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馬崎連氏宗祠

  時間:2006-06-14 17:11    來源:     
 
 



外景


外景



  連氏宗祠位於龍海市榜山鎮長洲馬崎(舊稱岐山)社。馬崎連氏始祖佛保于明初至此肇基,迄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毀於清初“遷界”。康熙31年重建,供祀宋寶文閣學士、廣東經略安撫使、霞漳連氏鼻祖連南夫及連南夫的第十代孫、岐山始祖連佛保。祠內至今還完整保存有漳州名宦、清朝禮部尚書蔡新撰寫的連南夫墓道碑。在村中的連氏大宗神龕內,安放著連佛保和夫人李氏的神位牌。而赴臺的連興位,是連佛保的十世孫。馬崎村的連氏宗祠,就是臺灣連興位及其後裔的祖廟。2003年,族人捐資大修。

 

  連氏宗祠,祖祠名為思成堂,那是連家先祖希冀後裔事業有成,為國效力。祠堂的兩對大梁長6米、直徑36釐米,上刻著兩副對聯,其一曰:思祖敬宗須百代積德為善,成書誦文就千年衣冠後秀。其二曰:連氏裔孫遵成古聖賢禮樂,祖澤兒女序一家世代源流。 


內堂


內堂


  祠堂坐落在馬崎村中,坐東向西,二進,正中大門,兩側門南北相對,中有天井廡廊,面闊10.5米,進深18米,南側廂房3間(50平方米),祠前廣場右側有一座旗桿座,建築面積239平方米,佔地面積830平方米。宗祠正門上懸“連氏宗祠”木匾,石門柱有重鐫古祠聯雲:前起龍山佇看淩雲在邇,後環珠水快睹照象連翩。屋檐下挂“兵部尚書連府”燈籠:前堂、左右廡廊為祭祀活動之所;後堂樑上懸清代重鐫木匾:祖龕上懸“思成堂”匾,龕側懸挂馬崎連氏昭穆聯;

     肇式昭宗德鴻基振有功臣  徽聲宣奕世長髮永興昌

  祖龕內供奉“霞漳宋太子少傅謚忠肅連公鼻祖神位”、“玉田祖顯考秀璇連氏據連雅堂二十歲前後書寫的《家乖》稱“係出連山氏,望出上黨”,故尊連南夫為鼻祖。現宗祠保存有清鐫刻墓道碑一方,碑的正面分三行楷書鐫刻:

  宋寶謨閣學士任  廣東經略安撫使  謚忠肅連公墓道

  碑的背面有清蔡新撰寫鐫刻的碑文。文曰:

  “霞漳連氏鼻祖諱南夫,宋學士贈太子少傅,謚忠肅,應山人也。紹興間忤權相,宦寓于漳,隱郡東尚書峰麓,邱墓大焉,詳龍溪邑志。經六百餘年,乾隆丙申孟春,賢裔士瓊、天柱、宗英、蒼、世選等,鳩族修封,宗英君之子臚聲,為余弟庶吉士雲從婿,走書京邸屬記,余重其請,為揭碑陰,以垂不朽雲。清賜進士出身,榮祿大夫,禮部尚書,郡人蔡新撰。”

  連南夫(1085~1143年),字鵬舉,應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遷廣東經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後隱于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謚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于秀山,後人因此把南夫隱居處稱“連厝”,把葬地稱“連山”、“尚書尖”、“尚書峰”,把連南夫的後裔稱“連山氏”。
  
  連佛保于明初從玉田山遷居柳營江畔馬崎社,是為馬崎連氏始祖。馬崎村明代時,屬龍溪縣廿七都關下(又作關霞)保,所以從馬崎移居外地的連氏族人,都稱“霞漳連氏”。連佛保墓在馬崎白石仔山(又稱旺裏山),坐西北向東南,佔地300多平方米,其墓尚存,墓碑上鐫:
  
  康熙壬申冬季重  始祖考佛保連公  妣孺人李氏墓裔孫□□仝立
  
  係清康熙間,連糧“倡修祠”時重修的。

  馬崎連氏宗祠、翰林匾、馬崎連佛保墓葬、翠林連南夫墓葬及墓道碑,是研究馬崎霞漳連氏開發、傳衍的珍貴歷史文物,2001年8月龍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綜合龍海鄉訊網、文匯報、海峽網內容)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