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各地孔廟

  時間:2006-06-13 14:32    來源:     
 
 

北京孔廟

 

 
碑亭

 


  北京孔廟位於北京市安定門內成賢街。 

  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祖孔子的場所,與國子監相對,始建於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明清兩代又經過多次修茸。孔廟有三進院落,佔地約2萬平方米,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崇聖祠,東西兩側還有神廚、宰牲亭、神庫、特敬門、致齋所等。正門先師門仍保留著元代的建築遺風,鬥拱碩大稀疏,樸拙簡潔;廟內的建築原來是青色琉璃瓦蓋頂,清乾隆年間一律改為黃琉璃瓦。像必須到國子監講學一樣,從清康熙皇帝開始,每位新即位的皇帝照例要親書匾額一方,懸挂在大成殿內,康熙至宣統九代皇帝的題匾至今仍保存在殿內。先師門的東西兩側立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198座,其中清代自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起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共有題名碑118座,載錄了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是研究科舉制度的珍貴史料。 

   孔廟現在改建成為首都博物館,博物館內設有北京簡史陳列室,展出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清代的大量珍貴文物、文獻,均具有鮮明的北京地方特色。另外館內還藏有其他文物8萬餘件。  

衢州孔氏南宗家廟


  
  衢州孔氏家廟思魯閣正殿前神寵內安放的孔子及斤官夫人楷木像,是孔府最珍貴的祖傳瑰寶,歷代正朝都視之為國寶。相傳這對楷木像為孔子的孫聖不思雕刻,也有説是孔子的弟子端本子貢所刻。雖説法不一,但從雕刻風格來看,係漢以前的文物不疑。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

思 魯 閣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坐落于衢州市區新橋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衢州孔廟是全國僅有的兩家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北宗:山東曲阜) 

  據史載,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趙構倉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孫、衍聖公孔端友,負著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對楷木像(據傳為孔子學生子貢所刻),離開山東曲阜南來,定居於衢州。宋高宗寶佑三年(西元1255年),敕建孔氏家廟,為南宗。 
 
  衢州孔廟曾經三遷三建,十多次修葺。現址的孔廟為明朝明武宗正德十五年(西元1520年)所建,位於衢州城區東隅,佔地約20畝,基本上按照山東曲阜的規模建造,分孔廟、孔府兩個部分。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廟前設有"金聲"、"玉振"、"欞星"、"大成"四門。金聲、玉振兩門之外,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兩塊牌坊。進內是祭祀孔子時歌舞的地方--佾臺。緊接佾臺的是孔廟的主殿大成殿,其建築雄偉壯觀,重檐歇山式結構,雙重飛檐中立有一塊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字,為清朝雍正皇帝御書的仿製品。殿內正中是孔子座像,兩旁侍立著其子伯魚及孫子思像。橫樑上懸有十余塊歷代帝皇御書匾額。殿前通道的東西兩側各有九間房子,叫"兩廡",挂供奉先賢的地方。東廡有中興祖玉像,西廡有孔端友像。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南京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始建於宋景祐元年(西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 

  這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歷經滄桑,幾番興廢,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重建之後,于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燒而嚴重損毀。1984年,市、區人民政府為保護古都文化遺産,經有關專家科學論證和規劃,幾度撥專款,歷數年的精心維修和復建。如今的夫子廟已煥然一新,再展輝煌。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觀區,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

  一帶秦淮河洗盡前朝污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姿。” 這裡南京夫子廟重建的思樂亭石柱上鐫刻的一幅楹聯,它把秦淮河的清姿麗質和夫子廟的建設新貌含蓄而充分地展示出來,給遊人以無窮的回味和遐思。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孔夫子的廟宇,又稱文宣王廟,簡稱文廟。它已作為古城金陵的秦淮名勝而蜚聲中外,成為名聞遐邇的遊覽勝地。夫子廟始建於宋景祐元年(西元1034年),迭經滄桑,幾番興廢,經現政府連年撥款興修重建,使夫子廟以大成殿為主體的既有明清風格,又有廟市街景合一特色的古建築群拔地而地。

南粵化州孔廟   

 

  在化州市寶山之南。又叫文廟。宋嘉定二年(1209)守范良輔遷舊學府于州治南厥,為孔廟建築奠定了基礎,後歷經元、明、清數代多次移建與重修,至清嘉慶五年(1800),孔廟建築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鄉賢祠、尊經閣和明倫堂、學政署、石龍書院等,組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古建築群。

  孔廟建築群規模宏偉,佔地廣闊,約1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配列。廟前有開闊的廣場,矗立著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樞”巨匾一方,行人至此,會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牌坊旁有磚砌  “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長6米,深5米,相傳古時文人應試,如飲了井中聖水.就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過牌坊搭級而上為面寬3間的先師門。進入先師門,迎面是崇基石欄的大成門,門左側為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大成門內為中心廟院,院內青磚鋪地,古柏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直通大成殿。通道兩側為東西二廡,各有走廊分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座落在用花崗石砌築的月臺後。月臺前砌石階5級,直通大殿正門,大成殿面寬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正脊飾雙龍戲珠琉璃陶塑,四角飛檐脊飾有形態各異的琉璃陶塑瑞獸,殿內鬥拱、雀替、梁枋均飾彩繪,顯得莊嚴典雅,雄偉壯觀。大成殿後為一座2層樓閣式建築的尊經閣,內藏《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通典》等古文獻。此外,在孔廟兩側,還建有明倫堂(又叫明德堂)、學政署和石龍書院等古建築。

