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省羅氏概況

  時間:2006-04-17 14:41    來源:     
 
 


  臺灣與福建隔海相望,古代隸屬福建省,為臺灣府。羅氏入臺,據《臺灣省志》記載,始於康熙年間,以粵籍為多,尤以羅彥章、彥邦與羅德達派居多。彥章、彥邦與德達在家譜上為叔侄關係,居於廣東陸豐、鎮平、長樂等地,分別於清初渡海來臺。而粵東羅氏的始遷祖大都來自福建。其二當推福建,原籍屬於漳州詔安、平和、南靖,泉州同安,汀洲寧化、連城等地居多。臺灣羅氏不管來自何地、何支系,但大都奉“豫章”為郡望,奉漢大將羅珠為豫章羅氏始祖。在血緣關係上是一氣連枝,共本同源。以下述略臺灣羅氏概況。

一、羅氏入臺

  從有關資料來看,當年廷平郡王鄭成功開臺的功臣之一,鄭氏麾下官拜水師都督的羅蘊章,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永歷十五年(1661)的四月間,鄭成功自福建率領大軍攻入當時在荷蘭控制下的臺灣,一路軍威揚武,勢如破竹。到了八月間,荷蘭人從東印度調來的水師馳至,面對敵人的鐵甲戰船,鄭成功當機立斷,派出了手下最得力的大將羅蘊章、陳澤、和陳繼美等人迎戰,在同仇敵愾的高昂士氣下,果然把船堅炮利的荷蘭人打得抱頭而竄,從此不敢再來侵犯臺灣,使得臺灣成為了鄭氏反清復明大業的基地。

  在當年鄭氏麾下的如雲戰將中,羅蘊章無疑是最受倚重,也最為忠貞的少數大將之一。他追隨鄭成功的時間相當長,不但曾經從徵江南,經略蕪湖一帶,而且曾經率軍鎮守舟山,防禦控制長江上流的清軍。像這樣一位屢次擔任要務的人物,以“勞苦功高”四個字來形容他,應該是十分恰當的。 

  羅蘊章是于永歷十五年四月到達臺灣的,他既然矢志追隨鄭氏獻身反清復明的大業,則可以想見,他的家眷以至族人,必定有不少人跟著他來到了臺灣,這些人,很可能便是最早出現于臺灣的羅姓,後來,鄭克塽降清後,清廷為了杜絕後患,雖然曾把鄭氏的部屬大量遣返內地,但是,卻也有不少人躲過清廷的監視,繼續留在臺灣,其後,以識途老馬的身份捲土重來者,更不在少數。

  在這種情形下,羅蘊章的後裔就此紮根臺灣,儘管迄今找不到具體的證據,但可能性還是極高的。

  有具體文獻可考的羅姓入臺記錄,始見於前清的雍正年間,截至目前為止,約有下列數項:

  《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雍正初年,有一位羅姓漳州人,與郭、何二姓前往現在的基隆市開墾。

