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吳姓

  時間:2006-04-12 16:53    來源:     
 
 


  吳姓遷居臺灣,應較大陸其他族性早。遠在春秋吳國鼎盛時,具有先進航海技術和海洋民族開拓和冒臉精神的吳國子孫,就有可能涉足臺灣.澎湖。當吳國滅亡時,吳姓子逃難海上,也可能向東南渡海逃至臺灣。但吳姓進入臺灣,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是元朝時的禮部員外郎吳光鬥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禮部員外郎吳光鬥和宣慰使楊樣、奉元王朝之命,率6000大軍乘船"往使琉求"(即今臺灣島)。吳光鬥所率元軍先抵達澎湖,在此經過一段休整後,即于1292年3月29日出汀路尾澳乘船出發,開抵臺灣,不久因故撤回澎湖。撤回澎湖後,吳光鬥即神秘失蹤,有傳説他因與楊祥有矛盾;隻身逃到臺灣去了。

     明末以來,大批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成員。紛紛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據《中華文化百科全書》所引《臺灣省通志》記載,早期移居臺灣的吳姓有53人。如福建雲霄人吳登高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移居臺北類箕湖;南明永歷年間(1647一1661年)大批吳氏族人隨鄭成功前往臺灣,其中有吳天化人墾臺南後壁,泉州人吳蓉入墾彰化縣線西堡;清初康熙年間(1661-1722年)閩人吳英入墾雲林斗六鎮,吳球徙居臺灣嘉義,吳舉入墾嘉義民雄;雍正年間(1723-1735年)則有吳正誥與曹、賴族人合建土林鎮市街;乾隆年間(1736-1795年)有吳有浩入墾竹南,吳伯淇入墾臺北縣深坑;嘉慶年間(1796-1820年)有漳州人吳沙父子入墾今宜蘭頭城,吳全由臺北人墾臺東;道光年間有吳立富入墾苗粟縣大湖。

     據記載,今澎湖的吳勝家族.分別來自福建的金門、南安、安溪、海浪、晉江、漳州、泉州等地。又臺北縣新店安坑的吳氏家族據傳其祖先本為粵人,明末遷閩,清初遷來臺灣,初居高雄。後北遷至臺北新店安坑。

     據《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所引《陵海吳氏族譜(居晉江靈水宣公派)》的材料,該支吳氏宗族第14代有族人吳鑒、吳鎰兄弟遷居臺灣。吳鑒,字文炳,號東籬,後裔族居臺灣嘉義縣劉厝莊;吳鎰,字稼軒、後裔居臺灣嘉義縣草湖莊。晉江靈水吳氏的第23代有吳昌綸,也遷居嘉義劉厝莊。又據該書所收《泉州溜江吳氏家譜》,原住泉州的這一支吳氏宗族,到乾隆時,出了一個醫術高明的外科醫生叫吳家鎮,字大。但這位醫生卻生性好賭,傾家蕩産後,逃往臺灣謀生。又據《溫陵晉邑古四吳氏疊軒公派下分支家譜》,古西吳氏家族的第16世吳珍、17世吳士象、18世吳進江,都于乾隆年間遷至臺灣。

     據《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所收《東石玉塘吳氏三産家譜》記載,福建東石玉塘吳氏"由三讓發跡,支分霞語,基肇東石"。該族第17世吳聲養,攜子侄同往臺灣創業,遷成箔仔莊。此後,這一支吳氏家族又有大批成員遷往臺灣,而且在臺灣還頗有業績。第19世的吳述豫,字命程,號謹守,中臺灣府學第六名;其五弟吳述鉤,字命圭,號修文,是臺灣彰化縣庠生,于道光辛醜年(1841年)中進士第三名。

     明清以來,特別是近現代,吳姓成員大批的遷入,使臺灣成為今日吳姓人口分佈較多、較集中的地區。據1930年日佔時期首次臺灣地區姓氏抽樣調查資料統計,在當時31003戶之中,共有193個姓,其中吳姓佔4%,在陳、林、張、王、黃、李之後,排在第7位。1954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表明,在臺灣當時的737種姓氏之中,吳姓仍佔4%弱,也排在第7位。到1970年臺灣出版的《臺灣地區人口之姓氏分佈》介紹,在臺灣的1027種姓氏中,吳姓仍是臺灣十大姓之一,排名第7位。

     在臺灣有的縣市,吳姓人口所佔比例還要高。據50年代出版的《臺南縣誌稿》引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的調查統計資料;50年代臺南縣共有320姓,其中吳姓人口占5.4%,排在第6位。

     臺灣的吳姓宗族,初期主要集中在澎湖、臺北、高雄、臺南等地,今天則已廣泛分佈到從基隆、臺北到臺中及臺南、高雄的整個臺灣省。臺灣的吳姓宗族,為了追尋遠在大陸的族極,懷念祖德,聯絡同宗,在臺灣建立有統一的宗族組織,如在臺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5號建有“臺北市吳氏宗親會”,又聯絡周、蔡等11姓建立“世界至德宗親總會”,總部設在臺北市濟南路二段15號,在臺灣臺南市成功路的全臺“吳氏大宗祠”門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吳姓宗族專用楹聯:

    八閩孝子裔,
    三讓帝王家。

(來源:華夏吳氏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