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祖國東海大陸架的南緣,與福建省隔海相望的臺灣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的臺灣人口約兩千三百萬,姓氏約一千七百個,這些姓氏家族的根源主要來自祖國大陸。
很早以來,劉姓就是臺灣島上的主要居民之一。據日佔時期1930年的姓氏抽樣調查,在當時臺灣的31003戶193個姓氏中,劉姓人口占3.2%,排在第9位。1954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的不完全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當時臺灣共有737個姓氏,而劉姓佔當時人口的3%,仍排在第9位。據臺灣文獻委員會的最新人口姓氏調查資料統計,在今日臺灣的2300萬人口1700個姓氏中,劉姓仍佔3%左右,人口約60多萬,在臺灣姓氏中排在第8位。
臺灣劉姓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其次是廣東和江浙地區。
劉姓進入臺灣的歷史,因典籍記載不詳,明朝以前已不可考。有明確記載的劉姓入臺,較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主要是隨鄭成功大軍進去的,比較著名的有平和人劉茂燕、劉德龍等。這可視為劉姓遷入臺灣的第1個高峰期。
清朝是劉姓入臺的第2個高峰時期。據臺灣中華文化基金會編的《中華文化百科全書》記載,康熙年間就有大批劉姓到臺灣墾殖,如廣東人劉志瑞徙臺,居彰化河東社。乾隆年間又有廣東人劉宗由林杞埔入墾魚頭堡,劉啟東招大埔曾、何、巫三姓開墾今臺中東勢鎮石岡、土牛莊等地,劉中立開墾棟東上堡社寮角,安溪人劉秉盛開墾今臺北新店鎮張北時七張等地。乾隆年間,還有劉姓始祖監明公派下第140代孫劉九朗公由五華渡海入臺,定居新竹埔;第147代劉奇由長樂縣鷓鴣鎮渡海遷臺,居中壢分移紅毛田、新埔等處;第156代劉亨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平和縣新安裏率妻子渡海來臺,徙居淡水縣的新莊、中港厝,後裔還分居萬華、基隆等地。
1949年國民黨政權從大陸敗退臺灣,大批劉姓家族也隨之入臺,從而形成了劉姓入臺的第3個高潮。這批遷臺的劉氏族人,大都對大陸故鄉和親人情有深厚感情,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解凍,這批劉姓成員在關注大陸經濟建設的同時,還往往都熱衷於續修家譜和回鄉尋根問祖的事宜。
在臺灣現代社會中,劉姓也起了巨大的作用,産生了大批優秀的人物。
南雄劉氏
先從南雄第一大姓劉姓來看,劉氏先祖遷入南雄的先後有60多族。遷入時間除極少數在宋末外,其餘多在明代至清初。他們來自客家大本營贛南的信豐、龍南、興國、南安、上猶、安遠以及閩西的武平,約有一半則是先從贛南、閩西遷至始興而後再遷入南雄。劉族散居於24個鎮179個村,而多聚居於盆地中心的湖口、珠璣、黎口、全安、黃坑等鎮,湖口鎮劉氏佔該鎮總人口的16%,黎口鎮、珠璣鎮都佔10%以上。
明代清初,特別是明嘉靖前後,始興大批氏族遷徙南雄,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嘉靖前後,龍南一帶盜寇蜂起,流劫鄉村,始興與龍南毗連,而又比較富裕,首當其衝,許多氏族不堪騷擾而向南雄遷徙。據《直隸南雄州志》載:“弘治六年,強賊李三奴剽掠始興。”“正德七年,安遠同寇流劫鄉村。” “嘉靖廿四年冬,流賊逼郡城,肆行劫掠。”“卅五年十一月平明,龍南賊直達小東門,焚掠民家,勢甚猖獗。”、“卅七年,龍南賊犯始興石坑等處,知府章接禦之,敗績,為賊所傷者數百人。”、“隆慶元年夏四月,龍南賊流劫鄉村,知府周思文招撫歸業”。在當時的情況下,南雄與始興相對來説,南雄離龍南遠些,而且是府治所在地,防禦力量也強得多,因此,始興不少氏族便很自然地來南雄尋找安居樂業之所。這是客家人祖祖輩輩在輾轉遷徙中形成的本能。