  連橫《臺灣通史》:雍正十一年(1733),廣東陸豐人羅朝宗、黃魁興、官阿夫等人,合墾於今新竹縣十一股之福興莊及中岑、大竹圍、下嵌、頭厝等地。 

  “臺灣篇”:雍正十一年(1733),羅合泉與泉州人廖玉合墾于東螺西堡新莊仔莊。 

  “新竹文獻會通訊”:乾隆四十一年(1776),羅、魏等八姓,合購今新竹縣竹東鎮舊員山子番仔湖冢牧地。

  “臺灣篇”:嘉慶十六年(1811),學人羅德義,入墾揀東上堡水底寮。 

  《臺灣省通志》:嘉慶二十三年(1818),董事羅茂松,捐修今嘉義縣水上鄉的湖內橋,目前,他的後裔在湖內一地,仍然十分昌盛。 

  周璽《彰化縣誌》:道光十四年(1834),羅桂芳與劉濟川等人合設義渡,其後並於道光二十年(1840)捐修彰化縣學。

  《嘉義縣古碑文集》:道光十六年(1836),殷戶羅全捐修嘉義城。 

  “新竹文獻會通訊”: 同治六年(1867),羅阿傳入墾今新竹縣關西鎮八股、十股、湳湖。 

  據臺灣羅森棟教授寫給羅香林教授的信中可窺見入臺羅氏之一斑:家書有言:“水路去廈門,搭大船過汕頭,又汕頭搭船過碣石,又碣石搭船過烏嵌,又烏嵌搭船過東海,上陸豐縣,黃堂大安屯上寮鄉,祖堂公厝豫章堂”。又言:“分支於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又上黃堂大安屯,方角都,為吾族遷粵始祖”。由上言可知,陸豐之羅族,是由福建西南遷入廣東諸羅族之一小部分而已。

  據統計,民國期間,羅氏擔任少將以上軍政要員達近百人之多,1949年前後,有大量羅氏因各種原因進入臺灣,大大增加了臺灣省羅氏的數量,此情況可從羅氏人物一節獲得證實,他們的籍貫已不單單是閩、粵。而是擴大為湖南、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大大豐富了臺灣羅氏源流、世系。

以下列表簡介羅氏入臺情況:

