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古姓的遷徙分佈

  時間:2006-05-15 14:39    來源:     
 
 

 

 臺灣,現聚居著古姓30000余人(1978年統計時有20000余人),在臺灣姓氏排名中列為第75位,人口遍佈島內各縣市,尤以桃園、新竹、苗栗、臺中為最。

  據陳紹馨、傅瑞德(Morton.H.Fried)合著的《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社會變遷的基本指標》第一冊,及潘英著的《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等資料顯示,早在1956年9月臺灣的古姓人口共4000人,實際人口應有16000人,佔當時臺灣總人口的0.2%,是臺灣“本省人”的第69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34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24大姓。

  資料還顯示,在全臺21個縣市中,古姓在桃園縣排為第 34大姓,在臺東縣排為第36大姓,在新竹縣和苗栗縣排為第 38大姓,在花蓮縣排為第41大姓。臺灣古姓相對“福佬人”、“外省人”和“其他省人”而言,在“客家人”及“先住民”中佔重要比例。

  島上古姓有來自大陸的漢族和世居本島宜蘭、花蓮縣的高山族。而自大陸遷往臺灣的,可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臺灣光復前,即1945年之前;一是光復後,即1945年日本投降之 後。居於島上的古姓,祖籍或原籍在廣東省的有90%,且大部分是客家人。

  臺灣在荷蘭人人侵之前,已有漢人來居。清初雖頒有禁海之令,由於或禁或弛,難阻偷渡者之外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但同時採納水師提督施瑯的建議,渡臺人民須領“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並得臺灣防海同知認可後,始可放行,且均不準攜帶家眷;又以“粵地屢為海盜淵叢”為由,禁止潮惠人來臺。禁令維持將近一百年才告解除,當時正值移民風潮最盛之際,此舉確實嚴重影響潮惠兩府的客家人來臺。不過,閩西、閩南及廣東嘉應州四縣的大量客家人,仍按照規定,順官道而來。又從康熙三十五年施瑯死後,禁令漸弛,粵籍客家人冒險偷渡來臺者,為數更多。即以古氏赴臺先祖而言,就有200多戶,對臺灣的開發和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1995年,古小彬與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古國瑞先生合作,決定編輯古氏文獻叢書第二部——《古氏淵源暨分支》,古小彬負責大陸各地的採訪工作,古國瑞負責臺灣全島的採訪,並多次晤面交流意見。經古國瑞先生全臺採訪而得的不完全統計,在臺灣光復前古姓遷去開基的約有160多人。其中福建省平和縣1人、廣東省梅縣40余人、廣東省五華縣74人、廣東省蕉嶺縣近40人、廣東省陸豐縣4人、廣東省惠來縣1人。

  從臺灣古氏現存族譜中已調查出最早去臺灣的時間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7年)。桃園縣楊梅《古氏族譜》載:二十七世達先公于康熙四十七年自廣東省長樂縣(今五華縣)鯉魚江高車子遷徙來臺,創業于桃園縣楊梅鎮上田心營盤腳。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初;福建省長泰縣人朱一貴聯絡黃殿、李勇、關外等人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佔領全臺,稱中興王。時有廣東省五華縣義民古蘭伯、古芬興隨起義軍人臺,居住于淡水港東西二里處。康熙年間來臺者還有:廣東省蕉嶺縣謝碑的古辛伯,遷居中部沿海;梅縣伯公凹的古九佩,遷居苗栗縣通宵鎮;梅縣的古弘貴、永祥、鳳祥、蘭祥等。

  雍正年間遷臺的計有:廣東省五華縣龍玉湖約的古登昌、鳳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窩;五華縣梅林約的古蘭桂、古傳先,居關西上橫坑;蕉嶺縣長潭的古祿祥,居苗栗縣銅鑼鎮;蕉嶺縣高塘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縣後龍;梅縣樟樹坪的古敬儒,居龍潭三坑。

  乾隆年間遷臺的計有:

