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乃虞舜之後裔。 夏禹得帝位後,曾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縣)。後又移封于商,讓他由虞城遷到陜西商縣。商均遷走,他的後人虞思仍留在虞城舊地。 周武王滅商後,為追封前代聖王之後人,找到虞思之裔媯滿,將其長女太姬許配給他,封他為陳侯,後人以陳為姓。其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縣城東三里,有潁水出自陽城縣西北,故陳氏以穎川為堂號。媯滿死後,謚號陳胡公。胡公成為陳氏得姓之開山祖。 自陳胡公建立陳國起,經歷傳幽公、宣公、厲公、靈公、閔公,至西元前478年,為楚國所滅。從媯滿封陳到陳閔公亡國,歷時588年。 春秋中期,陳國曾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鬥爭。宮廷之亂的結果,使得陳厲公之子陳完為避難逃到姜姓齊國,在那裏當了個稱之為工正的小官。 陳完,字敬仲,逃到齊國寄人籬下,改陳姓為田姓。 田完傳五代孫田乞,為齊景公大夫,施惠於民,大得眾心。田乞之子田常,又任齊簡公之相,從此田氏世代為齊相,壟斷齊國政權。田常之子田盤又使兄弟宗人任齊國各都邑的大夫,進一步把全國地方政權全攬在田氏一族手裏。 田盤之孫田和奪了姜姓齊國,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列國的承認,後來成為戰國七強之一。八傳至齊王建時為秦所滅,歷時184年。 齊王建被秦滅後,後代子孫紛紛改姓,其中一支改姓王,成為北海、陳留兩郡王姓之祖;齊王建之三子田軫,逃至楚為相,封為潁川侯,因重遷入潁川,複姓陳氏,是為陳軫。 後來,有陳勝率先反秦,田齊族人田儋也組織起來殺縣令,據地稱齊王。後又有田榮之弟田橫也自立為王。 漢朝太邱長陳實字仲弓,守潁川,傳五世生登、躍。陳登字元龍,舉孝廉。弟躍,字夢龍。傳十二世生洪進。又傳二十二世生陳瑚。陳瑚公因避戰亂遷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漢、隆、烈、鐸、旋、東、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義;吾仁生兆,兆生文、紀、綱。陳文是陳實51世孫,因謫官由福建隆溪遷入廣東南雄珠璣巷。而今其後裔遍佈珠江三角洲及粵北、粵東、粵西。此外,廣東陳姓也有從其他地方遷入的,但不管來自何方,都是潁川世澤,太史家聲。陳氏是廣東第一姓,人口二千萬。為了紀念祖先,各地陳姓集資,在廣州市中山七路興建了“陳氏書院”又稱“陳家祠”。該祠建於1890至1894年,共三進五間,九堂六院,面積8000平方米,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山陳氏來源於南雄珠璣巷。太始祖陳輝是陳文四世孫,陳文自福建謫遷南雄珠璣巷,生二子:鼎、鼐。鼎生萬山、鳳山,萬山生陳輝、陳煒。 陳輝翁,號鳳臺,宋朝進士,官至諫議大夫,娶南雄珠璣巷大尹公鄺諭平之女為元配鄺氏宜人,生四子:謨、宣、英、愷;妾侯氏生三子:閏、圖、仁共七兄弟。南遷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陳輝長子陳謨、二子陳宣、三子陳英、四子陳愷,其後裔主要遷居臺山、新會、江門。 臺山陳氏人口眾多。現分幾個主要地區略作説明:
一、三八衝泮陳氏 據陳謨翁遺牒(謨翁親撰族譜)記載:謨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已(1173)生於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沙水村,終於淳祐壬寅(1242),墓在臺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燈形,又名沖天鳳形。始祖謨翁字世昌,是太始祖陳輝之長子,鄉舉進士,授刑部侍郎,未就。開禧元年(1205)從南雄遷來古岡州,住新會杜阮,元配黃氏,保昌縣黃居正次女,後續娶張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詵、文振、文龍、文起。後由新會杜阮遷古岡州德行裏(即今臺山三八衝泮)而居。成為衝泮陳氏一世祖。