羅氏入臺簡表

依次為:時 間、姓 名、籍 貫、事 跡

  永歷三一年 羅允玉、允文、羅如和 廣東惠州陸豐 兄弟三人渡海來臺,自淡水登陸,居於竹北二堡九斗莊(今桃園縣新屋鄉九斗村)。
  康熙五五年 羅委善 廣東惠州陸豐 與大埔縣人張達京、劉元龍,饒平縣人吳籠賜,陸豐縣人林俊曾合墾新廣莊(今臺中縣神罔鄉神罔、莊前二村)。
  康熙末期 羅正遇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桃園縣,分傳至桃園縣新屋鄉、龍潭鄉。
  雍正初年 羅 某 福建漳州 與郭、何二姓由淡水入墾今基隆市。
  雍正八年 羅朝章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與郭青山等合墾竹北二堡員山莊、中侖莊、福興莊十一股(昔今新竹縣新豐鄉)。“臺灣通史”作:“羅朝宗”。並謂:“朝宗,陸豐人,雍正十一年,偕其縣人黃魁興、官阿笑,合墾十一股之福興荘及中侖、大竹圍、下嵌、頭厝等地。”
  雍正十年 羅遣坤 廣東潮州大埔 墾居今新竹縣竹北市。
  雍正 羅允玉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桃園縣楊梅鎮。
  雍正 羅魁福 廣東潮州饒平 墾居今桃園縣龜山鄉。
  雍正 羅毓朗 福建漳州平和 墾居今臺北市,後遷墾至臺北土成鄉。
  雍正 羅家賞、羅 龍 廣東潮州大埔 二人與饒平縣人劉授臣、詹永聖、林仁桂,鎮平縣人劉補入墾潭仔墘莊(今臺中縣潭子鄉潭北、潭秀、潭陽等村)。一説為乾隆中期。
  雍正年間 羅開運、羅維齊 廣東嘉應鎮平 父子二人初居於淡水,未幾,開運回原籍,維齊留於此地,其孫則遷至鹹菜硼街(今新竹縣關西鎮)。
  雍正年間 羅 舉、羅生基、羅權受 福建汀州寧化 羅舉與羅生基、羅權受三人初居於下淡水(今屏東縣一帶),後遷至今蘭陽一帶(今宜蘭)
  乾隆初期 羅萬韜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桃園新屋鄉。
  乾隆初期 羅仕朋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苗栗縣頭份鎮。
  乾隆初期 羅志賢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臺中縣東勢鎮。一説墾居今臺中市。其裔羅順興今居於臺中市北屯區。
  乾隆初期 羅煥依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德達派下,墾居今臺北縣淡水鎮。
  乾隆初期 羅仁科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德達派下,墾居今新竹縣新豐鄉。
  乾隆初期 羅其章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德達派下,墾居今苗栗縣頭份鄉。
  乾隆初期 羅進升 廣東嘉應鎮平 墾今苗栗縣苑裏鎮,子孫居於苗栗縣公館鄉、苗栗市等地。
  乾隆初期 羅天球 福建泉州同安 由廈門入墾今臺北縣八里鄉。
  乾隆初期 羅 旗 福建漳州平和 墾居今屏東縣崁頂鄉。
  乾隆初期 羅天透 福建漳州平和 墾居今桃園縣龜山鄉。
  乾隆初期 羅文色 福建漳州詔安 墾居今臺北市北投區。
  乾隆初期 羅 隊 福建漳州詔安 墾居今桃園縣龜山鄉,後代分傳至桃園縣。
  乾隆初期 羅道興 福建漳州詔安 墾居今桃園市一帶。
  乾隆初期 羅 甘 福建漳州南靖 墾居今南投縣竹山鎮。
  乾隆二年 羅芳華 廣東嘉應州鎮平 入墾今苗栗縣苑裏鎮,後移墾至三義鄉,子孫亦居三義鄉。
  乾隆二、三年 羅開千 廣東嘉應梅縣 其兄弟數人,由竹塹(今新竹)遷往苗栗一堡田寮(今苗栗市福星裏)拓墾。繼之,又開發大田莊(今苗栗市福麗裏)。
  乾隆十六年 羅德達 廣東嘉應鎮平 與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嘗派下人等,于苗栗縣竹南縣、頭份鎮間建村落,後以祖籍地鎮平廣福鄉鐵坑之開基祖羅德達為名建立嘗會,成立“羅德達嘗”,設宗祀于頭份鎮田寮裏。
  乾隆十九年 羅清新 廣東嘉應鎮平 遷居於苗栗縣,子孫亦居於苗栗縣頭份鎮經商或務農。
  乾隆十九年 羅煥粵 廣東嘉應鎮平 與永定縣人廬禎誠、曾日育墾大里杙街(今臺中縣大里鄉大里、新里二村),後於嘉慶年間遷墾至銅鑼鄉,子孫亦居於此。