  ① 廣東省五華縣琴口的古通俊兄弟,居龍潭;貯河石的古今成兄弟,居板橋;華陽的古蘭超兄弟,居龍潭。
  ② 蕉嶺縣高塘的古獻來,居豐原;黃土村的古廷啟,居霄裏;謝碑的古日鼎,居高雄市美濃鎮。
  ③ 梅縣的古君球兄弟,居關西;摺田的古奇耀,居高雄市美濃鎮;

  古田的古名成兄弟,居大雅;

  古莊鼎,居屏東縣車城;大立的古尚英6兄弟,居樹林山佳;鬆口鎮的古登淳叔侄6人,居龍潭大坪;樟樹坪的古熙璉兄弟,居龍潭八張犁。④陸豐縣古典章,居新竹縣湖口鎮;

  古秀章居苗栗縣三灣;黃塘的古應先,居彰化永靖。⑤惠來縣的古儒友,居苗栗縣銅鑼鎮,等等。

  嘉慶年間遷臺者計有:廣東省五華縣的古運高、運義、運章、順祥、繼祥、欽就、雲龍、雲祥、興周、康遜、振遜、麟昌、中純、世雍、芳魁等。梅縣的古鳳彩、玉達、秀生、秀鳳、福山、祿山、壽山、鵬奎等。蕉嶺縣的古亮鏵、亮保、炳務、昌發、芳齡、乾生、庚達等。

  道光年間遷臺者計有:廣東省五華縣的古慶雲、祥雲、壽雲、榮耀、宗耀、板耀、阿八、意元、章元、學元、運撟等。陸豐縣的古承立。梅縣的古集東、記伯等。
  同治年間遷臺者有廣東省五華縣陂坑的古春光,居新竹縣北埔。

  光緒年間至日本統治時期,有廣東省五華縣貯河石的古漢端,遷居桃園縣;

  古阿義經基隆到苗栗縣大湖開基。

  據《諸羅縣誌》載:“農頗易,無火耕水耨之勞,不糞自植。”(‘播種之後,聽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穫倍屣,余糧棲畝,庶物蕃盈。”

  古辛伯遷徙臺灣臺中府轄內落腳,務農為業。

  古熙瑞、古熙璉兄弟,來臺定居桃園經商,事業興隆發展,致富後在南炭廣植土地十八甲,子孫以從事商業為最多。

  古今英於今桃園縣八德霄裏白露村創業,後來事業擴展至百餘畝耕地。

  古蘭資在新竹新埔木方寮暫居,以佃農謀生計,忠厚勤奮,而得地主賜地創業。
  古慶瑞創基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經營茶業,耕作茶園,設有制茶廠,每季制茶業産量高達六十擔之多,揚名百里。

  古盛官約于清嘉慶、道光初葉來臺,初居苗栗縣烏梅坑,以染布為業。

  古欽就約于嘉慶年間來臺,與同船的象玉公二人,落腳基隆暫居,因基隆霧雨多而遷員林之後,轉移臺中石岡莊食水科創業。

  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後,臺灣光復。廣東省梅縣人古飄萍等隨前進指揮所人臺,進行臺灣的接管工作。之後,廣東梅縣籍的大律師古雲瓊、廣東五華縣籍的警官古奠基、廣西馬山縣籍的飛行員古可模、江西尋烏縣籍的古芹齋教授、江西上猶縣籍的軍醫古章文等大批古姓軍人、警務人員、律師、學者赴臺。特別是在1948—1950年期間,國民黨部隊中許多古姓高級將領前往臺灣,如江西省尋烏縣晨光鎮的古作邦將軍、古遊生將軍,江西省遂川縣樟木坑的古田才少將,廣東省五華縣安流鎮的古煥謨將軍,廣東省梅縣的古輝文上校等等。其間人臺的除了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南方諸省古姓外,還有陜西、貴州、四川、重慶、河南、山西等北方古姓。在這期間赴臺且知其下落者,計有400余人,相當於清代來臺開基古氏之半數,尤以廣東省居多。

  聚居在花蓮縣、宜蘭縣等地的高山族古姓,是在臺灣政府令高山族冠漢姓時才出現的。

(來源:《古姓史話》 作者:古小彬、古軍喜)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