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 24歲
課餘間往來于香港、澳門,發表對清朝政府不滿的言論,鼓動“勿敬朝廷”,被視為“大逆不道”,人稱其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為“四大寇”(翌年結識楊衢雲)。 致信香山縣籍退休官僚鄭藻如,提出傚法西方進行改良,在香山縣倡行興農桑、禁鴉片、普及教育,然後向全國推廣的建議(即著名的《致鄭藻如書》)。
1892年 26歲
是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考試成績為“最優異”;接受康得黎教務長頒發的西醫書院第一名畢業執照。是年秋,到澳門鏡湖醫院當西醫師,並開設中西藥局,“聲名鵲起……戶限為穿”。
1894年 28歲
是年,興中會成立。(7月,中日戰爭爆發) 年初,擬《上李鴻章書》,提出改革的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盡其流。”春,偕陳少白赴上海;6月,抵天津,未得李鴻章接見,上書亦不為採納。為此乃“憮然長嘆……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 11月 24日,二十余名進步華僑在夏威夷火奴魯魯舉行興中會成立大會,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提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制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
1895年 29歲
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在香港秘密策劃武裝起義。事泄失敗,遭清政府通緝。偕鄭士良、陳少白經香港逃亡日本,轉赴夏威夷;陸皓東、朱貴全、丘四被捕就義。(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1896年 30歲
由夏威夷經芝加哥赴紐約,轉渡英國,考察西方政治,在華僑中宣傳革命;10月,在倫敦遭清使館綁架軟禁;辛得老師康得黎、孟生等發動輿論力量,才將他拯救出來。這就是有名的“倫敦蒙難記”。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遭遇,獲得國際的關注,並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革命領導者。為人身安全,孫中山繼續在倫敦居留,並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礦産和經濟等書籍。在倫敦的研究和社會考察,使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有了更大的提升,他的三民主義的思想也更趨完整和成熟。 冬,發表英文版《倫敦被難記》。
1898年 32歲
10月26日,“百日維新”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倉猝逃至東京。孫中山準備前往慰問,建立友誼。但康有為以帝師自居,自稱不便與革命黨首領來往,託辭不見。兩天后,孫中山委陳少白拜訪康、梁,陳少白痛陳滿清政府的腐敗,非推翻改造不可。結果是不歡而散。
1899年 33歲
3月2日,宮崎寅藏為了促成兩黨合作,奔走其間。但康有為自稱有光緒皇帝的衣帶詔而以勤王領袖自居,並無合作的誠意。梁啟超開始也有合作的意思,但當孫中山前往會見時,他又藉故謝絕。 8月初,梁啟超前來會見孫中山。孫中山和梁啟超共商合併大計。經過討論後,梁啟超贊同兩黨合併,並推孫中山為會長,梁為副會長。會後,梁啟超將討論結果彙報給在新加坡逗留的康有為時,康有為非常生氣,並派人攜帶款項到日本,促梁啟超立刻赴檀香山辦理“保皇黨”的事務,不得延誤。於是兩黨合作的計劃告吹。 12月19日,梁啟超赴檀香山之前,請孫中山寫介紹信,介紹檀香山的朋友給他認識。孫中山不疑有他,寫信給自己的哥哥和多位僑商,請他們支援梁啟超。檀香山華僑接受到信後,對梁啟超非常禮遇,並且捐出鉅款。梁啟超極力向華僑宣傳,説“保皇黨”和“革命黨”原屬同流,名稱雖然不同,宗旨卻是一樣的。部分“興中會”的會員竟然被迷惑,變成“保皇黨”的會員。於是梁啟超就在檀香山創立“保皇黨”,並設立機關報《新中國報》,宣揚保皇思想。
(來源:孫中山紀念館網站)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