  乾隆中期 羅佳升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新竹市一帶。
  乾隆中期 羅上威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新竹縣湖口鄉。一説其初遷至新竹,後遷入臺中市。
  乾隆中期 羅信慨 廣東潮州饒平 墾居今桃園縣中壢一帶。
  乾隆中期 羅雲秀 廣東潮州饒平 墾居今苗栗縣通霄鎮。
  乾隆中期 羅德保 廣東潮州大埔 墾居今桃園縣平鎮鄉。
  乾隆中期 羅于明 廣東潮州大埔 墾居今桃園縣中壢市一帶。
  乾隆中期 羅幹侯 廣東潮州豐順 與饒平縣人鄭芝仲、大埔縣人嚴友端、嚴友臺、嚴友梅入墾戎蘆墩岸裏新莊(今臺中縣豐原市)。
  乾隆中期 羅天基 廣東潮州豐順 墾居今臺中縣東勢鎮一帶。
  乾隆中期 羅斯院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德達派下,墾居今新竹縣新埔鎮一帶。
  乾隆中期 羅秀俊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德達派下,墾居今新竹縣關西鎮一帶。
  乾隆中期 羅文蓋 福建漳州平和 墾居今臺北縣土城鄉。
  乾隆中期 羅仲桂 福建漳州平和 墾居今臺中縣潭子鄉。
  乾隆中期 羅仲歸 福建漳州平和 墾居今臺中市北屯區一帶。
  乾隆四一年 羅 某 與魏、張、邱、吳、官、童、王、李、鄭諸姓購今新竹縣竹東鎮舊員山仔番仔湖冢牧埔。
  乾隆末期 羅鳳章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桃園縣楊梅鎮。
  乾隆末期 羅俊宗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新竹縣竹東鎮。
  乾隆末期 羅幹標 廣東惠州陸豐 屬羅彥章派下,墾居今新竹縣新豐鄉。
  乾隆末期 羅登高 廣東潮州饒平 墾居今臺中縣東勢鎮。一説遷至今臺中市,某裔羅秋成居今臺中市一帶。
  乾隆末年 羅大珣、羅仲聚 福建漳州詔安 二人墾今臺中市一帶。一説“羅大珣”為“羅大眴”,其裔羅阿獅今居於臺中市西屯區。
  乾隆 羅佳進 廣東嘉應鎮平 入墾今苗栗縣頭份鎮,其裔分傳至今苗栗頭份鎮及臺中市。
  嘉慶三年 羅鵬申、羅鵬明 廣東惠州陸豐 兄弟二人墾於今苗栗縣頭份鎮,兄為農,弟為商。鵬明乃從事“帶路”工作,且兼生意,往返兩地,但于嘉慶九年逝于原鄉。鵬申于道光元年遷至下橫坑莊(今新竹縣關西鎮新力裏),繼續開墾。鵬申長子華酉于開墾時遭番害,故復遷至汶水坑(今新竹縣新埔鎮清水裏);道光二十七年,又遷往糞箕窩莊(今新竹縣湖口鄉番湖村)居住。裔孫羅石增曾參加乙未抗日之戰,死於新埔口鎮枋寮義民廟附近,其裔仍居於湖口鄉。
  嘉慶七年 羅淑章 廣東惠州長樂 屬90世羅彥邦派下,後裔另立93世羅寧為一世祖,續傳至十六世羅叔章。于嘉慶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從廣東省長樂縣(今五華)棉洋約羅公嶺山子下家中攜幼子展科、展槐兄弟移居臺灣府竹塹城。墾居今新竹縣竹北市。(編者注:臺灣羅文有供稿補充、修改)
  嘉慶十六年 羅德義 廣東 墾水底寮莊(今臺中縣新社鄉)。
  嘉慶二三年 羅茂松 墾今嘉義縣水上鄉湖內裏一帶。
  嘉慶二五年 羅家保、家揚、羅君龍 廣東嘉應長樂 屬羅彥章派下,兄弟三人墾居今新竹縣芎林鄉。
  嘉慶 羅秀之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德達派下,墾居今新竹縣竹東鎮。
  嘉慶 羅木熙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德達派下,墾居今南投市一帶。
  嘉慶 羅玱錦、萬福 廣東嘉應鎮平 屬羅彥邦派下,二人墾居今苗栗市一帶。
  嘉慶 羅淑齊 廣東嘉應鎮平 墾居今苗栗縣頭份鎮。
  嘉慶 羅玉麟 廣東嘉應鎮平 墾居今臺中縣東勢鎮。
  嘉慶 羅孟良、羅水 福建漳州平和 二人墾居今桃園市一帶。
  道光 羅宗福 廣東潮州潮陽 居於諸羅縣城西門街(今嘉義市),經營農具店。
  道光 羅萬隆 廣東惠州陸豐 墾居今新竹縣關西鎮。
  道光 羅神宗 福建漳州詔安 墾居今臺中縣豐原市一帶。
  道光 羅家揚 廣東惠州陸豐 墾居於大湳埔莊(今苗栗縣南莊鄉南富村)。
  同治六年 羅阿傳 墾南湖莊十股(今新竹縣關西鎮)。


