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姓氏遷徙的原因

  時間:2006-04-25 11:31    來源:     
 
 


  從姓氏播衍遷徙這一個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遷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我國許多姓氏是以中原為其中心地帶向四週播衍遷徙,中原這一地帶,包括今河南全省、河北、山東、安徽、山西等部分地區。姓氏發展的這一特點,正是由姓氏起源決定的。歷史上,我國很多姓氏正是起源於這一個地區。據有關資料考證;僅河南起源的姓氏就佔中華姓氏將近1/5左右。其二,在歷代的士族遷徙的過程中,次數最多、人口最眾、持續時間最長的則是南遷。換言之,今日我國南方各地的姓氏,多是由北方士族大舉南遷所為。北方士族大舉南遷,既有地理環境原因,還有歷史等諸多原因。而直接導致大舉南遷,恐怕緣于北方諸多少數民族不斷南下中原。就姓氏遷徙的本身而言,可歸結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原因。

  第一,國家強制性的移民。歷朝統治階級,為了加強所統轄地區的經濟發展,或消除各地的反叛勢力,維護當朝的統治,強制性地組織移民,尤其早期朝代最為突出。見於史料記載的事例也很多,像戰國時期在秦滅巴蜀以後,便在那裏設置蜀郡,強遷關中民眾萬戶到蜀郡,開墾土地,發展生産;至漢代,統治者又曾組織移民,"關東貧民徙隴西、代北、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人口"(《漢書?武帝紀》)。關東,指潼關或函谷關以東;隴西,郡治今甘肅臨洮南;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繁峙、五台、原平、代縣及河北懷安、蔚縣以北地區;西河,郡治今內蒙古東勝縣;上郡,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和南;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市。再有,漢初,為消除各地舊貴族和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統治,漢高祖劉邦採納婁敬(後賜劉姓)之建議,曾遷六國貴族後裔和關東豪族于關中,置於中央政府監視之下,大約有20萬之眾。

  第二,因留戍而定居異地。歷代統治者在周邊都調用了大批留戍邊防,這些由統治者直接調遣去的官兵,與當地的婦女結為夫妻,組成小家庭,便定居了下來。像秦代留成長城或嶺南的,漢留戍西域的,唐代留戍閩(今屬福建)中的,就屬於這種情況。

  第三,因官職遷調或因仕宦于某個朝代,或因王朝或諸割據政權的建立而移居他地。因官職遷調多為一個家族的遷徙,往往又因世代為官異地,其後代家族不僅顯貴,而且還形成了許多異地望族。這不僅是歷代姓氏家族形成郡望的主要原因,也是姓氏遷徙中最為普遍的現象。同時,也是姓氏尋覓家族脈絡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因仕宦于某個朝代而遷徙是歷代最普遍的現象。我們知道,中國歷代王朝的改換是相當頻繁的,自然其王朝的都城也有所變動。故而因仕宦于某個朝代而遷入其都或統轄地的人數也是非常多的,而遷入的人士,又多出自業大族大之家。

  第四,因王室之亂及少數民族人主中原而導致的各地連年的戰亂,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成千上萬的家族被迫離鄉背井,遷徙外地,以求生存。這也是導致各姓氏家族遷徙的最主要的原因,尤以魏晉、唐五代、金元三個不同時期最為突出,也即我國歷史上在這三個時期發生三次民族大遷徙。其遷徙的方向則主要為我國南方,其人口之眾多,規模及相繼持續時間之長,也是其他時代或別的原因導致遷徙所無法比擬的。其具體事例像漢末的"董卓之亂"引發的士族大批遷徙到今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地;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後出現的由匈奴貴族劉淵、劉聰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亂",引起中原士族空前大規模地持續南遷,也即史稱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我國很多家族大批地遷居今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江蘇、湖北等省。唐初至五代,中原士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唐初,一次是"安史之亂"之後,一次是在唐末。其中,後兩次影響最大。始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75年)、止于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使中原再一次遭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一直持續到五代的黃巢起義,中原長期動亂,再次迫使中原士族大舉南遷,也即史稱的我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遷徙時期。這段時期中原士族分別遷人今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雲南、廣西、廣東等省,其影響最大的是向福建等地的遷徙。像唐初隨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的就有好姓族人。唐末五代時,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在黃果起義的影響下,率眾起義,曾領兵數萬人轉戰安徽、浙江等地,後在福建創建閩國,連同子孫經營福建達50餘年。其中就有許多士族隨王審知開基閩地。據有關資料載,入閩的有陳、張、李、王、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計27姓,且以固始人居多。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佔開封(今屬河南),擄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難",導致連宋室也不得不南遷浙江杭州,直至蒙古軍南下入主中國,頻繁的戰亂,以及南方經濟的勃興,形成了宋代以後持續不斷的北人南遷的浪潮。這一次南遷超過以前各次,既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又有農、工、商等各界人士。其南遷居於浙江、江蘇者為多。中國古代,遷徙多為聚族而遷,所以,到明清時期,中國南方也出現了許多姓氏大族。中原先民的幾次南遷,帶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自然也將中原的姓氏播植于南方各地。

  第五,因避仇而留居異地。避仇者因遷入異地而往往改他姓,構成了姓氏來源的一個方面,同時也為異地某個姓氏家族的繁衍增加了新的血液。在封建時代,這種情況也是非常普遍的,故這種困避仇而遷居異地的現象,所導致的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遷徙也是不可忽視的。如東漢時有個聶臺,和人結下怨仇,為逃避仇人追殺,改姓張氏,隱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他的後人張遼,是三國時曹魏大將,戰功赫赫,被封為晉陽侯。

