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蔣氏家譜序

  時間:2008-05-07 14:42    來源:尋根網     
 
 

  昔夫古者而言曰:水有源頭木有本,人生一世莫忘根。一時強弱在於力,韆鞦勝負在於理。人欲報效國家,光宗耀祖,必須知自己的根,發揚優良傳統,激勵自我奮鬥。在新的千年之初,余決心查實聚居在四川達縣斌郎鄉為中心的蔣氏一支先祖承脈,歷時數年,通查四川歷史,並以文祥(瑞雲)撰寫的《蔣氏家書》為依據,同時,反覆訪問高齡先君和深入墓地考證碑文,再對《蔣氏家書》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遂草成《蔣氏家譜》,留傳給後人,讓蔣氏後生知根自強、奮鬥不息!

    明末清初,由於四川長期遭受大規模戰亂之禍,使得人口銳減,經濟衰敗。以至出現清初“蜀省有可耕之田,而無耕田之民”。據1685年統計,四川全省不過50萬人。要使四川經濟得到恢復,必首先解決勞動力缺乏問題。從清朝康熙時起,即不斷遷移湖廣、陜西、福建、廣東各省的貧民到四川墾荒,以逐步恢復四川之繁榮。據史料記載,1736年四川有65萬多戶、約325萬人,到1812年便增至2140萬人;同時,四川墾荒數亦不斷增長,1661年才一萬多頃,到1671年恢復到14萬多頃,1728年已達到459027頃。鋻於清朝“移民實川”之政策,蔣氏先輩亦隨之入川,才有我輩發達之根基。

    本蔣氏支族原籍湖廣(湖南)永州府零淩縣福田鄉崇信裏地名茅屋坡、復都殿閻王池下人氏。始祖蔣友蘭公,妣唐氏。生林標公,字寄生,妣李氏與謝氏。生六子:培生公,字榮和,妣張氏;培彌公,字倫和,妣鄧氏;培能公,字任和,妣胡氏;培泰公,字凈和,妣何氏;培代公,字恭天,妣唐氏;培玉公,妣王氏。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醜),培生、培彌、培能三公入川,擇佔落業于達州翠屏鄉(現達縣斌郎鄉)三保,地名石龍過江(現水口山)、高石缸(現門前院子)與大仙寺並爛泥溝段居住,後更名為蔣家灣,迄今已三百二十多年。本家譜主要收集到以培能公為主軸的蔣姓後裔,目前,這一支已發展到480多人,不少人在祖國建設的各條戰線上,與時俱進,發奮圖強,碩果纍纍!

    本支蔣氏字輩,湖南原派十字:“友林培國相,宏大禹天祥”。前繼派又議了二十二字,曰:“永世榮昌,承宗繼祖,文武安邦,朝廷開科,選中華,富貴香”。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文祥(瑞雲)反鄉,始請闔族集眾協議,決定廢棄二十二字,重新繼派二十字,曰:“秉薪明健德,立志曙文光,三元登世錫,萬代步朝邦”。2004年元月1日,聚居於四川達州市和重慶市的80多個蔣姓支族派出代表,在達州市達縣東興鄉蔣家大院召開各支族宗親聯誼會,議定了五十個蔣氏新字輩:“東暉煜九州,智慧英傑俊,耕讀科貿旺,韜略綱紀秉,宏策建偉業,碩果浩貲臻,仕廉兆吉祥,和善繼香聲,康樂譜華章,社靖享太平。”凡2004年元月1日以後出生的“健”字輩人啟用或套用新字輩,力求蔣姓各支族連譜,以正天理倫常。

    為追溯蔣姓的淵源,兄長秉珊、舍弟秉高還收集、研究和整理了大量歷史資料,對蔣姓的來源、繁衍、播遷、演變、家族文化、名人逸事、湖廣填四川概況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家譜文化等均做了較為翔實的記述,共同撰成2007年8月本。

    此家譜的編寫,還受到本族許多熱心人的鼎力支援,在此致謝!但由於資料不全,資訊不廣,有的後人又不知樂業何方,故在編寫中難免有錯漏,人名、地名、排行等也不一定準確,請本族各位鑒諒。同時,恭請本族及其友好等知情者來信函告之,待下次補正或召開族人代表會議時再議定編修。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