二、人口分佈

  據統計,1957年,羅氏人口在臺灣省排名第29位,1979年排名第28位,可見在臺灣省,羅氏人口的發展較快,22年,約一代人時間,人口排位晉陞一位。據高育仁等《重修臺灣省通志》,羅氏在臺灣省的分佈、戶數、人口、位次如下:

宜蘭縣:89戶,4199人,18位
新竹縣:1325戶,13073人,15位
苗粟縣:1448戶,12771人,10位
南投縣:671戶,19位
嘉義縣:1231戶,20位
花蓮縣:157戶,14位
臺中縣:9685人,19位 南?縣:4239人,20位

臺灣閩籍羅氏及分佈

(一)來自漳州平和:屏東縣崁頂鄉、桃源市、桃源縣龜山鄉、臺北土域鄉、臺中潭子鄉、臺中北屯區等。
(二)來自漳州詔安:臺北市北投區、桃源縣龜山鄉、臺中西屯區、臺中豐原市一帶等。
(三)來自泉州同安(今屬廈門):臺北八里鄉等。
(四)來自漳州南靖:南投竹山鎮等。
(五)來自汀洲寧化:宜蘭縣等。

臺灣粵籍羅氏及分佈:

(一)來自陸豐:桃園縣新屋鄉九斗村。苗栗縣頭屋,銅羅,公館三鄉。新竹縣湖口鄉。
(二)來自梅縣:苗栗縣公館鄉。
(三)來自大埔:新竹縣關西鎮境內。
(四)來自潮州:分佈在彰化縣東勢角莊。

三、羅氏人物

  臺灣省羅氏人才輩出,由於臺海阻隔,收集資料困難,僅就筆者所知羅列一二,祈望海內外羅氏宗彥賢達,尤其是臺灣省羅氏組織及宗彥賢達能提供更多的古代及近、現、當代羅氏人物資料。

羅大佑——清臺南知府、贈太仆寺正卿(江西九江)
羅惺予——辛亥九江軍政府政務部長、參議院參議。
羅維揚——清朝奉大夫(羅福星烈士曾祖)
羅福星——辛亥志士抗日英雄。
羅 光——輔仁大學校長(湖南衡陽)
羅 張——“內政部”警政署長(江西新建)
羅 龍——臺灣省原駐俄羅斯代表處代表(江蘇宿遷)
羅仁權——教授,臺灣中正大學校長(臺灣桃園)
羅文山——臺灣省聯勤總部副總司令(廣東梅縣)
羅文富——臺北市議員,監察委員(臺北市)
羅文嘉——臺灣民進黨競選總部執行總幹事(臺灣桃園)
羅文輝——政大新聞系系主任(江西萍鄉)
羅平章——臺灣省拉丁美洲業務局局長(廣東興寧)
羅本立——臺灣省“國防部”參謀總長(安徽合肥)
羅光瑞——臺灣省“國大”代表、中央評議委員(湖北棗陽)
羅吉煊——臺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臺灣新竹)
羅成典——臺灣省“立法院”副秘書長(臺灣臺北)
羅昌發——臺灣省“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臺灣苗栗)
羅明才——臺灣省“立法院”親政會執行長(臺灣彰化)
羅曼菲——臺灣省“國立”藝術學院舞蹈係教授(湖南寧鄉)
羅森棟——臺灣省“政府新聞處”處長(臺灣桃園)
羅傳進——臺灣省“立法”委員、賴羅傅宗親會會長(高雄市)
羅福助——臺灣省“立法”委員(臺灣彰化)
羅銅壁——臺灣省“中央”研究院院士、副院長(臺灣南投)
羅際堂——臺灣省銀行公會理事長(臺灣花蓮)
羅燦煐——副教授、世新大學社會心理係副教授
羅 行——律 師(福建上杭)
羅 蘭——散文家(河北寧河)
羅 盤——文藝理論家(江西九江)
羅雲家——三級高工專任教師(湖南衡山)
羅智成——中國時報“人間”編輯(湖南安鄉)
羅 青——臺灣“國立”師範英語系暨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湖南湘潭)
羅 英——“現代派”詩人(湖北蒲折)
羅龍治——副教授、臺灣工業技術學院(臺灣)
羅 門——臺灣著名現代派詩人(海南文昌)
羅 浪——臺灣鄉土詩人
羅萬體——臺灣省“立法”委員(臺灣南投)
羅超前——臺灣省陸軍退役少將(福建福州)

