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家譜體例

  時間:2006-04-17 14:11    來源:     
 
 


  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會通譜》內容包括新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卷末跋、後序。《休寧文昌金氏世譜》內容已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國、世系、事略、行實、行狀、墓誌銘、雜著、記、詩、讚、規約。嘉靖十八年許璞、許漢纂《許氏統宗世譜》內容涉及序、名人傳記、行狀、墓誌、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統宗世譜》內容涵括歷代譜序、敕命、凡例、像讚、祠屋圖、墓圖、傳、世系圖。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黃仁德纂《左田黃氏孟宗譜》內容包括序、圖、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慶六年許可復、許鳳翔纂《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並總結了嘉靖以前家譜的有關內容,且有所擴展。該譜涉及歷代譜序、目錄、世系圖、考、先世文翰、序、説、傳、記、壽敘、賦、詩、歌、詞、輓詩、行狀、讚、祭文、譜説、後騙子、領譜字號等諸項內容。 

  萬曆以後,字譜內容較前更為豐富。隆慶、萬曆年間歙縣殷氏宗族“始為譜,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後內容又擴充了“世德、規範、訓典、文獻、宅第、丘墓、遺文、遺跡、裏社九考。”萬曆五年呂仕道纂《呂氏續修宗譜》涉及目錄、書法、凡例,歷代譜序、像讚、遷源源流、祠墓寺圖表、裏居圖、姓氏來源、世系、世德、規範、訓典、文獻、遺事、丘墓、祭田、家規、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後序、跋等內容,該譜的列諸項涵蓋了後世家譜所具備的基本內容。萬曆十八年程弘賓纂《歙西嚴鎮百忍程氏本宗信譜》分譜序、譜例、紀源、傳疑、傳信、世系、世傳、內傳、保瑩、遺翰、族約、續後十二篇。萬曆末年修成的休寧《曹氏統宗世譜》涉及序列、題辭、譜引、譜歌、譜詩、恩榮錄、曹氏先達、遷徙源流、墳墓、後序、跋、譜約、支譜圖、統宗譜係小敘、係圖、事略、重修族譜敘略、家乘序、詩集序、遺囑、跋等內容,名目紛繁,同萬曆以前所修宗譜相比,內容得到大規模擴展,幾乎囊括了與宗族相關的所有事項。通過對上述明代宗譜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宋元譜相比較,明譜新增加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家規家訓、祠産族産等宗族制度的相關方面,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較前有所發展的一個反映。 

  關於體例方面,明譜在因襲歐蘇譜例的同時,增加了“志”“圖”“考”“錄”等項新內容,這是明修宗譜進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誌編纂學上成果的重要體現。據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譜體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綱目體,以綱統目;二是條目體,一事一目,互助統轄;三是綱目與條目的混合體。且愈往後,這種混合體的方法在宗譜編纂中愈益得到廣泛的運用。與明代以後所修宗譜相比較,有明一代所修宗譜的體例已比較完備,且大體上已定型,此後清、民國年間所纂宗譜在體例上基本承襲明譜,變更甚微。 

(來源:百姓家譜)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