五里山劉族始遷祖劉弘于清順治間自閩西建寧縣遷來,斜頭下陳族于清乾隆年間自溪塘遷入。巨富葉廷榮于清乾隆末由烏逕遷人雄城經商。由此可見,早期于宋代遷來南雄城的氏族,雖歷經七八百年,但在社會動亂時後裔多已外遷他處,在城人口不多。元代以後遷來城內的氏族來自四面八方,聚散無常,所以説南雄城無大姓巨族,而且多屬客家民係。
臺灣新竹劉氏
臺灣新竹有一支開七公巨淵房清公支宗貴派劉氏。他們的族係是:1世劉開七→2世劉廣傳→3世劉巨淵→4世劉清→5世劉宗貴→6世劉文和→7世劉四八郎→8世劉百四郎→9世劉千五郎→10世劉英明→11世劉彥正→12世劉宗德→13世劉崇勳→14世劉元美→15世劉廷彰→16世劉觀海→17世劉天爵→18世劉臺弼→19世劉士祿→20世劉可異(來臺祖)→21世劉傳業→22世劉萬照→23世劉世盛→24世劉守科→25世劉錢娘→26世劉興典→27世劉德泉→
這一支劉氏是在康熙年間自廣東饒平遷徙渡臺定居的。 來自臺灣新竹的劉氏子孫劉星明,通過網際網路請興寧劉氏宗親聯誼會協助找尋目前在廣東那些地方還有四八郎公這一脈的裔孫們,希望能借你們的幫助完成尋根訪祖的心願。 經查2004年新編揚康《劉氏族譜》,現在廣東省饒平縣新豐鎮楊康鄉以信卿公為始祖,涵頭寨、弦歌都新寨、浮殿社石井鄉、溪口鄉、新安、石黿頭、澄海南洋,漳州漳浦等地有這一脈的裔孫們。
臺灣柳營劉氏
據柳營劉氏族譜記載,臺灣柳營劉氏從大陸遷臺時期在明清之際。來臺開基始祖名叫劉茂燕,是劉姓開派始祖劉監明的第153代孫、福建和平派劉氏的第20代孫。
劉茂燕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8年),卒子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劉茂燕原籍漳州府平和縣新安裏上和社大坤鄉,是鄭成功手下的一名參軍,當年在南京戰役中陣亡。後來鄭成功渡海來臺時,對陣亡將士的孤兒寡婦非常憐恤,曾下令將大批陣亡將士家屬同遷臺灣。劉茂燕的獨子劉球成,就是在這個時候奉命率領他的母親蔡氏一同隨鄭成功渡海遷來臺灣的。因此,劉球成實為柳營劉氏來臺灣的第1世祖。
劉球成遷臺後,最初與母親蔡氏居住在臺南南戲院。後移居麻豆打鐵巷,到他的兒子劉漢、劉旭時,又定居於查畝營(即今柳營),後裔繁衍發達,成為臺灣劉氏中的名門望族,時人稱之為柳營劉氏。
柳營劉氏遷臺後,到今天已繁衍到劉茂燕的第12代,也即劉監明的第164代孫。其傳遞世系如下:
劉茂燕--劉球成--劉旭--劉福--劉日純(劉全)--劉東坡(思鑾)--劉價藩--劉焜煌--劉湘潭--劉清井--劉寬仁--劉建廷、劉建良。
其中,第3代劉旭(1682-1758年),曾任宣威將軍;第5代劉日純官任奉政大夫,首創劉氏祭祀公業;第6代劉東坡飽讀詩書,但不幸在渡海回大陸參加鄉試時遇海難去世;第7代劉價藩的同輩兄弟有劉超群曾考取嘉慶舉人;第10代劉清井,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臺灣臺南醫院院長。本世紀柳營劉氏從事醫學事業者很多,大都頗有成就,如劉清井的同輩兄弟劉楓橋,也是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畢業。
柳營劉氏後來又發展到臺灣各地,還有人遷居到日本、德國等國家。
臺灣文山劉氏
據臺灣《中國姓氏源流統譜》記載,臺灣文山開基始祖劉堯福,為劉姓大始祖劉監明的第156代孫。該支劉氏在臺灣已傳6代,今天已到第162代。 劉氏來臺世系如下:
劉堯福--劉桂--劉維神--劉金屋--劉阿添--劉松吉、劉松慶。
臺灣嘉義劉氏