四、班輩楹聯

德達公派:(十一世)
開維秀振,碧享慶吉,仕際時來,學賢國寶,
立業榮光,興隆永世;煥發其祥。
國桂公派:(十二世)
允心志東昌,安居煥文章,道義韆鞦范,
詩畫萬載香,勳名彰福德,現學耀宗光。
佳升公派:(八世)
永仕芒升後,儒上秀維珍,應聘奕寶賢。
志銘公派:(十一世)
能振家業定,豫慶經綸濟,章函學士昌,
世芳傳史織,德裕守和恭。
秀文公派:(十一世)
曰奕用鵬華,思興崇世盛,慎德慶家昌。
師崇公派:(十九世)
兆金源來振家聲,同億德安永吉祥。
永達公派:(十二世)
映伊千奕仰,承紹則景行,
宜循乃昭家,澤克念雲光。
惠章、克章派:(六世)
維九生一子,文獻走世昌,英榮益忠遠,
歷代耀宗光,偶來生吉慶,落衍德成章。
樂莊公派:(十九世)
德尚成先志,能常自有為,
富貴皆由天,頂上忠臣欽。
南靖派:(十一世)
文裏安正恭,克明必振夫,
承首千有在,光貞自萬殊。
承宗公派:(十七世)
文承耀宗,永維興隆,祖德榮昌,昭穆福龍,
忠孝禮義,舉富貴恭,寬信敏惠,朗清和風,
日月光新,星亮秀雲。
承宗公派:(十一世)
挂秀蘭姿發穎香,龍人清氣回非常,
蟾官折得登科甲,鳳閣薰來沐愛長,
處世溫恭求福聚,傳家忠厚卜名揚,
箕簑濟美綿延篤,日月時與載錫光。
新昭穆:(即豫章羅氏八十名、字班輩詩中的後四十字,亦稱“新派”)
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
綱維承祖業,文德耀宗光,
理學家聲遠,英才國運昌,
雲礽同紹述,余慶發新祥。
注:此四十字版本與大陸略有不同,但明顯修改的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意思亦更聯貫。但有些字與前四十字重復。

臺灣關西羅氏宗祠楹聯
孝友一家①,入門崇拜雙理學②;
永冠百代,及第欽尊四狀元③;
注:作者佚名。
①孝友一家:晉?羅企生、羅遵生兄弟以孝友名著;
② 雙理學:宋?羅從彥,明羅欽順,俱從祀孔廟;
③ 四狀元:明?羅倫、羅洪先、羅萬化,清?羅淇。羅淇為武狀元,山西人,筆者僅見《貴州通志》記載,關西羅氏宗祠能準確“四狀元”,可推見聯作者的學識水準。
臺灣桃源九斗豫章堂楹聯
世系溯唐朝①,拜將封王②,
真是名臣③宜重世;
家聲隆宋代④,達天希聖,
還期理學永傳家。

注:作者佚名。
①奉唐朝某人為始祖,世系可追溯至唐代;“羅”是開唐十六姓之一。
②少年英雄羅仕信為唐朝名將,羅藝、羅好心、羅宏信、羅紹威唐朝封王;
③羅珦,羅讓父子為唐名臣;
④宋代羅氏興盛,出理學大家羅從彥,開國元勳羅彥瑰,名宦羅點、羅必元,史料學家羅大經,鄉間大儒羅竹谷等;
臺灣苗栗銅鑼豫章堂楹聯
派衍連城①,敢雲聲價千金重,
係開郯國②,還念恩流一脈長。
注:①連城:福建連城縣;
②郯國:唐初羅仕信封郯國公。即該支系奉羅仕信為始祖。
臺灣新竹市羅氏宗祠楹聯
化日光天,曙色簾櫳錦繡,
華堂景福,春風臺榭煙霞。

五、羅氏組織

1、羅姓宗親會:成立日期1975年7月16日
理事長:羅美烔
副理事長:羅吉湯、羅光業
總幹事:羅兆維兼
會員:1255人(現發展情況不詳),每三年召開一次會員大會。經費:入會費,常年會費。
成立多處分會:關西分會、湖口分會、新豐分會、竹東分會、竹北分會、新埔分會。
湖口、新豐區分會:會長:羅美日
總幹事:羅美光
竹東分會:會長:羅光業、羅美林
付會長:羅榮照 總幹事:羅坤捷

