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姓氏漫談

  時間:2006-04-14 16:55    來源:     
 
 


  臺灣的姓氏雖然很多,但都是集中在前一百個姓氏上。根據資料統計,臺灣地區的前一百個大姓氏,就已佔總人口的96%左右。稀姓甚至比較罕見的姓氏,雖然人口所佔比率相當低,但是在數目上卻超過一千種以上。臺灣稀罕姓氏的形成因素很多,包括原住民族、少數民族、異族漢化、避姓改姓、註冊筆誤等,如果仔細探究這些稀姓源流,有時還可發現不少感人或有趣的故事。

  臺灣不但是地小人多,其實姓氏也是非常的多。臺灣先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地,因此一般社會人文與民間傳説,也大致相沿兩地之舊俗。例如,異姓聯宗與分類械鬥,大概也是源自於祖籍地的社會現象;其實這兩種現象,似乎也存在著一些因果關係,因為在一個貧困社會裏,爭利互鬥總是難免的。在不同姓氏之間,為了避禍保命而有異姓聯宗之發明,尤其是小姓人家,為了增強族群力量而尋求與他姓結緣締盟,以待有事之時,能夠團結在一起對抗外來的欺侮或挑釁。因此,陸續産生了“烈山五姓”、“昭倫四姓”、“媯汭五姓”、“六桂聯芳”、“張廖簡”、“朱莊嚴”、“賴羅傅”、“何藍韓”等諸多異姓聯宗之現象。福建與臺灣地區的異姓聯宗現象,雖然他們都自認為具有相同之血緣,所以平常見面會以“親堂”互相稱呼,而他們的子女也不能互通婚娶。事實上,異姓聯宗之産生,其源由大多是牽強附會的,而追溯其歷史淵源,往往也是發生在相當遙遠之前的傳説故事。目前臺灣還存有異姓聯宗之組織,甚至有一起合編族譜的,這可算是一件相當特殊而不尋常的現象,因為在傳統宗族文化上,姓氏雖然相同,但受姓淵源或始遷祖先不一樣者,都不會輕易湊在一起合修族譜的,更何況是異姓人家。

  歷史上關於姓氏的故事,千奇百怪,考其形成原因確實有很多,包括賜姓、改姓、避諱、逃難、兼祧、譯音、諧音、發誓等。例如,原姓“丘”的臺灣“邱”姓人家,祖先在清雍正時候,因為朝廷以避孔子名丘之諱而被下令改姓的。日據時代,異族為了推行皇民化政策,因此強制臺灣人改成日本式的複姓,例如雲林廖姓人家,就被強制改姓為“松山”。另有一些人士,是因為入贅成親或繼承財産,故遺命子孫要一嗣雙祧,將父母的兩個姓合成一個新的姓氏,例如范姜、張簡。事實上,他們的背後都隱藏著一些辛酸血淚,今天我們在各家族譜、姓氏專書或名人筆記中,也都可以找到他們的感人故事。

(來源:臺灣尋根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