全面地考察孫中山的思想和活動,將會是未來孫中山研究的趨勢。
事實上,近代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儘管他們思想的興奮點和考慮問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他們的看法和觀點各異,但多數都是圍繞中國近代化這一時代主題立言行事的。他們或是近代化事業的積極支援者、推動者,或是近代化事業的反對者、抵抗者,由此導致了中國社會內部的分化,形成了不同政治派別,出現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選擇。近代中國各大政治集團、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爭論,正是圍繞中國要不要近代化以及選擇一條怎樣的近代化道路而進行的,他們的思想和主張都是對中國近代化這一時代主題的不同回應。所以,運用社會變遷和社會發展的近代化理論和方法對孫中山進行全面的研究,必將引起研究範式、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轉變,有利於拓展孫中山研究的領域和空間,也會豐富孫中山研究的內容,給孫中山研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有利於發揮史學研究關注現實、參與歷史的社會功能。所以,未來的孫中山研究仍然將會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但研究方法和評價的標准將會不同。在近代化視野下研究孫中山,不僅是為21世紀孫中山的研究拓展思路,而且也肯定會産生出更為豐碩的研究成果。 (《人民日報》2001.04.28)
(來源:河北團結網)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