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霧峰林宅

  時間:2006-07-26 15:11    來源:     
 
 


 


  霧峰林家花園(含下厝、頂厝、萊園)

  霧峰林家花園,與臺北縣板橋的林家花園是臺灣舊式邸宅的兩大典型,霧峰宮保第位於民生路二十四號,建於清朝同治年間,佔地三甲余。而萊園是由林文察從弟林文欽所建,林文察受封為太子少保,福建水陸提督。其宅第分為“下厝”、“頂厝”及萊園三部份。下厝所建年代較早,現由林家的後裔居住,由於公宅之故,以致顯得有點支離破碎,但幸未破壞,大致保持了原樣,惟下厝部份走廊畫梁已倒塌,有待整修,在下厝後面山丘,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林獻堂的父親林允卿,為娛親而辟為花園,稱為“萊園”,萊園距離林宅約一里路程,佈局幽靜,結構宏偉,依山環水、花木扶疏,林家租墓亦在園中,是臺中十二景之一,稱為“萊園雨霽”,因近年來萊園中學遷入該園之後以致風景有些被破壞,甚為惋惜。

  林家的“頂厝”,共有三落,兩旁均建有護龍與外護。先入“景熏樓”,又稱太子樓,該樓內構造非常精緻美觀,古色古香,廳堂內懸挂有林奠國畫像及段祺瑞所題字聯。在正廳的門上,懸有金碧輝煌的木匾一方,上書“文魁”二字,是林文欽于光緒十九年中式舉人。

  “頂厝”各建築物之間,均有小巷,以便通行,巷的兩旁築有大墻,用以防禦火災之蔓延,日據時期臺灣省社會運動先驅林獻堂即居於此。“下厝”為一巨大宅院,門廳懸有“宮保第”的木匾一面,金銀燦爛,雕刻精緻,該“厝”于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勇將林朝棟之故居而著稱。下厝的祠堂,因年久失修頻臨倒潰,情景荒涼,原有華麗戲臺一座,現僅殘留其部份礎石。祠堂已倒塌大半,斷垣殘壁,到處可見。



  民前一年(宣統三年)三月,梁啟超先生偕其女公子及湯覺頓來臺遊歷,曾住此五桂樓,當時日本人佔據臺灣已有十六年,臺灣與祖國完全隔絕,教育除了舊式書房外,日人所受教育,只有其殖民地政策而已,因此臺灣的知識水準都停滯不前,對於當時思想、智識及國際情勢如道的更有限,梁啟超來臺,有了“扢揚風雅”的作用,影響所及,使得臺灣同胞對袓國的孺慕之情日益熱切,平日在日人的淫威之下,臺胞的民族心理很少有宣泄的機會。梁啟超的啟望崇高,號召力大,使得臺灣知識分子所蘊蓄的民族情感,得到宣泄的機會,自此以後對祖國的嚮往,成為臺省同胞在日人壓制下爭取政權的啟端。現在臺中一中的創立即與此有密切的關係。

  林家花園內林木蒼鬱,地形優美,近山麓處有林家上代墓園,房舍樓閣及荷地等建築講究,古色古香,如登林家花園前山丘,可俯瞰霧峰全景。該古跡臺灣罕有,各種景色令人留連忘返。

  梁啟超寄寓林家花園時,曾有詩《萊園雜咏》茲節錄數首于後:

萊園:

  “人物自是徐孺子,由林不數何將軍。稍喜茲遊得奇絕,萊園佔盡月三分。”

五桂樓:

  “娟娟華月霧峰頭,汜汜風光五桂樓。傳語王孫應好住,海隅景物勝中州。”

夕佳亭:

  “小亭隱幾到黃昏,瘦竹高花凈不喧。最是夕陽無限好,殘紅蒼莽接中原。”

望月峰;

  “望月峰頭白霧滋,南飛鳥鵲怨無枝。不知消瘦姮娥影,入夜還能似舊時。”


  日據臺後臺灣到處詩社林立,其中規模較大,人才較多者有臺北的瀛社、臺中的櫟杜、臺南的南社,可謂鼎足而三,雄視全臺,盛極一時。臺中的櫟社發源地霧峰林家,現在萊園中還有一座“櫟社二十年題名牌”是它的遺跡,該社是光緒二十八年(面元一九○二年)由霧峰林家的林俊堂(癡仙)首倡,初由林癡仙及其侄林南強與賴悔之結詩社,取名為“櫟”,嗣後有蔡啟運、陳滄玉、呂厚庵、陳槐庭、陳基六等人響應,每年于春秋佳節,聚集一堂吟咏。

  1921年,林幼春先生所撰“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記雲:櫟社者,吾叔癡仙之所倡也。叔之言曰,吾學非所用,是謂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其有樂從吾遊者志吾幟“。由此可知櫟社是一個遺民團體,而不以遺民自棄,還能不斷的抱殘守缺,研習所謂的棄學,淬礪品德,宏揚民族正氣,從事漢學研究,保持祖國文化于不墜,用心良苦,雖受日人統治,而他們志節凜然,大大表現了生的本色。更表現了該社當時反抗惡劣環境之積極性。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