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清代平臺藍姓名將的祖籍均在武平

  時間:2007-07-26 10:40    來源:     
 
 

 

  清代的藍姓先賢,前赴後繼,用一代又一代人的熱血捍衛和治理寶島臺灣,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贏得了殊榮。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功勳卓著而赫赫有名的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元枚等都是武平藍姓開基始祖藍大一郎衍遷福建漳浦的直系後裔。

  近年漳浦藍姓族人前來武平尋根謁祖,經查對漳、武兩地《監氏族譜》,其世系一一吻合,漳浦藍姓開基祖慶福公,係武平藍姓大一郎公之玄孫。此外,閩、粵、贛、桂、黔、滇、川等多家《藍氏宗譜》對此亦有記載。

  武平藍氏種玉堂宗祠(坐落在縣政府賓館後側),至今仍存石刻門聯一對,聯曰:海國功深,勳銘虎將;文瀾漲闊,集著鹿洲。此聯謂藍氏先賢武略文韜。上聯指大一郎公第十六世孫漳浦人藍理和第十九世孫藍廷珍及第二十一世孫藍元枚平定臺灣之武功;下聯寓大一郎公第十九世孫漳浦人藍鼎元治理臺灣之文德。以漳浦藍姓名人的事跡撰寫在武平藍姓祠堂大門上,作為武平藍姓的公允祠聯,是武平、漳浦兩地藍姓屬於直系關係的又一佐證。

  現就以彪炳青史的藍理等四位名人與武平藍姓的血緣關係,以及其生平大略分述如下:

  藍理(1647~1719),字義甫,號義山,是藍大一郎第十六世孫。民族英雄鄭成功,于西元1662年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但臺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裂狀態,長達20餘年,為維護祖國統一大業,藍理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隨施瑯出征澎、臺,與鄭克土爽軍二萬餘人在澎湖海上相遇,藍理拖腸血戰,勇立首功,臺灣終於回歸祖國。康熙三十年,調任浙江定海總兵,四次兼掌提督大權。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南巡,御賜《勇壯簡易》榜文。次年調藍理鎮守天津,復賜《所向無前》榜文。康熙四十五年,升任福建陸路提督。

  藍廷珍(1663~1729),字荊璞,是藍大一郎第十九世孫,是清初定策經理臺灣的功臣。他歷任澎湖副將、南粵總兵官,曾奉命出師臺灣,參與平定朱一貴起事。之後,為治理和開發臺灣盡獻良策。雍正元年(1723)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銜,世襲三等阿哈哈番(輕車都尉)。雍正七年,病卒于任所。朝廷贈太子大保,謚號“襄毅”。廷珍徵臺、治臺頗有成效,在開拓和發展寶島經濟中起了重大作用。藍廷珍在臺灣歷史上是一位頗有影響的名人。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是藍大一郎第十九世孫。他出身書香之家,祖父藍繼善,博學多識,父藍斌為漳浦秀才。鼎元十歲喪父,幼年貧困,刻苦攻讀,出類拔萃,所作(《餓鄉記》為當時人們所傳誦。康熙六十年(1721),隨族兄藍廷珍出臺征戰,文檄多出其手。平定臺灣後,又隨廷珍招撫降眾,撰寫《平臺紀略》,論述治臺十九條良策。後來歷任理署臺灣的文武官員多以此為法。雍正元年,藍鼎元被選入京,不久,被授予廣東普寧知縣,居官有惠政,聽斷如神,被譽為“籌臺宗匠”和“經世良才”。其名著有《鹿洲公案》、《修史試筆》及所編《潮州府志》等。

  藍元枚,字卜臣,日寵之子,廷珍之孫,屬大一郎第二十一世孫。以世職補廣東參將,遷龍門協副將,擢臺灣總兵。乾隆四十九年(1784),擢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二年,臺灣林爽文起事,元枚奉命馳驛泉州,署陸路提督,並奉詔代水師提督、陸路提督進兵臺灣,復命為參贊大臣,督福建兵二千,進彰化,會總兵普吉保攻柴坑,獲勝。不久卒于軍,朝廷贈太子大保,與其祖父廷珍同謚“襄毅”,後人稱大小“襄毅”以別之。


(來源:武平視窗)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