嘉義劉氏形成于明末清初,來自福建,以劉茂燕、劉球成父子為入臺開基始祖。
據臺灣嘉義《劉氏族譜》記載,嘉義劉氏開基始祖劉茂燕,福建大埤鄉(今福建省雲霄縣下河鄉大埤村)人,是鄭成功手下的一員將領。南明永歷十三年(1659年),劉茂燕隨鄭成功北伐圍攻南京,在戰鬥中陣亡。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撫恤陣亡將士,派人到劉茂燕家鄉,將劉茂燕夫人蔡氏和兒子劉球成接入臺灣。劉球成母子起初居住在東寧、後遷查畝營,後定居該地,建立家業。劉球成有3個兒子,分為查畝營劉氏三大房,後裔極為興旺發達,傳到今天已發展到一萬多人。
高雄仁武劉氏
據仁武劉氏族譜記載,臺灣高雄仁武村劉氏的入臺時間是明末清初,開基始祖劉成。
劉成原籍江蘇常州府無錫縣二十四都,這支家族的世傳郡望是"彭城郡",至今仍自稱為彭城劉氏。渡海來臺的原因大約是隨鄭成功的部隊抗清入臺。
劉氏家族以種稻起家,後來家業興旺,富甲一方,成為臺灣高雄縣仁武村的名門望族。隨著家族的發展壯大,仁武劉氏有一支族人還播遷至臺南縣的永康,而且在那裏同樣基業雄厚,堪稱望族。據記載,這支劉氏家族到今天已經繁衍為數千戶人家,族人蹤跡遍及臺灣全省各地,但仍以仁武和永康兩地為大本營,族人世代聚族而居。
仁武劉氏修撰有自己的族譜,並在仁武村仁春巷建立了劉氏宗族祖廟--長春祠。這是一座規模宏偉的有江蘇風格的傳統建築,有三正房,三落院,左四右五九間側房,稱為"三房九龍"。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日,劉氏家族都要在"長春祠"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和宗族聯歡活動。
臺灣枋寮瑞閣劉氏
瑞閣劉氏形成于清中期,來自廣東潮州,渡臺時期是在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劉延轉入臺開基始祖,以劉源明為受姓第1世大始祖。
據今人臺灣劉天楨先生所編《瑞閣劉氏家乘》記載,瑞閣劉氏屬於中山劉氏大宗中的客家劉氏一派。開基始祖劉延轉,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揚康鄉,是開姓大始祖劉源明的第158代孫、客家劉氏入粵大始祖劉開七的第22代孫、廣東潮州揚康始祖的第12代孫。
據族譜記載,當年客家人入粵大始祖劉開七生子劉廣傳,劉廣傳生十四子,其中第四子劉巨淵因亂世從福建寧化縣遷到福建上杭縣苦竹村。劉巨淵生八子:劉濾、劉沄、劉清、劉瀣,劉澄、劉洤、劉滄、劉深。劉清居廣東大埔,他的兒子劉祥富,居廣東大埔松柏坑,又生八子,分居江南各省。劉祥富生子劉承信。劉承信的第3個兒子劉四十九郎,原居海陽新安寨,後移居石井,生一子名叫劉建陽。劉建陽官至潁州通判,又從石井移居廣東潮安溪口,成為溪口劉氏的開基始祖。劉建陽的曾孫劉信卿,又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溪口遷到饒平揚康鄉,後裔形成揚康劉氏。劉信卿的第12代孫就是入臺始祖劉延轉。
清朝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入臺開基始祖劉延轉(字學悟)兄弟3人隨母詹氏自潮州揚康鄉渡海遷臺灣,落籍臺灣省淡水廳鹽水港(今臺灣新竹香山)。登陸臺灣後,劉氏兄弟胼手胝足,披荊斬棘,開墾荒地。此後,大約在西元1790年,劉延轉又舉家遷入新埔枋寮,後裔世代居於此,形成臺灣劉氏的一個重要支派--新埔枋寮劉氏,又稱瑞閣劉氏。
枋寮劉氏到今日,已傳到入臺開基始祖劉廷轉的第20代,人口發展到三千余人。劉氏族人主要集中在新埔,廣泛分佈在全臺灣各地,從事農、工、商、學、政各種行業。
(來源:劉氏族譜 劉氏家園)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