謨翁子孫瓜瓞連綿,生齒甚眾,據調查大致可以看出謨祖的支派所在: 一世祖文詵,奉十一郎,文詵翁生五子:有禮、有仁、有義、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長子雷秀遷居陽江儒洞,次子雷振遷海宴大坑、竹園、沙橋、路崗等地。三子雷德遷新會沙堆、沙橋,四子雷鳴遷廣海古隆。 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與子、與賢、與孫。與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鎮三合圩。與孫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入繼與賢祖。文振後裔分佈于三合鎮衝潮、良村、衝灣、衝奕、玉懷等地。 一世祖文龍,奉十三郎,生子天覺,遷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戰,從軍而去。 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衝泮遷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誥、仲典、仲訓、仲真。仲誥遷順德熹衝。仲訓遷東莞茶園。仲真留居水南。陳仲真公于宋朝時任校尉之職,兼掌屯田,主鎮守團田。那時倭寇經常侵擾臺山沿海邊防,廣海一帶尤為吃緊,公親率兵眾、鄉團,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後有李猛龍匪幫盤居百峰山,日夕出沒臺山新會進行劫掠、擄人勒贖,姦淫婦女。臺山四九、衝蔞、都斛、新會天亭一帶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師進剿,保衛地方厥功至偉。一次,公又與匪首李猛龍大戰于百峰山下,斬其渠帥,賊敗退。公喜置酒食激勵三軍,擬乘夜突入匪巢,一鼓蕩平匪類。不料賊賂公之廚下,置毒于生雞、鯉魚、黃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農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為綏靖伯爵。據其生平剿匪有功,並修其真容,立廟祭祀。此事新寧縣誌有記載。 仲真翁子孫,有的遷泡步,洞寧、衝蔞衝洋、蓮花墩、鹹壙、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漸新、漸東、南洞、順洞和海宴等地。 蓋水南文起族由陳姓名賢陳白沙撰班派字曰:“聖文萬世昌,應朝瑞國祥,德業光前遠,遵法永延長”,與衝泮謨祖初遷時班派字“籍鳳毓家秀,和敬發賢良,文明應顯達,歷世永傳揚”有所不同。後又請東莞縣陳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澤,書香啟俊良,邦家常有耀,績學自名揚。”衝泮新班派是:大德銘兼壽,家邦耀遠光;廣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 三合鎮的陳氏,多數是衝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謨翁、英翁的子孫遷來的,分佈居住的村莊較多較廣,其中包括洋瀾東聯管理區、黎洞管理區、朗東管理區、新一管理區和西屏、水松朗、雙壙、衝灣、良村、那洞、南華、玉懷、環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岡等管理區,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
二、墩頭六村陳氏 太始祖陳輝之次子宣翁,諱猷,號南喬,字世道。于南宋開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璣巷遷古岡州新會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龍壑、鳳壑、麟壑。龍壑字孟孝,遷潮連,麟壑遷東莞造靛村,鳳壑諱仲義,號景夷,法號巧,住石頭。巧生迪。迪號惠庵,生四子:仁甫、義甫、禮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從善)翁遷臺山上閣東山裏,成為臺山墩頭六村陳氏一世祖。天祥(從善)生夢麟,夢麟生有志。