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跨越海峽的楊氏情緣

  時間:2008-03-03 13:17    來源:中國家譜網     
 
 

  在福建長泰縣陳巷鎮雪美村,一座堂號“瞻依堂”的“世美楊氏大宗祠”,坐北朝南,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始建於宋朝的老祠堂,述説了兩岸楊氏跨越海峽的深厚情緣。
   

  對照新舊族譜,盤點著兩岸楊氏發展史,瞻依堂理事會會長楊泰興如數家珍:“楊姓排位中華民族姓氏第六,入長泰歷史久遠,為長泰一大姓氏,遷臺曆史已近六百年。”最近,他們正在梳理陶塘洋楊氏族譜,將全面展現長泰上楊楊氏的遷徙變更情況。
   

  聽楊泰興講,長泰楊姓源於河南光州固始縣,是較早進入長泰縣的姓氏之一,境內現有上楊、下楊兩大支脈,陶塘洋楊姓俗稱上楊,縣城後庵、坂前楊姓俗稱下楊。自楊氏入長泰至今,已成當地望族,人才輩出,歷史上先後出了十多位進士。他們係長泰第一進士楊令聞的後代。
   

  在臺灣,開基始祖多係福建楊氏。幾百年來,楊氏對開發和建設臺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現在,楊氏在臺灣族人已達數十萬之多,列臺灣十大姓氏之一。
   

  目前,已知最早見諸古譜文字記載的漳州遷臺姓氏中,長泰人楊廷濟是遷臺最早的三種説法之一。據載,楊廷濟係長泰上楊十九世孫,名宜,據世系推算約于明永樂年間(一四0三到一四二四年)遷往臺灣,與楊廷濟同為十九世孫的楊廷科也遷居臺灣。也就從那時起,上楊楊姓族人相繼遷居臺灣或南洋謀生,清康熙年間下楊后裔也開始遷居臺灣。
   

  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增多,遷居臺灣的長泰上楊楊氏宗親及後代經常回大陸投資、懇親、捐資助學及捐贈修祠堂等。據統計,長泰上楊楊氏臺灣宗親前後共捐贈了數百萬元。一九九三年,臺胞楊佳惠、楊佳民兄弟為紀念其父親楊榮周,回家鄉捐資一百多萬元興建幼兒園、修葺先祖祠堂、鋪築村道水泥路。後來,楊佳惠次子楊長基也回到大陸,在蘇州投資興辦企業。一九九六年,臺灣宗親楊育元及其遠在美國的兒子楊益華共同出資六十多萬元,設立長泰楊育元獎學金,每年從基金中拿出近六萬元用於獎勵和資助學生。
   

  前不久,已耋耄之年的臺胞楊蔚章攜家眷回到闊別五十多年的家鄉探親。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他們感慨,幫助家鄉發展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以後一定要常回家看看,督促子孫多關注和回報家鄉。
   

  村中,年久失修的祠堂修葺一新,泥土路變成水了泥路,鄉村換了新面貌。這些變化正得益於楊佳民、楊蔚章等遷臺宗親的倡議和主動捐資。而石室、花坂洋、後庵、坂前四處楊氏宗祠分佈在長泰縣各地,見證了兩岸長泰楊氏割捨不斷的歷史淵源,也成了楊氏宗親婚喪娶嫁的重要活動場所和老人們的“俱樂部”。
   

  (來源:福建新聞網)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