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闕氏,可説全縣入閩始祖文山公的後裔,北宋末,文山公拜相福建泉州,南宋初退隱居龍岩城之後,孫宣義公拓業至嶺下(含永定縣龍潭鄉聯中村),以後發展世系如下圖:
文山 友慶 宣義 懸慰 八史 (1060—1135)(1100—1165) (1145—1217) (1190—1260) (1220—1260) (拜相泉州定居龍岩城內) (創業永定嶺下)
文興(1250—1280) 一郎號應龍 七郎(子孫居廣東梅縣、豐盛) (謚英毅侯,子孫族居永定縣)(1277—1314) 念三郎(1304—1372.子孫) 文運(元初遷居金山水潮) 三大房族居永定縣 文政(元初遷居今上杭秀坑,江西興國闕氏90%是文政公後裔) 文祥(明代子孫離永定遷上杭梅溪寨,其中一支遷長汀城五通街)
明正德年間(1506—1520),永定念三郎公的後裔成祖公離永定境(成祖公以上在永定的世系,近八年來,遍閱闕姓三大房的古譜,未查得有名成祖的祖公,編者認為:成祖公本名可能為成□或□成,查得名字有成字的,又不是明正德年間人。也可能成祖公在藍洋仙逝時,依古禮所取的私謚,故永定古譜無記載)移居閩南的南安縣27都坂埔,生子長廷貴、次廷選,後廷選公遷居同安縣,縣裔遂失稽考。廷貴公旋即也離坂埔,遷肇于南安縣29都蟹坑鄉藍洋厝(現名東田鎮岐山村西岐自然村,已無闕姓,住地基址仍存),今臺灣汐止、南港闕氏尊成祖公為一世祖。清雍正中葉至乾隆年間,藍洋闕氏七世諸公,分批離藍洋厝渡海至臺墾殖,最先落腳于橫科頭(含臺北縣汐止),三代之後,由於人丁興旺,復分肇于南港仔莊,開姐後山坡莊(舊地名)之東邊土地。其後,墾殖面積沿灌溉之水延伸至埤子堵、浮圳頭、番仔埔及大竹圍等地,成為當地巨族。今南港闕氏是五世祖朝聘公的後裔(東房),今有丁口6000余人。而汐止闕氏是五世祖朝熙公的後裔(西房),現有丁口2000余人。
日寇據臺前從閩南遷臺灣的還有文運公的後裔,元初、文運公任漳州府府學教授之後,定居於漳州府南靖縣金山水朝,在明代,亦有派生到漳州 府龍溪等地,就水潮闕氏,到明代後期,人口已發展到近2000人,明末,由於天災、兵禍、瘟疫在水潮交替為害,族人紛紛外遷,向廣東、廣西、臺灣等地遷移,由於水潮族譜佚,代遠事湮,外遷闕氏各支的世系已無法稽考,今臺灣宜蘭闕氏,是從龍溪縣遷臺;雲林、嘉義等地闕氏,是從南靖縣遷臺,筆者認為,應是文運公的後裔。
臺灣光復之後的1945—1949年間,有福建永定縣、長汀縣,江西省興國縣、湖南省寧遠縣、新田縣,廣東省豐盛縣(以上均文山公的後裔)等地的族人,因經商、從政或教育、從軍而渡臺為數不少,半個世紀以來,多數家庭丁口,業有所成,均對祖籍公益事業有所貢獻。
今臺灣闕氏,多集居於臺北市、臺北縣外,並分佈于基隆市、宜蘭縣、桃源縣、新竹縣、苗粟縣、臺中市、臺中縣、臺南縣、南投市、雲林縣等地。據臺灣省文獻載,在1960年之際,闕姓高居為全臺第107位大姓,總丁口已達一萬餘人。
附記:南安調查簡報
猶水之有源、樹之有根,臺灣闕氏宗親根植大陸,源遠而流長。
飲水思源。明朝正德年間,臺灣闕氏始祖成祖公由福建省永定縣遷往南安縣開基,遞傳四代後,五世祖乾聘、朝熙兩公兄弟再遷往臺灣。臺北市、臺北縣闕氏宗親會成立後,曾數次致函南安縣有關部門,請求協助查詢南安縣闕姓的繁衍情況,但均未獲滿意之答覆。去冬臺灣宗親又派茂冬先生親往南安縣調查,又因交通不便,未能親臨祖籍地探詢。今年八月,臺北市宗親會舉行理臨事會會議,決定在適當時勢候組團來大陸尋根問祖。因此行前必須查清南安縣祖居地的現狀,以便安排尋根路線。八月底臺北市宗親會總幹事、我的胞兄啟春來電話,要求我近期務必親往南安,完成宗親交辦的調查任務。
9月1日我乘車前往南安縣。2日拜訪該縣對臺工作部。説明來意後,洪部長極為重視派黃世目先生陪同,一一走訪了縣誌辦、人口普查辦、地名辦等單位。經查閱人口普查統計資料,説明南安境內已無闕姓後裔。據查地名辦提供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成祖公原居地—二十九都蟹坑鄉藍洋厝,現為東田鎮之岐山村西岐自然村。
9月3日,南安縣對臺部洪部長派出公車,由黃世目先生和縣臺聯何先生陪同,專程前往東田鎮岐山村。在當地老人指引下,我們實地察看了闕厝遺址:位於一處山坡,宅基已辟為耕地,但屋基後石砌護坎仍保持完好。據老人回憶,闕厝屬土木結構、瓦項建築,坐東朝西,中有廳堂,兩邊有廂房,因年代久遠,後裔外遷無人管業,逐漸破舊崩塌,1958年平整為農地種植地瓜至今。當日因時間關係,無法搜尋祖墳保存情況,特委託東田鎮政府臺聯周先生日後代為查詢。
我返回永定後,9月8日南安縣對臺部黃世目先生來電話,轉知東田鎮臺聯周先生搜尋到三世祖墳,墓碑文如下(電話記錄):
雙 顯考闕婿公 三世祖 清 墓 葬 妣 陳婿媽 祖墳葬在行坑尾大石侖厝後溝(小地名),與臺灣譜所載三世祖逸所公資料基本吻合。
10月30日,南安縣對臺部黃世目先生再次來電話:稱最近收到臺灣闕氏宗親會來信後,該部委託東田鎮臺聯周先生再度查詢闕氏祖墳,又找到了一世祖成祖公墳,而四世祖墳則有可能平整土地時覆蓋于地下,在此予以轉知。 根據臺灣族譜記載和以上調查,成祖公遷南安後,計繁生動活潑四代,二世祖廷選公移居同安,南安僅留廷貴公一脈,至五世祖朝聘、朝熙公兄弟遷臺後,南安已無闕姓後裔。至於成祖公由永定哪一宗支分出,仍在查詢之中。南安縣雖位於閩南沿海,但東田鎮之岐山村卻是個與安溪縣、同安縣毗鄰的偏僻山村,經濟相對落後,由此可見數百年前祖輩創業之艱辛。臺灣成祖公後裔理當爭取機會組團來閩雪根問祖,祭拜祖墳,以慰先祖在天之靈。 感謝南安縣對臺部洪部長、黃世目先生、東田鎮政府的熱情接待和無私幫助。(闕啟湘) 1993年10月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