  孔廟曆盡滄桑,殘缺嚴重,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1992年被茂名市人大立案列為重點搶救保護單位之一,經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援,對廟嚴格按原貌進行全面維修,2002年竣工,同年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揭陽學宮孔廟


揭陽孔廟大成殿清代石柱木雕盤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周恩來同志居住辦公室

  揭陽學宮(孔廟):位於揭陽城區韓祠路口東側,為揭陽古代最高學府。初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清光緒二年改建。佔地面積5526平方米。採用中軸線佈局,高臺基殿堂式結構。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紅瓦綠檐,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是廣東省同類建築物之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準。主體建築均為高臺墓、大圓柱、紅瓦綠檐,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大成殿懸掛曆代禦頒匾額如:“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聖集大成”、“與天地共參”等。正殿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左設復聖顏子、宗聖曾子,右設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聖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孔廟又是革命活動舊址,1925年周恩來在第二、二次東征時,曾在此中辦公。現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嘉定孔廟

   

  于嘉定區嘉定鎮南大街,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西元1219年),稱“文宣王廟”,“規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吳中第一”之稱。 

  孔廟建築體制規模不大,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西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黃泮池,及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3座牌坊。過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為明倫堂。 

  最後形成的建築結構是,門前有石柱牌樓三座,東西兩座“興賢”、“育才”,分別建於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檐,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沿牌樓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隻姿態各異的石獅子,象徵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欞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莊嚴肅穆。大成殿東的明倫堂,寬敞宏偉,是舊時“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大成殿、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闢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裏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南門)內,原有北宋天聖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於考試中舉。於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于萬曆十六年(西元1588年)已有400年曆史的匯龍潭。匯龍潭景色映照孔廟,於是嘉定孔廟兼有山水亭臺之美,成為嘉定的一大特色。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文昌孔廟

 

 



  文昌孔廟始建於北宋訂歷年間,明洪武八年(1375年)遷址于文城鎮文東裏20號,總面積3300平方米。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我國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旅遊點之一,被譽為'海南第一廟',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孔廟大成門前立有孔子得教像一尊,大成殿內設有孔神龕、神像、神牌、四配十二哲神位、皇帝璽印、匾額、楹聯,祭器文全。還增設了孔子箴言名家書法碑林,北京、山東孔廟、孔府、孔林圖片展覽、孔子本十二弟子圖譜、孔子對跡圖、文是進士碑等。恢復了祭孔活動,舉辦“文狀元”、“'理狀元”、“少年文狀元”大獎賽,重振興教助學之風。

  文昌孔廟以它古色古香的明、清兩代建築工藝和啟蒙益智的儒家文化氛圍,深深地吸引著莘莘學子、海外華僑和國內外各界遊客。


寧波孔廟


 
孔廟全景


寧波舊式學堂明倫堂

寧波孔廟大門口



  孔廟位於江北區慈城鎮中心竺蒼東路55號,建於宋慶曆年間,建炎四年毀於金寇, 紹 興十二年復建,歷代都有修葺。鹹末十一年太平天國軍入城,毀明倫堂,同治八年重 建明倫堂。光緒十八年重建梯雲亭及齋房六間。現在保存的是清代晚期建築,據光緒力年清工部尺量共佔地18.56畝,共有 祠、閣等房屋137間,佈局完整,氣勢宏大,週邊紅色高 墻"宮墻萬仞"四個大字,係全國保存完整的孔廟之一。 

  孔廟內中軸線上由南北分為三道靈星門 、泮池、城門、大成殿臺基(殿被日機炸 毀一角後被拆毀)明倫堂 、梯雲亭。泮池上有座大石拱橋,連靈星門通大成門。大成 殿前有東西兩院保存完好。東軸線上魁星,文昌閣、土地、崇聖祠保存完整。西軸線上 節孝、忠孝、名官、鄉賢等祠除部分有更動,柱改抬梁,外均保存完好,但東西"騰蛟","起鳳"西坊已被拆除。孔廟內現存萬曆時的"邑父母泮候去思碑"孔子像讚殘碑,北宋王安石撰"慈溪縣學記"等碑石20余方。

  1986年5月23日,江北區人民政府批准並立寧波市江北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 年8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慈城明清古建築群共15處之一。

臨海孔廟 
  




  臨海是浙江省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文化積澱十分豐厚。臺州府孔廟位於臨海市區府前街,始建於宋康定二年(1041年),清代稱府學(廟學合一),歷代均有修繕。修復後的孔廟,自北向南依次是欞星門、潘池、大成門、鄉賢祠、名宦祠、大成殿、明倫堂、啟聖宮等建築。 臨海孔廟(府廟)中先後有8位皇帝題匾“萬世師表”。宋康定二年(1041)郡守李防開始即廟建學,使廟學合一,孔廟又成為府學。舊時讀書須先拜孔子,總角小童在塾師的率領下,燃香禮拜,便是偏遠鄉間,也要挂出孔子的畫像,行跪拜之禮。

  大成殿建於北宋初,當年佔地面積30畝,稱宣聖廟,歷經了數不清的水火之災,最後一次修葺在同治四年(1865),就是如今留下來的建築了。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本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唐代稱文宣王殿。“大成”二字是宋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之意而來的,他讚揚孔子集古聖賢之大成,下詔更“文宣王殿”為“大成殿”。

(來源:綜合孔氏宗親網等內容、圖片)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