有志翁官舉提領,愛民如子有政聲,被世人稱為陳提領,今仍有“提領陳公祠”座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樂二年七二與七三兩人渡海遇溺,惟存長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閣墩頭,子孫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閣東山遷赤坎朗美,子孫繁衍分佈大灣、秀墩、中禮、西喬、蓮洲等管理區一帶,統稱六村,聚族數萬之眾,繁衍40余村。廣海之山背、衝蔞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陳氏,都是從六村開枝出去的。 廣海山背陳氏1500多人主要有三房:其中兩房是明嘉靖年間(1522)從六村遷出的十三世彥衝祖和君瑞祖,一房是從衝蔞衝洋遷去的宏願祖。 墩頭六村陳氏首傳班派字聯是:祖德賜光裕,明廷擢茂良;學宜宗孔孟,華國以文章。後續班派字聯是:星朗聚群賢,堂高恒自耀;鳳鳴昌奕嗣,源遠乃邇長。
三、衝金陳氏 始祖英翁字世德,是太始祖陳輝翁之三子。英翁為宋宣議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實李之長女,生四子:長曰法、次曰福、三曰壽、四曰悟。長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遷時法翁之舟抵今臺山旗壇海傍停泊聞蛙聲響鬧,乃曰:此必有田裏可居。遂棄舟登岸擇衝金而棲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劉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師孟、師仲、師季、師亮、師佑。 師孟後裔住上澤北活、中巷一帶。師仲後裔住都斛麻園、古勞。師季子孫有的遷奇逢松子嶺布坑村,也有的遷海宴、新會橫涌街,師亮後裔住都斛豐江、東坑、白石等村,以及衝金衙裏和康坑。 英翁四子悟翁的後裔遷鄧衝、陳邊、大塘、廣海等地。 英祖班派字聯是:先德開基,水奠尊崇大典;象賢纘瑞,用光啟佑鴻猷。
四、汶村陳氏 太始祖陳輝翁之四子愷翁,字世誠,娶寶昌鄉張大德之女,墓在華萼山之原,續娶岡州金氏,墓俱在瀧水郡柴皮朗。愷翁生四子:夢熊、夢虬、夢蚪、夢鸞。二世夢虬生二子玄傑、真傑。三世玄傑生二子:前江、前溪。四世前江生五子:溫、良、恭、儉、讓。四世前溪生一子聞溪。五世儉翁生一子引宗。六世引宗生六子:逸昂、逸軒、逸連、逸靖、逸廉、逸清。愷翁子孫俱住今臺山市海宴汶村一帶。汶村陳氏首傳班派字聯是:詒謀燕翼,崇德象賢;健順中正,光華濟美。後續班派字聯是:實學勉修齊,允守祖宗彝憲;英才宏啟迪,蔚為家國禎祥。
五、下川陳氏 下川陳氏一支源於惠陽,由惠陽遷中山,再于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由中山遷入下川淡水坑村。《新寧縣誌》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海禁,允許入遷居民”,後歷經五十二年始為陳姓人遷入。按族譜序列,至今有十三代傳人。下川陳氏另一支由六村大灣遷來,是賢佐房十世第五子紀翁,繁衍至今人口達1100多人,子孫分居平埠、南洋、茅灣、竹灣、東衝、川前、樟木樹、牛壙、龜山、後門龍、荔枝灣等村。班派與六村陳氏班派相同,都是“學宜宗孔孟,華國以文章。” 據調查下川陳姓居住村莊還有:水洋、淡水、柯新、古木、産灣、檳榔、東灣、南澳等村。其中淡水坑村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260年。初入遷下川時僅5戶23人,至宣統年間村民已發展到18戶96人。宣統三年(1911年)孟春建“朝列大夫陳公祠”,有“惠陽遺澤,淡水開宗”對聯為證。同時,村中尚保存清代晚期“滿祖書屋”,樁墻建造。此外下川陳姓也有從端芬遷去的。
陳氏在中國人口中佔很大的比例,在臺山人口中亦不例外,據最近統計,臺山的陳姓人口已超過15萬人,佔臺山市總人口的七分之一強。陳氏自宋朝由珠璣巷遷入臺山開族以來,經歷七百餘載,人丁興旺,遠赴外洋謀生開族者亦不少,以美、加地區為多。而今居住海外的臺山陳姓人口究竟有多少,因資料不全,未能統計。按照時下“兩個臺山”的説法估算,亦不會少於15萬人。 陳氏,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一向十分活躍,知名人物極多。就全國而言,被載入《辭海》(1979年版)的陳氏歷代名人就有136人,包括了帝王將相革命領袖政治軍事和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皎皎者。