2、羅氏宗親會:桃園縣市
成立日期:1984年6月
負責人:羅煥銘
會址:觀音鄉中山路二段679號
會員309人。

3、賴羅傅宗親會:嘉義縣市
成立日期:1987年8月15日
負責人:理事長、賴春吉
現負責人:羅傳進
總幹事:羅哲文
顧問:羅清彥、羅信作、羅力恒
發起人:賴春吉等16人。贊助會員11人。(現發展情況不詳)每年召開一次會員大會。
經費:入會費、常年會費、自由捐、其他收益。
1987年8月15日召開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1988年6月4日通過會員子女獎學金草案。

4、羅仲素(從彥)祠:
主要發起人:羅昌鼻
主要負責人:羅英一

5、羅德春祠:
成立時間:1990年12月28日
主要發動人:羅乞 主要負責人:羅榮福

6、羅做祠:
主要負責人:羅閃

7、羅文祠:
主要負責人:羅銀來

8、羅遇祠:
主要負責人:羅正吉

六、族譜編修

1、羅氏大族譜 編纂時間不詳。
2、豫章堂羅氏族譜 1958年,新竹關西
3、九斗羅氏家譜 1963年,桃園中壢。
4、桃園羅氏族譜 2003年
注:據臺灣羅文有宗長2003年2月來函。

七、重要文獻

  羅公亭記

  羅公亭者,前清臺南知府羅公甘裳之餘思也。公諱大佑。號谷臣,江西省九江府德化縣人(即今之九江縣)。同治丁卯舉于鄉,辛未年二十五。應禮闈試。成進士;以知縣即用。簽掣福建,分發建安縣知縣。歷任惠安、永安、晉江、南平、建甌、閩縣知縣,旋即升補建防同知。

  戌子春,合肥宮保劉公調任臺灣省首任巡撫。即調來臺,委署理臺南府篆,兼順道抽查彰嘉兩邑清賦事。事竣,履臺南府任。剔弊端、慎選士、力疾從公。僅歷時八個月,即晉道銜。然竟積勞成疾,沒于任。巡撫劉公具疏,清廷追贈太仆寺正卿,賜襲三品。

  殂謝後,臺南士民,感激謳歌,思之不置,建專祠祠之。長誌哀思!惜遭日據,祠毀而址莫考。

  公擅長吟咏,與當時在臺之唐景崧、丘逢甲、施士浩(俱進士出身)日夕酬唱,有四進士同咏集。而公且著有栗園詩鈔,刊行於世。今以本市體育公園新建,竹溪展翠,南壇跡近,蓋公舊題咏所及者也。臺南市延平獅子會,吊懷舊德,爰建新亭,以彰善政不朽之義。是為記。

臺南市市長兼文獻委員會主委 蘇南成敬撰
西元一九八二年四月 日
當是時,其濡承乏公賣局臺南善化成功啤酒廠化表家屬接受,作一對聯如下:

一亭勝景紀先賢,緬當年盡瘁臺疆,
巷裏謳歌思太守。
五馬循聲懷祖德,存手澤增輝史乘,
栗園詩卷播清芳。

  並刊志謝文如後:先伯祖谷臣公殂謝臺南府任所匆匆九十有四年。時變事遷而昔日之專祠遺跡遍尋不獲,悵望無已。今喜臺南市延平國際獅子會捐建紀念亭,建於臺南市體育公園內,深為感謝。並蒙臺南市長兼文獻會主委蘇南成先生撰羅公亭記,尤為感載,有關建亭協助各位先生女士在此一併致謝。
胞侄孫 羅其濡 孫媳 董樂存一同敬謝
11982年 

  《栗園詩鈔》跋

  公著 《栗園詩鈔》印行於世巡撫唐景崧為其作跋二則,錄于後。

唐跋一:

  詩寫性靈,三百篇半出於勞人思婦,不全恃學力也,後日門徑日開,著作充棟,非絕大學問不可以為詩,如杜,如韓,如蘇、皆讀破萬卷,此外凡以詩名者,莫非學問中人。近人枵腹,搖筆成詩,其稍具天分者,輒拾袁、趙唾余,走入野禪一派,蓋詩教之敝久矣!

