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鄧姓

  時間:2006-04-25 13:16    來源:     
 
 


  鄧姓族人來臺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黃縣籍的鄭氏部屬鄧顯祖,在臺灣過世,死後並下葬在現在彰化縣的八卦山。其後,不斷有鄧姓族人從大陸遷徒到臺灣島上,許多文獻都記載鄧姓到臺灣地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明末清初之際渡海入臺的鄧姓族人,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為臺灣較大姓族之一。據臺灣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統計,鄧姓為臺灣第56大姓,按臺灣現有2209萬人口計算,臺灣人中有近6萬人姓鄧。 1953—1954年間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北、基隆、臺中、臺南、高雄5市,陽明山一特別區,及臺北、宜蘭、新竹、苗栗、臺中、南投、彰化、臺南、屏東、花蓮、澎湖11縣所作的調查表明,除桃園、雲林、臺東、高雄4縣外,全省居民828804戶中,有鄧姓2233戶,佔全部戶數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義、臺北 4縣鄧姓人口為最多,分別有370戶、357戶、290戶、261戶,4縣鄧姓佔全部臺灣鄧姓的近60%。

  從遷徙到臺灣的鄧姓族人的籍貫看,大多是從廣東遷入的

  1)臺中縣東勢鄧姓從廣東大埔縣遷入

  該族舊譜説:“……思維我祖世居粵地,開基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之歌都,後遷大埔縣桃源村居之,後至於我松陽公,率男上駕公、上南公,父子移居東都臺灣彰化縣貓務棟東上堡朴子籬內土外莊寓。最後我對生公率男諱古公、砌公,父子卜居東勢角中莊口,開創基地……衍派子孫興盛。” 

  2)臺北泰山鄉鄧姓從廣東饒平遷入

  開基始祖是鄧禹善,《鄧氏族譜》記載:鄧禹善育有二子,長子複利,字伯禮,次子復扇,字伯鐃。鄧伯禮死後即葬在泰山鄉的大窠口,“公未有生男,立房弟次子振海為嗣,在臺灣居住,又立其弟伯鐃之子振河為嗣”。振海、振河時,以開墾楓樹下水田及陂角果園為業。振河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去世,後子孫成立“鄧合源祭祀公業”。

  鄧禹善三伯鄧仕秩的三子禹盤 (1718—?),妻王氏“卒于臺地”,其子後遷臺東開墾。禹善五弟禹勢次子明芝“在淡水居住辭世”。禹善六弟禹祿次子復芝“在上淡水取室”。其具體渡臺時間,族譜中並未記載,但據上述推測,鄧姓族人約于康熙 (1662—1722)末年、雍正(1723—1735)初年來臺上淡水,後移至山腳地區開墾。

  3)臺灣歌謠曲之王鄧雨賢一家也是從廣東遷來的。鄧雨賢祖籍廣東省蕉嶺縣同福鄉矮車村下角鄧屋,來臺已第六代。

  鄧雨賢五世祖鄧彥拔生於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清嘉慶年間,由廣東蕉嶺攜眷渡海移墾臺灣。來臺之初先於海山堡彭福莊(今之樹林鎮)開墾。

  鄧雨賢高祖鄧縉光(義鐘)育有5子,縉光自幼好學,長大後自設私塾于鄉里,後移居新竹縣穹林鄉,繼續設塾教化鄉里,咸豐五年(1855年)考取府學第二名秀才,後移教于龍潭,穹林鄉親為感念其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特由鄭、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鄉文昌廟,以為紀念。

  鄧雨賢曾祖父鄧觀奇(兆熊),生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光緒八年終於龍潭,育有9子,其中長子瓊鳳(逢熙,鄧雨賢祖父)、七子鄧林鳳(廣熙),九子鄧博鳳(紹昌),一門三傑,同時為秀才,至今仍為鄉親所津津樂道。鄧瓊鳳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臺灣府奧籍府學第六名及歲貢生,與臺灣“文化協會”先驅邱逢甲、林獻堂等諸位先生熟識,並曾于穹林、龍潭等地開塾授徒。日本佔領時期亦曾任桃園廳參事。鄧雨賢七叔鄧林鳳則入縣學第四名,後遞補稟生,畢生於大溪、三坑仔、觀音、平鎮、高原等地設帳授徒。鄧雨賢九叔鄧博鳳則縣府二試,皆名列前茅。

  鄧雨賢之父鄧盛猶(旭東),生於龍潭,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執教于龍潭鄉“龍元宮”公學校。所謂的“公學校”是由日本人專為臺灣人所設的正式官方學校(課程相當於現在的國民小學,無年齡限制),正式的課程中有《漢文科》,用當地的語言來教《漢書》,擔任教師者除了具備當地母語條件外,《漢學》功力當然是必備條件。在龍潭這個典型的客家莊,具備上述條件及能力者,非出過“一門三秀才”的鄧家莫屬,鄧家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派老幺旭東先生接任工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為教學認真,績效卓著,應聘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現國北師院)(所謂的“國語”是指“日語”)漢文老師,以客語教漢文。鄧雨賢隨父親遷居臺灣。 

  4)近代以來,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不少鄧姓人到臺灣定居,鄧家彥、鄧青陽、鄧萃英、鄧惠芳、鄧龍光、鄧經儒、鄧文儀、鄧文來就是其中的幾位。
(來源:文化共用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