  第六,因子孫繁衍昌盛及自然災害而遷。這也多為聚族而遷,是歷代姓氏家族遷徙異地的一個較普遍的現象。以于姓為例,其《於氏宗譜》就有這樣的記載:"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勢難連居。姓祖徙白溝河(在今河南盧龍縣),國壁祖汪順天府(今北京市),泰祖居巨野(今山東巨野縣),加之歷代兵亂,自然災害的侵襲,族人四齣…… 落戶于外地,與日俱增。"

  李姓為宋朝第二大姓,在陜西、四川、湖南三省中為第一大姓,分別佔省人口的比例為12.2%,7.8%,7%,在河北、廣東、山西、河南、江蘇五省中為第二大姓,分別佔省人口的比例為10%,9.5%,8。4%,8.2%和5.5%,在甘肅、山東、湖北、廣西、江西五省中為第三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10.2%,8.4%,8%,7%和5.6%,在福建、安徽、浙江中分別為第五、第六、第七位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4.5%,4.1%和2.5%。李姓的分佈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向東部地區逐步地減少。

  張姓為宋朝第三大姓,在甘肅、湖北、河南三省中為第一大姓,分別佔省人口的比例為12.3%,10.2%,8.4%;在山東和陜西二省中為第二大姓,分別佔省人口的比例為10.2%和10.1%;在湖南、山西、江蘇三省中為第三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6.4%,6.1%和5.5%;在河北、廣西、安徽三省中為第四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6.8%,5.5%和5.1%;在四川省為第五大姓,佔省人口比例為5.7%;在廣東省為第七大姓,佔省人口比例為3.4%;在浙江、江西和福建分別排在省中的第八、第九和第十位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2.5%,3%和2.7%。張姓的分佈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在中原地區特別密集,然後向東南部地區梯度地減少。

  趙姓為宋朝第四大姓,在廣西省中為第一大姓,佔省人口的比例為8.8%;在湖南省中為第二大姓,佔省人口的比例為6.8%;在河北、廣東、浙江三省中為第三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9.6%,8.1%和5.2%;在甘肅、陜西、河南、四川、山東、湖北六省中為第四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9.2%,6.7%,6.7%,5.9%,5.9%和5.6%,在江西和江蘇二省中為第六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3,7%和3.5%:在安徽省為第七大姓,佔省人口比例為3.9%;在山西和福建分別排在省中的第八和第十一位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3.6%和2.4%。趙姓的分佈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和兩廣地區。

  劉姓為宋朝第五大姓,在江西省中為第一大姓,佔省人口的比例為7.6%;在廣西省中為第二大姓,佔省人口的比例為7.1%;在湖南、廣東、福建、浙江四省中為第四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6%,5%,4.7%和4.3%;在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河南五省中為第五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6.3%,5.6%,4.2%,4%和3.2%;在陜西省中為第六大姓,佔省人口比例為4.2%;在湖北、甘肅、四川三省中為第七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3.5%,3.4%和2.7%;在安徽省排在第八位大姓,佔省人口比例為3.5%。劉姓主要分佈在中原和東南地區。

  陳姓為宋朝第六大姓,在福建、廣東、浙江三省中為第一大姓,分別佔省人口的比例為13.1%,9.7%和6.3%;在江西和江蘇二省中為第四大姓,分別佔省人口的比例為5.4%和4.8%;在湖北、湖南、四川和河南四省中為第六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3.8%,3.7%,3.7%和2.9%;在陜西省中為第十二位大姓,佔省人口比例為1.5%;在安徽、山東二省中為第十三位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2%和1.5%;在河北、湖北、廣西、山西分別為省中的第十五、十六、二十、三十位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1.4%,1.4%,1.1%和0.6%。陳姓主要分佈在東南地區,向西北的方向逐步地減少。

  楊姓為宋朝第七大姓,在四川、山西、陜西、甘肅分別為省中的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大姓,分別佔省人口的比例為6.4%,6.7%,5.7%和4.8%;在湖南和河南二省中為第八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2.9%和2.1%;在廣西、河北和湖北三省中為第十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2.8%,2%和1.9%;在福建和浙江二省中為第十三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1.9%和1.8%;在安徽、江蘇、山東、江西、廣東分別排在省中的第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和二十位大姓,分別佔省人口比例為1.8%,1.4%,1.1%,1.4%和1.1%。楊姓主要分佈在西南和西北地區,逐漸向東南方向梯度地減少。

  在每個省份中也表現出某些地方性特點的高比例的姓氏。比如,江西的曾姓和胡姓;四川的蘇姓和何姓;河南的韓姓和郭姓;山東的晁姓和孔姓;河北的曹姓和賈姓;浙江的吳姓和徐姓;福建的林姓、黃姓和鄭姓;安徽的汪姓和程姓;湖南的譚姓和唐姓;陜西的宋姓、韓姓和高姓;山西的薛姓、郭姓、侯姓和折姓;江蘇的朱姓和孫姓;湖北的吳姓;甘肅的郭姓、馬姓和董姓;廣東的黃姓和馮姓;廣西的蔣姓、田姓和石姓。 

(來源:張姓家譜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