  谷臣太守詩,取法甚正,書味盎然,古體尤規距準繩,一切空疏者,……者,涂澤碎金零粉而無生氣者,皆不足以語此,蓋學人之詩,寢饋于唐宋諸大家也深矣。
諸已醜上元年愚弟唐景崧拜讀謹跋。
注:唐景崧時任巡撫。

唐跋二:

  谷臣太守權臺南郡,清峻絕俗,公暇文酒過從,輒至五鼓,風流照耀于海天荒渺中 ,蓋臺灣二百年來所未有也。不幸遘疾十日死,為愴然者累月,其門人林仲良茂才謀刊其所著詩,屬作序言,久之不忍檢視,谷臣弟繼出其全稿屬閱,而精粹之作盡在斯編矣!

  嗟乎!谷臣以其才,其志,天永之年擴而充之,于政事吾不能測其所至,即詩境亦豈遽止於此哉!登甲科二十年,宰劇邑為己任,囊無一錢,官不太顯,僅此數行筆墨,冀壽人間,檢歸仲良,掩卷太息,莫知所雲。
已醜仲秋景崧再跋

  先祖惺予公,光緒戌子舉于鄉,大挑知縣不就,後參加同盟會,密謀革命。在九江與林森、吳鐵城、吳照軒諸同志組織閱報社,創辦商會,策動清軍標統馬毓寶,從事革命工作辛亥義起,與清軍標統馬毓寶約定十月廿三日在九江金雞坡炮臺鳴炮三聲為號,是夜槍聲四起,清室官員逃避一空,九江遂告光復。軍政府九江分府成立,分政務,軍務兩部,馬毓寶任軍務部長,先祖任政務部長,繼續從事革命工作。

  羅惺予墓誌銘

周進士奐海為公撰墓誌,摘錄如下:

  時馮國璋領清軍南下,壓迫武漢,威協九江,人心惶惶,一夕數驚,先祖坐鎮江城,未及亂,迨南昌軍政府成立,授公九江知府不就,居鄉,急於公益,潯城西有濱興州沒于水,荒廢地也,公手定章制,鳩工建築,經營十餘年,遂成巨鎮(即今之一、二、三馬路)。

  初歲無地租之入,至是歲可收入五仟銀元。全邑學校經費,於是取焉。其他于南潯鐵路,城門鐵礦,廬山馬路,大小學堂,均由其主導,邑有要政,非其倡不舉,鄉有訟事,非其解不息,造福鄉里,盡信於人者,深矣!
國父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召公赴南京共商國是,被舉為參議院參議。
民國二年,國父蒞九江視巡,同志舉行歡迎大會,國父對九江同志慰勉有加,會後合影,該照片現懸挂在廣東翠亨村紀念堂中,立於國父背後者,即先祖。
晚歲築栗園別墅,栽花種竹,悠然自得,並工於詩,著 《鈍庵詩鈔》印行於世。

  國府林主席(森)子超為《鈍庵詩鈔》作序言

  羅惺予先生,故潯陽望族。早歲擢巍科,道德文章,聞于鄉里,辛亥九江起義,馬都督毓寶興師響應武昌,余與先生均被舉為政務領袖,余以先生有宿望,乃親主政務,而躬為之副,時馮國璋方領清軍壓迫武漢,縱火焚掠,居民一夕數驚,影響九江軍心,先生乃聯絡商會,傳諭居民。守望相助。地方秩序,始獲安全,而士氣為之一振。先生平日,廉隅自矢,安於恬淡。當馬都督解組日,即歸田裏,致力地方公益,鄉黨敬之如神君。春秋佳日,常以詩句自遣,今夏余避暑匡山,其文孫其澤,攜先生遺著《鈍庵詩鈔》索序,余素不嫻 吟咏,安敢序先生之詩,只以先生蓄道德,能文章,奔走革命,功在民國,自足以傳世,爰將先生平居操行及致力順應之事跡,表而出之,使後之覽者,知先生不僅以文事見長也,是為序。

                          民國二十三年于南京國府

(來源:中華姓氏譜牒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