1991年版的《民國名人大辭典》,記載陳氏名人596人,其中屬臺山籍的有9人,他們是中國航空公司董事長陳文寬(鄉里不詳),全國經濟委員會秘書長陳君慧(六村),歷任渥太華、新加坡、舊金山、加爾各答領事陳長樂(鄉里不詳),空軍參謀長民航功臣陳卓林(六村),新寧鐵路創辦者陳宜禧(六村),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顧問陳榮壽(鄉里不詳),廣東保安司令部少將組長、香港臺山商會理事長陳劍科(衝蔞),世界著名眼科醫生陳耀真(上澤),國大代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陳劍如(六村);在《廣東近現代人物辭典》中,除記載上述者外,還有人民大會堂的設計者建築師陳伯齊(汶村)、愛國詩人廣州愛群大廈和六村太和醫院的創建者陳卓平(六村)、教育家陳炳權(深井)和革命烈士陳鐵軍(三合);歷代編纂的《臺山縣誌》記載的明清時代舉人11名和進士1名,他們是陳遇夫、陳瀚、陳司罐、陳司炳(以上六村)、陳德、陳仲倫、陳復和武舉陳遇春(以上衝泮)、陳覺、陳王道(以上汶村)、陳兆松(都斛),其中陳遇夫、陳瀚父子同登榜首,父子解元的佳話流傳至今,譽滿三合;在近年出版和印行的《廣東作家傳略》、《江門五邑海外名人傳》、《臺山人在海外》、《臺山航空人物》、《臺山華僑志》、《臺山革命人物》、《委員風采》、《人民代表風采》、《臺山文化名人》等書籍中記載的臺山陳氏人物就有近100名,其中包括了航太科學家陳天樞(深井)、酒店大王陳澤富(山背)、著名僑領陳金堅(六村)和陳錦生(衝泮),旅美化學家陳慶筠(都斛)、港事顧問、政協常委陳更(三合)、捐建田頭僑聯大廈的政協委員陳更(田頭)、作家詩人陳白曙(海宴)、畫家陳洞庭(海宴)、陳丹青(三合)、陳羽(汶村)、獲聯合國科技之星獎的陳國沛(三合)、捐建振華中學的陳昆棟(山背)、捐建鬥山醫院和上閣策文大道的陳策文(墩頭)、帶頭創辦提領中學和改擴建太和醫院的陳國平(六村)、捐建伯宏小學的陳區明(附城)、捐建鵬權中學的陳國強、陳國鴻兄弟(汶村)、捐資舉辦臺山藝術節的陳維湘(附城)、創辦大同果場的陳榮暢(大江)和回國投資創辦企業的政協委員陳尚智,等等。不少人獲得臺山市委市政府頌發的“振興臺山貢獻獎”和榮獲江門市榮譽市民及臺山市榮譽市民光榮稱號。 此外,尚有曾任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的朱利葉斯?陳(鬥山安南)、美國洛杉磯市副市長陳綺霞(六村),國民黨中央委員、上海教育廳廳長陳紹于(端芬),八路軍某部政委、抗日烈士陳仲博(三合)、廣東省化工設計院院長陳洪潮(六村)、廣東省文史館員陳康齋(端芬大新)、舊從化縣縣長陳耀平(六村)、舊臺山縣長陳燦章(三合)、二胡演奏家陳國産(汶村)、畫家陳海韶(三八)、音樂家陳濤、陳品豪(六村)和一些省、市領導人,如陳毓錚(汶村)、陳卓俊(汶村)、陳卓權、陳日明(六村)、陳毅榮(浮石)等等。前年江門市人民政府表彰五邑一百名優秀文藝家,陳氏17名,其中臺山陳氏佔5名;去年臺山市委表彰本市一百名優秀文藝工作者,陳氏佔24名。
本文作者簡介 陳光惠,1927年出生,三合鎮那洞管理區那洞村人。自小讀書,1951年參加工作,搞過土改和土改復查,當過小學教師,在縣文教科、文教局、教育局、縣革委會文教組當過幹部、參加過“四清工作隊”,曾到南海師範和省教育行政學院學習,回來後當過公社幹部和區幹部,1983年底退休。退休後受聘到臺山縣政協和體委搞過資料工作。現任康和校友會副會長,《康和月刊》常務副社長、總編輯。
陳日生,1939年2月出生,鬥山鎮六村大灣村人。自小讀書,1959年畢業于昆明農校文山分校,先後當過農業局幹部、教師、農民、文化站幹部、大隊主管會計和市政協幹部。喜愛文學,現是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廣東作家協會會員、江門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臺山市文聯副主席、臺山文學會副會長、市政協副科長。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長篇小説《愛的復蘇》、詩集《大沙田放歌》、《望香港》、《金翅》(以上與人合作,筆名譚日超)和詩集《遠航》。個人資料已收入《廣東省作家傳略》、《中國文藝家傳集》第二卷、《詩歌辭典》、《中國詩家詩話辭典》。
(來源:陳氏宗親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